|
相对1998至2007年以《华商报》、《成都商报》、《南方都市报》为代表的跨省扩张,近两年的省市报区域化合作,从“激化区域竞争”向“缓和区域竞争”转变,从“分蛋糕”向“共同做大蛋糕”转变,符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大做强媒介产业的要求。本文对10余年来强势报纸异地扩张的动因、扩张路径、困境与对策做出相应回顾和探讨。
强势报纸异地扩张的动因分析
1.拓展市场空间
自1995年1月1日国内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创刊以后,各区域内先后创办的市场化报纸,促进了各区域内报纸的壮大和发展。因区域内的经济总量、市场空间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竞争已经白热化,强势报纸已经达到了其增长的极限,同时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参与其他欠发达区域媒体市场的竞争,拓展市场空间,就成了强势报纸的理性选择。
2.利用强势报纸品牌
经过多年的积累,国内许多都市报已经树立了让读者、广告客户可信赖的品牌,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和公信力,如《南方都市报》的评论版、深度报道版,在读者中关注度很高,重大新闻事件中看其怎么报道成为读者的一种期待。强势报纸异地扩张能够利用现有品牌,一“出生”就能受到异地读者的青睐。
3.发挥采编和管理优势
在采编方面,强势报纸深谙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购买心理,在版式设计、内容采编上引领潮流,除去本地新闻,评论、国内新闻、国际新闻、体育、娱乐新闻均可复制到异地的报纸上,降低了采编的平均成本,提高了其利用率。在管理方面,强势报纸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建立了较为先进的管理制度、人才机制、分配方案、发行手段,能够进行异地移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放大客户资源优势
强势报纸与一大批优质的全国大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与客户总部有着较为密切的往来,如电信运营商、金融、家电、房地产、IT、汽车,客户认同报纸的内容和娴熟的市场操作手法,强势报纸依赖与客户总部之前良好的合作关系,异地扩张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受到这些大客户的认可。省市报区域化合作也顺应了广告客户市场渠道下沉到二三级市场的要求。
5.利用人才优势
强势报纸积聚了全国大量的优秀采编、经营管理人才,每一次异地扩张,一是能够更好地让这些人才人尽其才;二是每一次攻城略地,都能够提高团队的士气、战斗力和创业激情,防止形成人才的“疲劳”。而弱势的报纸特别是地市级的报纸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采编和经营人才。
强势报纸异地扩张的主要路径
1.跨省改造原有报纸
当部分异地弱势报纸因经营管理不善生存岌岌可危,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扭转颓势时,强势报纸正在寻求新的扩展空间,两者便一拍即合。2007年9月19日,南方日报传媒集团和云南出版集团联合打造的新版《云南信息报》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云南信息报》的发行当时在昆明市场处在第四的位置,影响力渐微,而南方报业在形成强大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之后,谋求新的上升空间,南方报业的报纸操作理念、经营管理优势、人才优势、品牌效应,使得《云南信息报》短期内便大为改观。早期有陕西的《华商报》利用其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和吉林出版集团联合打造《新文化报》,和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将《华侨商报》更名为《华商晨报》,将重庆市总工会所属的《现代工人报》改为《重庆时报》。还有《成都商报》上市后携资本优势,多次进行异地扩张,与《甘肃日报》联合改造《西部商报》,在江西改造《江西商报》,但因各种原因《成都商报》均已退出。
2.跨省合作创办新报纸
2003年11月11日,光明日报和南方报业两大报业集团联合创办《新京报》,是中国首家获正式批准的跨地区联合办报试点,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跨区域办报的突破。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2004年11月,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联合创办了《第一财经日报》,是国内首个跨地区和跨媒体的报纸,而且跨越中国最重要的三大经济区,这一跨地区和跨媒体的合作办报模式,开报业之先河。2004年12月9日,成都传媒集团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创办《每日经济新闻》。这一合作创办新报纸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新报纸均有强大的股东背景与资源。
3.省内独立创办新报纸
主要是省级党报报业集团在本省内创办面向省会城市以外地级市的新报纸,有代表性的包括1998年1月1日,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在大连创办的《半岛晨报》,2000年面向鞍山、辽阳、营口和盘锦等辽宁中部大中城市开办的《北方晨报》;大众报业集团1999年7月1日创办的面向鲁中(淄博、东营、滨州、潍坊、莱芜)的《鲁中晨报》,以及随后的8月9日,在青岛等地区发行的《半岛都市报》。此种模式主要利用党报的政治优势,相对跨省办报能够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的障碍。
4.省市报区域化合作
这是新近的一种强势报纸异地扩张的模式,在表现形式上分为三类:一是合作创办报纸地方版,2008年3月辽宁日报传媒集团与铁岭日报社合作,利用《铁岭晚报》的资源和刊号,出版《辽沈晚报·铁岭版》,8月,与本溪日报社合作,利用《本溪晚报》的资源和刊号,出版《辽沈晚报·本溪版》;二是独立创办报纸地方版,2009年3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兼并《科技导报》,利用《科技导报》的刊号独立创办《楚天都市报·襄樊版》,将原来备受合法性质疑的主报夹带地方版发行的方式合法化;三是与地市级报纸合作,利用其优势升级改造地市级的党报、晚报。辽宁日报传媒集团与辽宁中部地市级党报《铁岭日报》、《辽阳日报》、《营口日报》、《本溪日报》、《阜新日报》合作,后者主办单位均变更为辽宁日报传媒集团。此前2006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报《南方日报》与肇庆《西江日报》合作,更早的2002年,《宿迁日报》加盟新华日报报业集团,2003年,《新疆经济报》与当地党委联合办《巴音郭楞日报》、《阿克苏报》。2009年11月,大众报业集团半岛传媒公司与潍坊报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经营《潍坊晚报》。其中前两类均在报头明示为“地方版”,更加契合主报品牌延伸策略,能够利用和强化强势报纸的品牌。
报纸异地扩张的困境与对策
尽管强势报纸异地扩张可以利用原有报纸在品牌、采编、经营管理、人才、客户资源等方面的诸多优势,有以上多种办报路径供选择,但仍然有很多报纸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原因在于上述合作方式存在以下困境,部分报纸在此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供借鉴。
1.地方保护主义问题
地方保护主义体现在:一是时政报道方面对异地办报特别是跨省办报的记者不欢迎,采访不配合,记者得不到相关会议召开、政策发布的信息;二是部分领导对异地办报的报纸心存戒心,报纸在创办初期往往会依靠负面报道、舆论监督来吸引读者,开拓市场,特别是省级党报异地办报时会利用其党报背景优势,当地有关部门因此有了防范意识。破解之道在于用实力说话,做出有影响力的新闻策划和专题,在品质上比同城报纸更胜一筹,赢得政府部门的认同。《南方都市报》在改版《云南信息报》的时候获得政府部门支持的经验是:重大新闻事件报道好,依靠高端、优质的时政报道一点一点地赢得政府部门的尊重;和政府部门的宣传官员多沟通,了解他们的敏感范畴和关心的题材,同时输出报社的观念,找机会说服权力部门接受报纸的意见;负面报道保证准确,在清楚敏感范畴的同时把握好度。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在大连创办《半岛晨报》时确立了“融入大连、服务大连”的意识,加强与大连市的多层面接触,主动争取并接受当地党委的领导;在报道上配合市里工作。
2.内容贴近性问题
强势报纸的诸多优势在异地植入时难免会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输送”的外地编辑和采写人员对本地的熟悉有一个过程,先前的很多经验短期内难以“落地”,主要是在社会新闻的贴近性方面,而这正是本地读者最关注的新闻。应对之策是深入社区,积极开拓本地新闻资源。广西日报社在省城南宁之外的柳州市创办《南国今报》时,组织精干力量,从市民的需要出发,狠抓市民须知、想知、与市民关系密切的新闻,加强报纸报道内容的针对性、贴近性、服务性。新《云南信息报》开设社区新闻部,创办社区、讣闻等版面,昆明的读者以前很少看到这类报道,因而在竞争上比同城对手更胜一筹,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3.内部整合问题
异地合作办报最大的难度是整合问题,管理层之间、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协调、办报理念差异、团队文化差异导致双方磨合困难,不利于形成合力优势,严重的将导致异地办报的流产。《成都商报》在创办《江西商报》的过程中,因管理层和实施层不和而致合作失败。可供借鉴的方法是用事业、用感情凝聚人心,用待遇留人。构建包容的企业文化,让整个团队形成一种包容、宽容的价值观和事业观。南方报业在改版《云南信息报》时,将南方报业“担当、包容、务实、创新、卓越”的企业文化在各种内部会议上宣传,凝聚了人心,激发大家的创业激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利益分配问题
利益分配问题是强势报纸异地扩张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它关系到报纸合作的积极性、合作的成效以及合作的稳定性。2009年5月,《南方日报》和《西江日报》从分享广告增量部分的50%的合作方式升华为产权合作。因为先前以广告收入为合作基础,采编资源并未完全得到有效整合,缺乏机制保障,未能完全形成利益共同体。产权深化后的合作将全方位整合采编,双方共同出资组建西江传媒有限公司,其中西江日报社控股51%,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以现金和输出品牌等报业资源购买西江传媒有限公司49%的股份。双方还将组建“西江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发展相关产业。建立在产权基础上的合作有助于解决对合作方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激励机制不足,合作零散不够系统等问题,使得合作有了制度保障,形成了长效机制。大众报业集团半岛传媒与潍坊报业集团的合作也采用了此种形式。采用何种形式进行利益分配以及分配比例如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很好地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