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日在苏州

(2009-06-11 23:15:17)
标签:

杂谈

   昨日傍晚我与另外9名同事,从周庄抵达苏州下榻。今天一大早安排旅游的用车赶来,要退房把所有的行李装车,开始苏州的一日游,晚上直接到火车站,本来我是要跟大家一起活动,但这一路下来一直到晚上,就不好意思打搅苏州报业集团的同志,于是我把同事们送上车后,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李,直接奔苏州报业集团。

  不凑巧,刘文洪社长临时有事,苏州日报的张建雄总编辑、王文标副总和集团钱主任接待了我。

  中午宴后,被安排住进苏报集团的宾馆,明天上午将与刘社长就地市报发展的“苏州现象” 进行一场对话。

   

 

相关链接:

    连续6年获得9个中国新闻奖,奥秘何在——刘文洪:解析 “苏州日报现象”

 

苏州,是具有2500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古城,又是处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沿的名城。作为这座古城名城的党报——《苏州日报》连续6年获得9个中国新闻奖,尤其是包括一个难得的一等奖,这在全国地市级党委机关报中创造了奇迹。2007年以来,全国新闻界特别是全国地市级党报前来学习取经的同行络绎不绝,甚至有不少专家和学者称其为“苏州日报现象”。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苏州日报》在媒体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迈出如此矫健的步伐,打造出如此惊人的精品工程?在跨入 2008年新年之际,苏州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刘文洪接受了中国地市报人杂志社记者的采访,在与其采访交流中,刘社长道 出了他们连续6年获得9个中国新闻奖的 “苏州日报现象”奥秘。

让名报与名城比翼齐飞

记者:苏州,是一座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名城,而《苏州日报》精品工程的打造、事业的蓬勃发展,正是对名城出名报的最好的注释:连续6年不间断获得9个中国新闻奖。江苏省委宣传部一位负责同志评价说《苏州日报》有很多的经验和有益的探索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提炼,应在全省范围推广。请刘社长先介绍一下《苏州日报》近年新闻出精品所取得的成绩好吗?

刘文洪:清楚地记得,1999年时,我的前任的前任徐国保社长对我说,什么时候你们能拿个中国新闻奖回来,那我就心满意足了,而且还要重奖你们!那时我刚担任《苏州日报》副总编辑,正埋头抓改版,中国新闻奖想都没想,感觉那是很遥远的事情,也是很渺茫的事情。因为我们当时报纸的质量实在一般,在全省都只能算中流,年度好新闻评比有时竟然没有一等奖。我知道要获大奖是必须以新闻质量的整体提高为基础的,所以我当时真有点“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劲头,从宏观的制定改版方案到微观一个标题一种色彩,我是白天黑夜拼着命干,将改版进行到底。付出终有回报,今天我回头来看,真的很欣慰,也为昨天的自己感动。2002年〈苏州日报》的发行量突破10万大关,也就是在这年的7月,第12届中国新闻奖揭晓,我们终于第一次拿到了中国新闻奖,而且一拿就是两个,一个是版面二等奖,一个是消息三等奖。当时确实喜出望外,还特地制定了新闻获奖作品奖金标准和发放办法,中国新闻奖当时一等奖是15000元,二等奖是12000元,三等奖是10000元。现在的标准则已经翻了两番了,金钱也是对作品价值的一种认同。原以为拿到了中国新闻奖就大功告成了,也不再奢望再次获得,谁知道第二年我们竟然又获奖了,而且是蝉联版面二等奖,消息三等奖!在中国新闻界最高级别的评奖台上,《苏州日报》连续两届折桂,而且一拿就是两个,这实在是难得的形象。后来竟然接连不断,也实在是出乎我们的意料。到最近的一届中国新闻奖,我们已经连续6年拿了9个中国新闻奖。每获一次奖,我们不仅重奖作者,而且全体员工跟着一起沾光,每人发1000元。2006年我们拿到一等奖的时候,市委书记还给我们发来了贺信。

创优机制结出累累硕果

记者:累累硕果离不开肥沃的土壤。多年以来,苏州日报报业集团一直把精品创优作为日常工作来抓,建立了宣传创优长效机制,为精品迭出创造了条件。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刘文洪:刚获奖时,我们面对同行的夸奖常常以“瞎猫拖个死耗子”来自嘲,而实际上我们真的韬光养晦,潜心致力于新闻质量的提高,走新闻精品化之路。我们以改版为抓手,每一次改版其实就是对新闻资源和内容的整合,对作品质量的又一次新的要求。从报道题材、报道方式到报纸整体包装,不断形成新的突破。这里很重要的是形成一种机制,从而良性循环。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十分重视新 闻,重视报纸,把办好报纸作为第一要务。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无论我是做总编还是当社长,我一再强调以报为中心, 报纸是报社的核心产品,其他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报纸而展开的,其他一切业务也都是由报纸而衍生的。报纸办好了,什么都会好。报纸办不好,什么都会不好。有这样的指导思想就会在工作重心上向报纸倾斜,激发采编队伍的士气和自豪感。至于具体的措施会有很多,也没什么新的,但关键是坚持。比如,我们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改版,每次都有详细的方案。每月每年有好稿评奖,决不做照版面子之类的事。每天有总编评报,天天公布,“总编即时奖200元、 300元,一张榜马上就可拿现钱。但同时总编也会对写坏了的稿或者差错者处以200元、300元的罚款,必须当天交到财务处去。我们还制定了《编辑操作手册》,对版面风格、形式包括字体、色彩甚至线条的粗细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今天这批人来做版面,明天全部换另外一批人来做,都不会走样。精品是要靠精细的活而获得的。我们的中国新闻奖有3个是版面,我们的版面确实令人赏心悦目,这是很多人一致的评价。

深入+思考

炼就记者“精品”的深邃眼光

记者:专家有言,事业观决定媒体和记者的方向和动力,精品观决定媒体和记者的目标和雄心,深入观则是实现目标的道路和途径。那么,在同样深入基层采访过程中,为什么有的同行没有抓住重大线索, 而你们连续6年抓住了9条“大鱼”。请您介绍一下贵报在这方面的经验。

刘文洪:《苏州日报》24个版面,双面彩印字号也比一般的报纸小一号。工作量应当说是非常大的。但我们采编人员只有 83位,是个非常精简的队伍。

我对用人是控制得非常紧的,一方面是从人力成本角度考虑,另一方面有个更有意义的考虑,那就是人员适当地紧凑更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我总觉得人是要有一定的压力的,应该始终处于有许多事要做的状态,这样的人更有精神,更有成就感。人一多,一个人做的事变成两个人做,不仅效率差,而且容易引发矛盾,更大的隐患是队伍会逐渐懒散。对于我们这支队伍,我最强调的是创新意识,我给我们集团定的企业精神是8个字:创新、务实、奋进、和谐。创新是第一的,创新能统领所有工作。一个有创新意识的记者就会不断地发现新闻,就会写出精品。一个有创新意识的编辑就会不断出彩,让版面新意盎然。创新意识不是一下子就会形成的,需要持之以恒不断涵养。没有这个意识,好题材也发现不了,发行了也写不好。有了这个意识,不是偶尔写一篇好稿,而是基本上都是好稿,倘若遇上一个好题材,那获奖的概率就很高。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一旦有预感能获 奖,那么,精心策划,不留遗憾。

走新闻精品化之路的大体轨迹

记者:摘取中国新闻奖想必是大多数新闻工作者的心愿。多少年来,作为一家地市级党报虽心有奢望,但总感不可企及。而贵报从2002年至2007年连续6年摘取9个中国新闻奖,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我们透过《苏川日报》获奖的现象,请您谈一谈贵报走新闻精品化之路的大体轨迹。

刘文洪:精品化是个不断形成、不断深化的过程。6年中获奖的作品也有消息、通讯、版面等不同的品种。我们的起端是从改版开始的,而那时的改版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变化,也就是一张报纸的包装,跳出传统党报的俗套,改变一下多年不变的老面孔。后来我们有了几位专业的美编,那形式的变化就完全进入成熟阶段了。我们的精品化之路转入内容的创新,我们有很好的策划机制,每周有定期的研究性质的会议,有一支快速反映的机动队伍,有一群高手记者编辑。所以,每天我们的好稿不是一篇两篇,而是多篇,这就使得《苏州日报》总体比较好看。我2007年4月脱了总编的职务,接我的是更年轻的张建雄同志,他也是有闯劲的,我要他大胆改革创新,决不要因为我创了成绩就不敢更改不敢创新,也不 要背上包袱,假如2008年不获奖了,也没关系。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办有市场、有影 响力的一流的精品党报。

以创优活动

带动报社整体事业的发展

记者:近年来,苏州日报社以报立业,以报兴社,全力以报为中心,并响亮地提出“新闻宣传精品化,报业经营产业化,内容管理企业化”的口号。尤其是贵报这几年通过新闻创优活动,矢志不渝地实施新闻“精品工程”,不仅提升了办报质量,同时使报纸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也大幅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党报的影响力大大增强,主流媒体的地位得到巩固。请您谈一谈目前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整体事业的发展情况。

刘文洪:报纸办不好,其它的再好也不是一个成功的报社。报纸办好了,虽然不一定其他也好,但其他也好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我们尝到了办好报纸带来的甜头,因为正是优质的报纸才赢得良好的口碑,才吸引了众多广告客户。我们2007 年广告经营总收入超过了3.5亿,其中《苏州日报》达 1.1亿。我们集团还有《姑苏晚报》、《城市商报》以及古吴轩出版社、江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年1月又新创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刊号的《现代苏州》杂志。我们还有一个很有活力和影响力的“苏州新闻网 ”,网站办的《苏州手机报》用户就达20万。网站还有自办视频新闻以及移动阅读器等新玩意,很有潜力。当然,我们也花了大钱了。

2007年,我们为做大网站投入了500 多万元。日报、晚报、商报的发行量分别是15万、17万、16万。这些成绩有苏州特殊的区位优势的关系,虽然可 喜,但与苏州的GDP相比,我们还感到惭愧,我们还做得不够,同时也说明我们 还有足够的上升空间。

人才是报纸的第一财富

记者:办一张一流的中国地市级党报,站到中国新闻最高领奖台上,是《苏州日报》几代人的梦想。据说,为了实现这一梦想,《苏州日报》从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入手,靠人才战略的推进和有效实施,建立起一支层次丰富、梯队分布、力量强大的人才团队。请您谈一谈贵报在打造人才工程和实施人才战略上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刘文洪:我是非常爱才的人,报社应该是人才荟萃之处。我们的领导层大都是从记者干起的,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今年市委还将我们两位30多岁的年轻人提拔担任《新华日报》苏州办事处主任、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输送人才是好事,流动是好事,更多的新人可以得到锻炼和使用。我在我们编的介绍每个记者编辑的《我们亮相》一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段文字:苏川日报——生产精神美餐的大工厂;奋发有为者的大舞台;各位同仁愉快工作的乐园;滋养人造就人的一片沃土!我们从领导层到中层干部都普遍年轻,大胆启用新人,一线记者编辑更是 年轻化,形成了让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我们还注重为人才充电,领导带头学习,我和其他4位领导在读复旦大学EMBA,还与复旦大学联手在我们报社办研究生班。有60位同志参加了两年的学习,每月集中上课两天。学习的成效不一定马上显现,但会在未来得到发挥。这就叫后劲,叫可持续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不久前,我们专门到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去招聘10名大学生,我们一个地方报社竟然吸引了460人来应聘。人才是个宝啊,事在人为,什么样的人干什么样的事,有了各种人才,就能干成大事。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

前景将更加辉煌

记者 :苏川日报现象目前已引起全国新闻界的高度关注。那么,对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来讲,我认为这既是一件好事,更是一种新的挑战。今后的起点会越来越高,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过去的辉煌将成为历史,新的辉煌要靠你们重新创造。您是苏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法人代表,请您谈一谈在2008年及今后漫长的道路上,您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迎接新的挑战?对未来苏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前景又将描绘成一幅什么样的蓝图?

刘文洪: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发展,难度会越来越大。但你必须发展,不发展更难。所以,我也是一直处于压力状态,决不为自己找安逸的理由。再过几天我们又要到一个度假村去开工作年会了,全体中层以上干部集中两天,既休闲,又工作,主要是集中大家的智慧,为未来发展出谋划策。我想,重点还是围绕“扩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壮大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具体就是在新闻宣传、广告创收。经营管理和队伍建设4个方面下功夫。要全面提高三报两社一刊一网的影响力,形成错位竞争、共同发展的传媒组合;要有效增强广告市场的竞争力,做深做透报纸版面广告并多渠道开掘广告资源;要切实改善经营管理能力,加快集团 企业化运作的进程;要大力提升每个员工的创造里,打造一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队伍。明年我们还将建造发行大楼,设想2009年完全自办发行,并让发行处公司化、市场化运作。还要尝试资本运作,合建大卖场。明年网站则是大发展年,力争办成一个有规模、有影响力、有盈利的新媒体。这是一个战略目标,决不能坐失良机。报纸具有不可替代性,报纸不可能消失,但传统媒体必须搭上新媒体的快车,报网互动,互补共赢。这也就是报业集团未来的格局,朝着这个目标做大做强,这就是我们这代报人必须肩负的使命。

中国地市报人杂志社记者 吕道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