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建民谈萧县农村高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07-06-25 16:44:33)
 

萧县农村高中面临的问题及出路

              

 

    笔者身为萧县农村高中的一名教师,目睹了十年来萧县农村高中的兴衰变迁,痛心之余,细细分析个中有因。本篇立足于萧县农村高中的实际,讲真话,道实情,坚持实事求是,对萧县农村高中面临的问题、成因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作出客观分析,与同行们交流切磋。

    一、萧县农村高中教育面临的三大问题。

   (一)生源减少,收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萧县共有六所农村高中。目前,一所高中已停止招生;两所高中部实际在校就读生一、二百人,名存实亡;两所尚能维持每届300人左右的招生规模,勉强维持办学。

以郝集中学与王寨中学为例。郝集中学曾因领导层的锐意开拓,硬件设施的快速发展,办学特色鲜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而晋升为宿州市农村示范高中,成为宿州市农村高中教育的一面旗帜。事过境迁,短短的几年时间,该校高一招生规模已从三年前的700余名下降到2005年的300余名。王寨中学创办于1952年,是宿州市历史最为悠久的农村中学之一,2001年时该校在校高中生达1700余人,当年高一新生达670人。2005年在校生不足1200人,当年高一新生330人。

   (二)教师外流现象严重,师资匮乏(以王寨中学为例)

王寨中学2000年以来外流教师统计表

流向

人数

职称

 

萧县中学(省示范)

5

中教一级

萧城一中(省示范)

5

中教一级

黄口中学(市示范)

2

中教高级

萧县师范(市示范)

1

中教一级

鹏程中学(民办)

2

一级1人,高级1人

实验中学(民办)

2

一级1人,高级1人

 

淮北十二中(市示范)

1

中教一级

濉溪中学(省示范)

2

中教一级

    2001年,王寨中学一线教师近90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一级教师22人。2005年,一线教师62人,其中高级教师5人,一级教师12人。

    尽管如此,王寨中学教师外流的比例在萧县农村高中中还是比较小的,其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还让一些农村高中的领导们羡慕不已。萧县农村高中教师流动之严重由此可见一斑。

    (三)教学经费严重不足,学校发展停滞甚至倒退。

    生源不足不仅带来学生质量的下降和数量的减少,也带来办学经费的大幅度下降,使学校发展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教师的基本待遇不能维持,教师住房破旧而不能维修,必要的硬件设施不能增添,更无从谈起提高教师待遇,而这又势必加剧教师外流和生源的进一步减少,如此陷入恶性循环,有些学校发展停滞甚至倒退。

    二、问题归因

    是学校管理出了问题?试问那一所学校在抓管理、探索办学理念、打造办学特色、追求教育质量上不下功夫呢?筹措办学经费、打造师资队伍、生源大战、危房改造、改善师生学习生活条件……哪一样不让学校管理者头痛呢?凡是有教育良知和责任心的农村教育工作者,无不为农村中学发展献计献策,他们或皓首穷经法古今中外教育理论,或奔波以借他山之石,或大胆探索农村高中办学特色。但是由于客观存在的事实,仅靠农村高中教育工作者的种种努力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的颓败之势。下面基于一些基本事实,分析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高中无序竞争,办学秩序混乱是制约农村高中发展的直接原因。

    萧县到底需要多少高中?

    萧县有多少高中?县城有多少高中?民办高中有多少?请看下表:

 

学校

级别

校址

高一在校生规模

萧县中学

省示范

县城

1700余人

萧城一中

省示范

县城

1700余人

黄口中学

市示范

黄口镇(县级)

1800余人

萧县师范

市示范

县城

400余人

萧城三中

普高

县城

不祥

鹏程中学

民办

县城

700余人

实验中学

民办

县城

近600人

新城中学

民办

县城

近700人

凤山中学

民办

县城

近1200人

龙耘中学

民办

县城

不祥

三里中学

民办

县城

不祥

虎山高中

民办

县城

不祥

英才高中

民办

县城

不祥

郝集中学

市示范

农村

300人

王寨中学

普高

农村

320人

赵庄中学

普高

农村

近100

张庄寨中学

普高

农村

140余人

丁里中学

普高

农村

高中部停办

职业高中

 

 

不祥

    如此情形,僧多粥少,再加上某些中学为追求经济利益而盲目扩招,不仅导致本校师资相对匮乏,基础设施和管理难以跟上,管理混乱,事故频出,教育教学质量下降,而且还导致农村中学招生困难,大量教育资源闲置,办学经费捉襟见肘,人心不稳,挣扎在生命线上,致使萧县整体教育质量相对滑波。

    (二)有令不行是农村高中教育停滞甚至倒退的重要原因。

    1、招生计划是橡皮指标。

    为规范招生秩序,每年招生,市县教育局都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达招生计划,明确各校的招生数额。但是某些学校视上级下达的招生计划于不顾,也不考虑本校教育资源的承受能力,只要有学生上,就自行突破招生计划,造成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使招生计划变成了数字游戏。众所周知,做大岂等于做强。一些高中盲目扩招,一味做大是不尊重教育规律,漠视教育对象的重要表现。做大的结果使生源质量下降,教育资源不足,学生达不到接受优质教育的目的,客观上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校的发展,甚至造成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下滑。这如果不能说是误人子弟的话,也至少可以说是有负于萧县人民的殷切期望。

    2、招生政策形同虚设。

    某些高中在招生过程中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对招生政策视而不见。如在初中教师中以金钱作为诱饵物色招生代理人,给回扣,交赞助,挖生源,做虚假宣传……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秩序,也严重扭曲了和扭曲着老师和学生的心灵,腐蚀着神圣的教育事业,问题之严重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不为过分。

    (三)办学经费不足,教师待遇低,教师流失严重是制约农村高中发展的内部原因。

    从农村高中教师外流的原因来分析这个问题。

    原因之一:为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水平而外流。

    办学经费不足使农村高中举步维艰,维持基本的办学尚存困难,无从谈起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师生学习生活条件。教师外流自然在情理之中。

    省市示范高中的收入比农村高中教师收入悬殊较大,同工不同酬。某些民办中学以年薪5万-7万元的“高价”招聘高中骨干教师。这种客观现实使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的部分优秀教师心态出现了不平衡,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所谓人往高处走,“良鸟择木而栖”,城里的大蛋糕诱使农村大部份的优秀教师流失。

原因之二:为改善子女就学条件而外流。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子女大多在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农村小学或初中就读。中青年骨干教师进城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给子女选择一所较为优秀的学校学习

原因之三:农村中学事业发展受到限制,优秀教师自身发展要求得不到满足。教学出成果,个人成名师,事业有成,学有建树,自然是知识分子的追求。中青年知识分子更是如此。一位在农村中学尚不太出色的教师进入省市示范中学就可能成为省骨干、市模范、承担省乃至国家的教研课题等客观事实,造成农村优秀教师心理失衡。

    (四)农村落后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是制约农村高中发展的客观社会环境。

    在我县农村的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与农村中学尚未良性互动。

生产力的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速度和质量。植根于落后地区贫困土壤的农村高中,一无充足的教育经费作保证,二无良好的办学设施可供利用,学校管理常常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教师的工资、福利等物质待遇普遍偏低,再加上农村落后的思想、文化所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尚未真正建立,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得不到体现。这种背景下,教师人员流动现象的出现和师资水平的下降,学生辍学、厌学现象的严重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使得农村高中的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教师从教的热情严重受挫,这些严重制约了农村中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五)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和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是制约我县农村高中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1、从市场经济规律的角度来考虑,教师择校实质上是一个资源配置问题。优势资源合理流动,从而使人尽其才,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而学生择校实质上是一个市场需求问题。反映了学生及其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渴求。问题是教育这一特殊行业不能完全市场化。由于很多学生及学生家长不考虑自身或自己子女的智力、能力、成绩、基本素质等实际情况,再加上一些人在虚荣心的影响下,一味追求进城上学,没有认识到城市高中不等于优质高中,民办教育不等于优质教育,更不懂得一个盲目扩招的示范高中并不一定能提供自己所期望的优质教育的道理,人为的错误导向使学生流向了不是优质的“优质高中”。这是农村高中生源减少,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2、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发展最快的时期。进城工作、进城上学就像进城安家、在城市买房、到城市打工、去城市购物一样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部分。在我县农村,进城上学的意识哪怕是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有了。

    三、农村中学的出路

   (一)彻底转变办学思想,实现传统的“办教育”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教育”的有机结合,发展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高中教育。

    萧县教育的市场化如同萧县的民办高中教育一样走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在教育市场化的背景下,决定农村高中存亡兴衰的只有两大因素,一是政府的调控,即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扶持,二是市场的需求。在政府调控无力的情况下,市场需求成为一个高中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面向市场、面向农村社会的需求,是农村高中谋生存、图发展的必然选择。一位聪明的校长要紧紧盯住群众对学校的要求,广泛听取社会(主要是学生家长)对办学的建议和意见,瞄准市场,发展符合人民群众要求的,让学生家长满意的,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教育,像企业家经营一个企业一样经营一所学校。如社会呼唤全封闭式教育,家长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管理,那么学校就应该真正地实行封闭式管理。哪个学校这样做,哪个学校就迎合了学生家长的心理,就符合了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就会形势一片大好,社会反映良好,上级印象很好。

    (二)着力打造办学特色。

    中外无数名校的成功史证明,真正的名校之路在于端正办学思想,以先进的理念吸引人;打造教师队伍,以善于培养人才的名师影响人;加大教育科研力度,以优良的教学质量提高人;真诚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铭心刻骨的人文关怀感化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征服人。对于农村中学来讲,打造办学特色更是关乎存亡的大事。

升学率上去了,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教育。

升学率下来了,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教训。

一位校长如是说。

    然而在更多的优质生源被“名校”所“掠”,更多的优秀教师被“名校”所“掳”,教育公平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农村高中所能争取的本钱就是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不单指升学率)。只有具备了这些竞争优势,在与其它学校的比较中脱颖而出,才有可能获得学生及其家长的青睐,才有可能为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借来东风。

    (三)改进内部管理、激发内部活力

农村中学谋生存、图发展,必须转变育人理念、明确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这一切都要靠学校自身的改革和努力,改革学校内部管理势在必行。

传统的“刚性”管理模式,定位于维护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按部就班,是对管理较低层面的定位和要求,限制了学校更高层面的管理和发展。从学校内部管理的角度讲,它使得学校领导者处于主动地位,教职员工处于被动地位,挫伤了教职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学校外部发展的角度讲,它使得学校处于被动地位,很难挖掘自身潜力、提升自身的实力,很难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长远发展规划,很难与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实现良性互动,很难谋求上级部门的经费资助、政策支持。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落后的低水平的管理模式,在管理中体现人性化色彩,重视激发、调动教职工的主动性,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教师的积极主动性高、业务水平高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结构配置合理、教研课改高效就能明晰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学校有了特色、质量和声誉,上级就会支持、社会就会关注、学校的生源就好,学校的经费来源渠道就能畅通,办学条件就易于改善,教师的积极性就更易调动,师资队伍建设就会更加科学合理……学校就会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轨道。

    (四)政府部门的两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加强农村高中的建设,把加强农村高中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拿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并坚决贯彻实施。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高中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指导,补充师资,采取对口帮助的方式促进城乡普通高中的协调发展。

    第二种选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和城市化规律,对农村高中关停并转,调整高中布局,整合高中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规范办学行为,控制招生指标,严禁超计划招生,打造公平有序的教育环境,促进我县高中教育良性健康持续发展。

    以上浅见,敬请各位同行斧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