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土》文学社团介绍
(2023-03-16 16:28:02)
标签:
文化娱乐 |
《冷土》文学社团介绍
1986年10月,秋叶初落,一批满怀文学梦想的水中学子从这里出发,水寨中学创办了第一个文学社团-----“冷土”文学社。“冷”最早出自《说文解字》中,“冷,寒也。”其本义是寒冷,天气深寒,使水结冰。引申为不受欢迎的,没有人过问的。“土”的本义是泥土,土壤。《说文解字》注:“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冷土”意蕴亟待开垦、耕耘的荒凉之地。陈妙法(现广州市白云区龙光中学董事长)为第一任社长。
创办初期,文学社得到翁远芳、陈竞新、温世祥等老师的悉心指导。此后,在廖叔权、李辉波、赖桃花、钟伟强(现任中国妇女杂志编辑)等社干部的努力下,“冷土”文学社不断发展壮大。1997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冷土”文学社社刊由原来的报刊形式转变为书刊形式。1998年,经学校决定,将福林楼六楼办公室定为冷土文学社工作室,从而为以后文学社的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2000年3月,经宋书香校长提议,学校决定将“冷土”文学社更名为“春笋”文学社,并邀请县团委书记张小冰(原春笋宣传部副部长)在社刊上为封面题字。同时还确定了“春笋”社徽和宗旨,并沿用至今。2003年“春笋”文学社与梅州市其他文学社同时受邀参加“全国九十佳文学社”评比活动,最终,“春笋”文学社从全国3000多家文学社中脱颖而出,成为梅州市唯一一家评为“全国九十佳文学社”的社团,并且参选的8篇学生作品被选录进中国文学作品集中。2005年,“春笋”二十周年社庆在水中隆重召开,并邀请了五华、梅县、兴宁各文学代表、梅州作协协会主席王冠国、著名诗人游子衿、县教育局干部、校领导等参加本次社庆。2010年10月“春笋”二十五年社庆隆重举行,各校文学社,社会各界人士将再次共聚一堂,为“春笋”的未来喝彩。
萌芽:“春笋”文学社自成立以来,时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春笋”文学社同时成立的水中另一社团“开拓”文学社,最终因种种原因被停办,然而“春笋”文学社却坚持了下来,并一坚持就是二十五年。与“春笋”一起走过的历届社长:魏展勇、曾思玲、李龙华、曾庆宏、李伟娴、陈志丹、李强、刘雨函、李辉波、张明豪、李国城、李俊桃、杨粤等,虽然他们只是“春笋”的匆匆过客,但是,“春笋”相信,他们一定会带着不变的文学梦想将文学路一直走下去。
成长:文学无界限。多年来,“春笋”一直积极与兴宁一中“激浪”、兴宁职中“墨池”、梅县东山中学“新芽”、宪梓中学“绿苑”、嘉应学院“周溪风”和五华县田家炳“百卉园”、琴江中学“晨露”等文学社交流,共同寻求文学之路。此外,“春笋”文学社还每年举行大型辩论赛、作业大赛、文学讲座等活动,并受到校领导和广大学生的好评。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支持者,而“春笋”的强大后盾则是博士眼镜和足下登老板等赞助支持。因为有他们,“春笋”才能朝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在此“春笋”衷心地感谢他们的鼎力支持!
“春笋”的二十五年只是开始,以后的二十年、五十年“春笋”将矢志不渝地一直走下去,即使有再大的风雨,再多的荆棘,“春笋”人也永不放弃,因为“春笋”相信,路一直都在。
演变:《春笋》文学社的前身是《冷土》文学社,可以说《春笋》是《冷土》的变身。因本县的华新中学,在1998年以前就创办了《春笋》文学社,并一直坚持出版《春笋》校园刊物。许多社会人士认为同一个区域,出现两本同名的刊物,难免会出现误解。再次,《冷土》文学社的第一任社长陈妙法校友和当年的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参加母校百年校庆时,一致建议把《春笋》复名为《冷土》,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关注母校和校刊《冷土》的发展。学校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决定从2015年11月起,《春笋》更名为《冷土》。
水寨中学是放飞青春梦想的知识花园。《冷土》文学社无疑是绚丽的校园文化之林里的一棵大树,默默地生长,默默地开花,默默地结果。让我们带着理想,带着激情,让美好的秋色装点我们的行程,祝愿复活的《冷土》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学骄子。
前一篇:粤藏同心育桃李,大爱无疆显真情
后一篇:听故事、悟故事、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