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方无隅 乡音希声

(2011-07-02 11:06:53)
标签:

韩咏华

文学原创

诗集

荆秀清

序言

杂谈

分类: 韩咏华.原创随笔

       http://s11/middle/4d37f200ha70d9f54e39a&690

       大方无隅 乡音希声(代序)

                    韩咏华

随着城市化的步步紧逼,原始意义上的乡村处于萎缩、陷落和渐渐消亡的状态。乡村已留不住太多的呼吸,更多的人身体在飘移,精神在逃离,自由在迷失。我们精神家园的文坛也正在转型,尤其是诗坛,越发鱼龙混杂,句子一旦被回车键强奸,就大言不惭的敢说是

“诗”。尤其是神圣的乡土诗意,在钢筋水泥森林潮流的洗刷和冲蚀中,已经越来越淡,渐行渐远。

这时,因了爱诗,因了想借诗歌表达那份永远难以回报的感恩,一位张家口坝上的诗人荆秀清沿着“素面朝天的美丽”乡村,和着“一方头巾的朴实”,吟诵着他《燃情乡土》的铿锵节律,意气风发地向我们走来。

翻开荆秀清的诗集《燃情乡土》,里面竟然包含了作者跨越两个世纪的创作成果。其四辑恢弘的引言,冒着乡土的腾腾热气,熏染着我们。无论是“燃情乡土”、“传奇草原”,“厚朴苍生”、“随风往事”,视觉和切入点虽各有侧重,却统统都是在写自己的故乡。我大致数了数,他诗作中光是带有“乡”字的题目,就有好几十个,如乡村记忆、乡村年画、乡村相册、乡村启示录、低碳乡村、乡村肖像、低调乡村、乡村快照、沉重的乡村、诗意的乡土、四季乡村、故乡回眸、乡村手势、乡村呈现、乡村夜晚、乡村漫记、印象乡村、乡村镜头、远去的乡村、乡村速写、乡思与往事、乡土生活、乡村呐喊等等。由此可见,荆秀清应该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亲近苍生的、韵味十足的乡土诗人。

故乡,亦起点,亦终点;亦凡胎落定处,亦肉体归根地,亦灵魂落脚点。生则梦萦魂牵,死则魂牵梦萦。故乡是我们永远的信仰,故乡情结是每个文人的精神胎记,当然也是诗人荆秀清无法摆脱的灵魂宿命。这宿命中的生活经历,给了他诗歌创作丰富的源泉。荆秀清

所生活的张家口坝上这片广漠旷远的草原,以它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乡土民情风俗和最基本的生活行为与生命意识,对诗人的秉赋和气质潜移默化着,并产生了重大影响。

《燃情乡土》的作者荆秀清,行吟在故乡“总是高过思想”的秋空。在其诗歌的创作空间中,他以草根践行者的视角,书写着乡村那些看起来琐碎,听起来庸常的旷史。如“三尺扁担/挑起一肩生活/晨昏日月/都在水中晃动/两桶光景/一前一后”(《农家生》)。这些独具张力的诗句,形成了鲜明的本土地域文化特征;如他这样表述现代女子和母亲之间的差别:“母亲空享寡居的口碑/弯腰驼背饱经风霜/不敢正眼对接/胸乳挺拔/闪婚闪离的姑娘”(《故乡回眸》)。再如,他对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社会依然原始而落后的生存境遇和生命价值进行了深切思考:“一个人死了/羊群倒下了一个羊倌/村长风光了一场葬礼/户籍注销了一条光棍/岁月封存了一段悲情”。接下来的思考,更加如泣如诉:“一个人死了/村庄的牛羊不多不少/村庄的眼泪不多不少/村庄的绯闻不多不少/村庄的心事不多不少”。思考过后,沧桑才是人间正道:“一个人死了/村庄还活着”(《一个人死了》)。其实,诗歌的语言就应当这样质朴。因为,过多的修饰对于诗歌甚至于其他文学作品而言,都会使得感情分散混乱,甚至是枯燥无力的,最终将使你离诗歌更远。荆秀清的这些诗句“不多不少”,却那么朴实也那么精彩,负载着艰辛人生的沉重诗彩。真正的诗歌必然也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社会中的某一种生活状态及其问题的层面。如“雨纷纷的清明/泪也纷纷/怀念总是在春天返青/纸钱点燃阴阳对话/今年的鲜果/自产的羊肉/纸作的超市/使孝心全面/二锅头立在墓碑的痛处……天灵历来有知/活着的亲情/坚守着残缺不全的日子/今夜只盼天上有天堂/今夜不想地下有地狱”(清明絮语)。唯有这样的诗歌,堪称是真正的诗歌。也唯有像荆秀清这样真正的诗写者,才能赋予诗歌镜子的功能,从而反映生活和生命的核蔓及内涵。他诗句的语言不华不丽,却那么剔透而出彩,彰显着蕴深学富的厚积文彩,是一曲交织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的生命之歌,字里行间传递出的生命信息,达观温润,从容澄明,深深感染和共鸣了读者。

作为六十年代出生的诗人,荆秀清在几度春秋几番挣扎的磨砺中,凭着对广阔而古老、辽远而贫瘠土地上敏锐的审美发现,倾诉着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生活有多少鲜花和雨露/生命就有多少不甘与失意/抹着桃花粉的风强奸了李花/结出来的果实已经不是李子/地狱之门打开的时刻/护士脱下白大褂/医生扔掉手术刀/抱头痛哭救不活自己//生是开场锣鼓/死是谢幕散戏/皇帝和乞丐/都得填写一张/最后的履历”。可以想见,一个能坦然面对生死的人,在人性的博弈中,还有什么能够让他妥协和屈服的吗?!

我坦言,在生命的旅程中,荆秀清是一个执着的跋涉者。江河阻隔了脚步,诗就是他的航船,用来引渡险滩;山岳遮挡了眼睛,诗就是他的心镜,用来穿透迷茫。在文学的天地里,荆秀清又是一位辛勤的耕耘者。写给故乡的诗歌,就是他手中的一面犁铧。面对斑斓的世界,他无怨无悔选择了故土的守望。在历史的秋空,荆秀清更是一个思想的远足者,其富有张力和诗感的句子,为他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而任凭他翱翔的疆域有多辽阔,多广袤,脚下还是“爱永不设防”的家乡。即“炊烟袅梦的方向/乡音生根的方向/乳燕倦归的方向/

雄鹰放飞的方向/目光收不住的方向/脚步停不下的方向/生命落地的方向/灵魂安放的方向”……

文学是人学,作文先做人。写诗也是一样。在荆秀清的诗中,娘是“‘临行密密缝’的孟母”(母亲);爹“当庄户就当好样的”(长者速写);不乏爷爷的点拨“做人就是做良心”(雪后偶感);还有奶奶的训言“存金存银/不如存几份滚烫的人情”(奶奶训言)以

及姐妹、兄弟、邻家大爷的善良情怀。凡此等等,铸就了一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过渡地带北方农民伟大而庄严的群像丰碑。这丰碑,也折射和奠定了诗人荆秀清的高尚人格。

荆秀清“曾经手握教鞭”做过教师,也当过乡镇和县委机关干部。“翻开作业本/展开新的一天/饱蘸心血的笔/像永不生锈的犁铧/把一块块土地耕耘”(乡村教师)。但是,无论怎样的俗途和仕途,都没有磨灭他的诗情和诗情里倾注的大爱。如他在“张家口放歌”中,不仅写到生养自己的坝上,还辐射出“鸭梨生津”的怀来、“稻米养人”的万全、“熏肉”飘香的怀安、“剪纸”“黄糕”传家的蔚县、“钟楼”“宣钢”驰名的宣化等等。他在“祖国礼赞”中又写道:“撕一块白云做哈达/挂在你的胸前/借一抹云霞当胭脂/扮靓你的容颜/从北国驼铃到南疆花海/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风为你高歌浅唱/花为你绽放笑脸”。还有大兴安岭火灾后,他对环保、生存环境、文明和谐的叩问和反思。

大爱感召下,他又确确实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土诗人。他在故乡的泥土里翻找着诗意,在坝上草原的广博中放大着自我。他把这颗跳动着的饱含深情的赤子之心和奔流着的忠诚热血完完全全给了他的村庄,给了坝上草原和为生活而辛苦劳作不息的坝上草原子

民。“忘情在草原/连人声狗吠/和羊咩牛眸/都是那么平和/又是那么低碳/敖包山下篝火红/欢歌热舞醒长夜/在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里/做一个牧民是多么的悠闲”(大草原抒怀)。在“康保颂”里,他深情的吟唱:“这里/男儿吐纳风云/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豪气盖过内蒙//这里/女子蕴含深情/大声说话/大胆示爱/柔肠也胜江南……喝西北风/这是康保胆识/掘乌金宝/这是康保魄力/打开放牌/这是康保胸襟/迎八方客/这是康保气度……”热爱家乡的浓情,溢于言表,溢满诗行。“花是语言的温度”,“草是思想的表情”,故乡的二人台“唱响云雀的高度”,连挑水的姑娘都“前桶揉碎一轮明月,后桶溅落一地民歌”。他在故乡平凡的农民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到了淡泊宁静的真善美,“麦垛是秋天好大的枕头”,“像山花野草与世无争”。那种不卑不亢,悠然自得,既使低如草叶,却也是永远蓬蓬勃勃活着奋斗着的生活状态,令人向往,让人神往。

“年年是春天”“万方和谐”的祖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诗的国度。而诗歌只有接近现实,走近生活,抵达底层,亲近苍生才能为世人所喜爱。诗人更应该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俯下身子,净化心灵,提升灵魂,以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荆秀清《燃情乡土》

诗集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的仁爱内质和乡村情怀,使其作品有了独特的艺术真味和感人的精神力量,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朴实无华,返璞归真,拙朴见淳,惠美灵动的鲜活气息,为读者的心灵找到了一个栖息休闲的精神港湾。同时,荆秀清朴实的创作之路也再

次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伟大的诗歌,必须走出孱弱,走出象牙塔,走出束缚与苑囿,走出欲望与琐屑,在亲近大自然中,叩问人生人性,遨游宇宙生灵,走向天人合一的境界,走向生机勃发的乡村和民间,去洗涤灵魂,去呼应群伦,去锻打不竭的诗魂。

荆秀清的艺术人生之路,谈不上波澜壮阔,也谈不上灿烂辉煌,却异常淡定而平实。他的诗歌留在读者心里的,是被自然的阳光照耀着的、明亮的、坚实的、坦荡的、植根于民间又扎根在泥土的永生篇章。在此,我衷心地祝愿荆秀清的艺术之路走得越来越好,越来越

宽,越来越远。

是为序。

                  2011年5月10日于宣化古城__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