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思维活动一直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一方面试图让自己静下心来读完桌上的那堆书,一方面又产生一种读什么都毫无意义的郁闷情绪。
白天,孩子们像送进集中营一样到学校去;晚上,又仿佛塞了木削的小木偶一般毫无生机的回到父母身边。没完没了的作业让我们的情绪异常的起伏,每次失控发火以后就是良心的自责。渐渐的我发现,其实在内心深处,我和孩子都排斥这样的生活,因为这样的学业是痛苦,是桎梏孩子心灵的枷锁,赶作业、争分夺秒的睡觉是现今我国中小学生的普遍生存现状,这样的教育难道就是我们这些所谓的成年人提供给孩子们的“良好”成长环境吗?这样的书读得真是悲壮啊!
昨天跟老师提了在校读外阅读严重不足的问题,以及背诵课文、按原文填空这样极端不科学的考核问题等等。得到的回答是:课本都赶不完和教师的无奈和叹息。这就是孩子们无力改变的悲惨现实,痛心之余,无数家长救救孩子的呐喊只能眼睁睁看着它微弱的消散在这个大国举步迈进的车轮声里。
去图书馆给孩子借了三本书,分别是《大地时钟》、《森林里来了一个陌生人》以及克莱尔.卢威林的《生命的开始》,我想,在孩童时期再没有什么比带领孩子去了解大自然的无限神秘更迫切的了。又想,假如哪一天,我们的试卷都让“孩子们”来出,或许才是我们这个民族升起新的希望的一天!到那时,何必再绞尽脑汁的减负或者取消考试等等。就像小王子说的:“本质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我们得用心灵去看!”可是我们哪里还有心灵?
只有当成人的世界少些急功近利我们的孩子才能拥有一段用心灵去慢慢长大的快乐时光!
那么,孩子们,等别人救不如我们自救,让我们一起抢点时间读些闲书吧!比如成年鳄鱼如何求爱?比如青蛙的产卵孵化等等...
读《爱和自由》,择抄几段自勉:
“一位优秀的父母,他的爱的能力首先表现在他对儿童的了解上。”
“家长如何爱孩子?你必须看一些经典的书籍,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精神的建构过程,明白人类的成长实际是精神的成长过程。”
“情绪往往是衡量爱的关键。”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伟大的自觉在于,结束失望。---《对生命的敬畏》
我想给儿童最好的教育,是修为我自己!
读好书,如沐阵阵清晨小雨,孩子是我的领路人,细想,又怎能灰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