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磊:《风声》昭示着华谊电影的三个方向
(2009-09-21 15:10:21)
标签:
杂谈 |
主编会客厅
电影界巨头之一王中磊独家透露《风声》、《唐山大地震》等大片内幕
追溯起与华谊兄弟的缘份竟要回到十年前。还在我接手电视线的时候,随某公司去北京的影视博览会展台上搜罗名片,见到了当时正处于创业阶段的王中军,他亲自站在自己公司的柜台前,热情地招呼媒体及购片客户。后来我真正开始接触华谊兄弟公司采访电影时,偶然翻出那张名片依然觉得十分珍贵。几年后我转而关注电影,真正打交道更多的还是王中军的弟弟王中磊,通过无数次电话,你很难想像身为老总的他不论多忙总是很热情,而且回答问题逻辑性强且善于总结。估计这是媒体喜欢与华谊公司有来有往的原因之一。直到有天见了面,我惊讶于王中磊的年轻帅气完全可以去当演员,他呵呵笑着说:“有啊,在小刚的电影里客串过呢。”
因为华谊的贺岁片,我又认识了冯小刚导演,在后来几部片的多次采访中,我们慢慢熟起来,直到冯小刚导演与华谊满约那次,也就是王中磊在采访中提到的冯导“出走一年”,我竟当起了“中间人”,通过采访,帮他们俩在版面上传递各自想法。十年后的今天,华谊兄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公司成功打造成了中国第一大娱乐公司。中磊更忙了,但热情未变,为了配合拍摄,他还特地换了件白衬衣。他一进门便热情地招呼我,并告诉我公司正在做影院建设投资了……
《风声》与《潜伏》人物关系类似?
“我们将英雄人物还原成普通人”
《风声》,绝不止是赶拍一部时髦的谍战片这么简单。从1998年的《没完没了》,到《夜宴》、《集结号》,《非诚勿扰》,作为华谊电影的金字招牌似乎还是冯氏贺岁。在杨受成叫嚣着要以一亿元挖走冯小刚的当口,以华谊与冯导十数年的交情,感觉出来的并不只是数字背后的压力。因此,未雨绸缪,中国电影需要拥有更多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和明星。这也是《风声》承载的责任之一。
谢晓:《风声》这次上映会有些什么动静较大的营销策略吗?
王中磊:其实那个都是营销的一种,就是世界级的营销,但是我觉得现在电影营销的竞争跟那个时候已经不是一个事件可以足以挑起,除非这个事件本身具备非常大的传播力度,否则的话就是会很容易不通。比如说以前张伟平做了首映演唱会后,现在基本大片首映,只要有钱的,都搞演唱会。后来华谊在《集结号》的时候做庆典,其实就是改良了晚会,在首映式上带放映,到现在《风声》,在这种强势营销竞争下,确实是绞尽脑汁,我从来没有开营销会开得这么频繁,基本上是一周两次会,每周一会有一个总结会,定期会做市场调研。
《风声》这个电影比较特别,它卡在一半一半的状态里,就是说你投50%的宣传,有50%的反应,媒体的热情度是时高时低。回忆下《风声》到现在的宣传情况,你会发现,可能你做了几百篇报道,但到现在大家已经忘了,因为娱乐资讯太强太多了,本来觉得今天推出了一个什么稿挺好的,结果碰上迈克尔·杰克逊死了,这一轮你又被淹了。然后你刚出什么事,周迅提出分手了,你又没了。我现在在思考,如果这几百篇是我们先做出来,距离电影上映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再密集宣传,这个反响会怎样。
谢晓:《风声》这次就碰上了《建国大业》。
王中磊:对,碰上了。在我们拍这个片子的时候,有想过“十一”档或贺岁档,特别是贺岁档经过这两年的培养,是个巨大的金矿。但后来我们发现,其实《风声》放在贺岁档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预估是至少一亿五到两个亿的票房,但那时候会被太多的影片分薄,《三枪拍案惊奇》、《十月围城》、《无人区》……竞争太激烈了。回到今年“十一”档,有八天假,而且《风声》的气场很吻合,其实这个电影延续了《集结号》,依然讲的是个英雄故事。但它又跟《建国大业》不同,《建国大业》全是扬名立万,刻在纪念碑上面的,然后就是万众敬仰的那种,《风声》就像导演陈国富跟演员说的那样,“电影是始于黑暗的,但终于光明”,就是它故事进展是非常黑暗的,但是它最终是光明的。《建国大业》跟《风声》虽然是同一个国庆献礼片的时间段里面,但具体档期还是有隔差不多两周,一个开头,一个收尾,我反而觉得《建国大业》造成的巨大观影热潮对十一影院主打的《风声》有好处。
谢晓:之前你说过这次投拍《风声》是为了华谊电影发展的几种考虑?
王中磊:对,第一就是树立一种新的商业电影题材类型,第二就是说导演的问题,高群书,(进亿元俱乐部?)我觉得这个不是最重要,他得有一定的电影符号,就像陆川,慢慢他通过这三部片子不管是受争议不受争议,有个符号在他身上,我觉得中国需要这样的导演,太缺了。第三个就是演员,你说这五个人全部身挂影帝影后,但是他们还没有可以成为是一个支撑市场的人,你说梁朝伟、刘德华他们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具备票房号召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取决于香港电影鼎盛时期他们是男主角,那个时候香港电影是卖遍全亚洲的,所以他们的这个票房号召力是延续下来的,尽管他们后来越来越有经验,磨练出了这种出品,可能大家记住的还是那时的十几部,这十几部支撑了他是一个有价值的演员。
谢晓:《风声》的剧情跟电视剧《暗算》会不会很像?
王中磊:同出麦家小说,肯定有很多方面是比较接近的,包括前段热播的《潜伏》,其实《潜伏》里面很多人物关系跟这个都比较像,但电影改编后,其实是故意缩减了麦家原来剧本里这些人特别多的智慧,因为太过于智慧就太戏剧性,我们让他们变成很普通的人。
谢晓:现在在商业片前打一个献礼的旗号,你觉得对市场是一种帮助吗?
王中磊:会有一些惯性思维在里面,但我倒是觉得《风声》在国内上映时,有献礼的色彩其实是有帮助的,因为原来大家可能对它的了解就是谍战片,但加了这个,大家会觉得它是一个英雄的故事,英雄片挺好看的。另外,60周年之际还会有很多庆祝活动,在一段时间之内让大家爱国情怀会被蓬勃唤起,这个还是非常好的。
《唐山大地震》极具获奖潜力
“小刚现在对得奖这事没太关心”
就像一对十年恩爱夫妻,偶尔闹点小矛盾拌拌嘴再正常不过。冯小刚与华谊电影这十年的缘份也同样起伏波折,中途不乏“七年之痒”的情绪,比如,小试出走。但或许正是那次短暂的分离,让彼此都感到了对方的无比重要,既然重归于好,责任与承诺就显得更加重要。
谢晓:从《集结号》,到《风声》,然后《唐山大地震》,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华谊是不是有更大的企图?
王中磊:现阶段中国的电影需要一些温暖和情怀的东西。其实我们在拍《非诚勿扰》的时候也是这种想法。因此,《大地震》拍的不是说展示一场地震把一个城市摧毁,而是把人的心理摧毁,地震扭曲心灵,最后回归心灵,每个人的心灵都受到了创伤,用几十年的时间去疗这个伤,电影展现的是这个,通过这些小人物写我们的国家,通过一家人面对灾难的心理变迁折射出国家的变迁。
谢晓:听你讲起来,这电影感觉具备获奖的条件啊?
王中磊:没想过获奖的事,我觉得小刚现在对这事没太关心。我们还是很注重观赏性,也花了很多精力去拍短短几分钟的地震,我们查资料,实际上地震从真正发生到结束好像是十一秒,可是在电影里十一秒是没得看的,所以要还原成六分钟,要让观众看到不同的部分,这个就有观赏性,但我们更看重的是这个观赏性能把人带动进入的状态。前两天小刚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半夜两三点,说我心里挺不舒服。他拍的一个场面是地震十年后,妈妈带着儿子,进行纪念,因为死的人都在你身边死的,很多人都找不着尸体,所有人的纪念都是在十字街口烧纸,所以一到纪念日的时候,唐山上空你就看不到下面,因为太多烟了。我们就是拍这个场面,有六七百个群众演员,都是唐山当地的,没想到所有人都进入了情景,都哭了,他们说的话是剧本写不出来的,整个一条哭街!在现场小刚说非常好,大家稍微收一下,换一个角度还要拍第二条,可哪收得住啊?对他们来说这不是表演,停不了。
所以我觉得商业片里面还是要有这种戏,接近观众的心灵。战争片、灾难片、谍战片,这都是挺硬的壳,但里面我们想触摸观众内心的柔软。但是呢,如果像《那山·那人·那狗》又太柔软了,这电影非常好看,但没有一个太硬的壳,缺乏商业手段,看的人就少。
谢晓:但对你们民营公司来说,解决了商业票房问题,会不会也看重拿一个代表作来得奖,在影史留名?
王中磊:肯定非常希望,但不会被它左右。因为我觉得能够在电影史上能够被记住的电影有很多种的,有是大奖作品,有的是很有商业代表意义的,就像《满城尽带黄金甲》也算是被记住的电影。当然,每一个电影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各方面都喜欢,但有的时候还挺脆弱的,就是在那一刻,被批评的时候还挺脆弱的,这是每个电影人都会经历的过程。(宠辱不惊?)我觉得除非是你退休的时候才会宠辱不惊,要不你就失去了对电影的热情。
谢晓:《唐山大地震》的几个演员是你定的还是小刚导演来定的?
王中磊:两三个人一起确定的,当时比较难定的还是女主角,她心灵变化最大,是这个灾难当中最大的一个受害者,所以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很费劲,因为电影一开始她才七岁,结束的时候四十岁,七岁可以找一个小孩子来演,然后紧接着念大学,十七八岁,接着二十七八,三十七八岁,什么演员可以演这三阶段?你非得让(章)子怡来演十七岁,大家也不太相信,你找个新人,她也没办法驾驭二十七八、三十七八岁的内容。后来突然说有没有想过张静初?导演之前不认识她,我帮着约来见面,我觉得导演挺喜欢她,他觉得张静初有点神经质,聊天的时候,小刚会问她一些很刺激的问题,发现她有那种神经质的特质,同时安静下来也有感觉,唯一的障碍也是年龄跨度。后来,小刚就说要用静初的话,实在不行就再找一个人演年轻的时候,但没想到张静初真能扮小,这是她们这一批演员里面仅有的几个还能扮回到大一背着书包上学去的样子,所以一下子就决定了。
谢晓:用张静初的话在号召力上是不是还有点担忧?
王中磊:这个我跟冯导聊过,他和我一样还挺有自信的,因为题材在这儿,所以这个电影在演员选择上更多的是要找合适的,比如说像陈道明,他跟小刚关系那么好,可那么多戏他都没演,就是不适合,这一次就是时机到了。另外,徐帆是第一个定下来,她是演妈妈,最了解她的人肯定是冯小刚了,(她是冯导定的?)这个是我们一起定的,(这会不会是上映时一个重大商业因素?),也可能吧,起码是个新闻点,但当时真没有考虑这些,因为在这个年龄段的演员里面,可选性也不太大,徐帆作为自家人,合作那么久,导演很清楚演员的特质,会很明白如何发挥她的优点,(便宜点?)那可便宜挺多的。
谢晓:现在新闻炒着英皇要出一亿元把小刚导演挖走,你紧张吗?
王中磊:我觉得一亿元确实有点太低估他,小刚的市场价肯定不止一个亿。另外,这些年当中不是一直都会碰到这样的事情嘛,而且小刚不也被挖走过一年嘛,人家和国立还成立一公司,两个人都是执行董事。(笑)其实,我们合作这么久,感情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尤其到小刚这个年龄的导演,对合作默契度和理念价值观更看重,我们合作又很愉快,大家对电影的理解比较相近。当然华谊也不是少钱的公司,他一直有在加薪,虽然是友情价,但是非常按商业原则。
打造最大最专业的经纪公司
“我们有88个艺人,但还是不够用”
谢晓:现在基本中国一线的演员有一半以上在你们公司了啊,经纪公司这一块希望做成怎样的规模?
王中磊:就是做成最大、最专业的。现在经纪公司也是八个组,每一个都有总经理,负责自己的艺人。现在共有88个艺人。
谢晓:这么多艺人,消化得了吗?
王中磊:我现在都不够用。现在几个制片人打电话,你能把他给我吗?比如说一个张译,现在两个自己公司的电视剧在抢。每个月经纪公司都会给我他们的工作报告和报表,基本上华谊的艺人没有空窗期,然后大概有60%到70%的工作量都是公司自己的戏。
谢晓:对啊,我理解像华谊公司办经纪公司的优势就在于你有强大的制作能力,你能安排自己的演员上戏。这会不会就是与个人工作室最大不同,当年王京花也是你们旗下最重要的经纪人吧。
王中磊:我觉得金花的那种形式依然是可以很好的存在的,我觉得她就不太适合做大规模的。我说大规模不是说演员的腕儿多大,而是说不适合做人多的,这里有一个消化量。当她疲于为这些演员争取工作机会的时候,她一定会削减了去经营这个艺人的机会。就是说,她看到这小孩在一边待着,我得赶紧给他找一个还不错的工作,收入也还可以,戏也还不错,他的精力全用在这上面的时候,她很难为这个艺人去想怎么包装他,怎么让他发展。而恰巧华谊呢,是大多数艺人在工作上没有什么问题的,就会有人通过很多经营去帮他。
谢晓:当年金花姐为何要离开华谊呢?
王中磊:失足吧。我说这话她会不高兴。她有她的愿望,我了解,其实她有点急了,她并不了解我们对整个华谊的发展策略。她走了之后会觉得,哦,华谊原来是这么想的。应该说她做经纪人这个工作长了之后,对这个工作就会有倦怠感。
谢晓:她也想寻找新的空间。
王中磊:对,她想自己可以再多做一点事情,比如说是不是可以做制作。是不是作为制片人这样的身份出现,但她没有想到走了几年以后,华谊出现的大制片人这么多。像他们说的十大工作室,都是很厉害的,王京花的工作室,想怎么发展都可以。而且经纪公司也是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去经营的。她当时以为我们只是想把经纪公司的规模发展得更大,更有竞争力,她会有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哇,我要管这么多的人,其实他并不知道王中军最后是想用那样的方法去管理。
谢晓:当年王京花带着一大群艺人跳槽被媒体形容为地震,实际影响多大?
王中磊:其实最大的影响是是从品牌上造成了损失,大多数人很夸大的提到这个事件,说什么华谊垮掉了半壁江山,当时很多这种误会。实际上,华谊不是一个经纪公司,经纪公司部分没有占那么大,另外艺人经纪在当时的华谊里面不是一个主线,不像现在,它已经赫然成为四大经济来源。
谢晓:现在你们跟艺人签约时是不是会吸取教训,谨防重演王京花那样的事?
王中磊:其实我对艺人一直是这样的态度,当艺人很严肃地约老板聊说我想走了,不开心了,我觉得你一般很难强求。除非他拿这个事是为了和你提条件,否则的话就像两口子,你老婆不愿意和你在一块了,你非说咱俩有结婚合同。我更愿意把签约的艺人当成我的一个客户来看。我没有服务好,你就按照合约说的进行处理。光是和演员联络感情但没有帮他做什么,他宁可和你做朋友。另外,现在经纪人即使自己有很大的能力,但他对华谊公司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我觉得我们公司大多数艺人,在外面的时候,说自己是华谊的还是比较骄傲的。所以我觉得完全重演京花那个事的可能性比较小。
谢晓:人才多了有时各自想法也多,比如说范冰冰,她也会想做制片人,如果公司满足不了这种个人发展需要,就有可能发生艺员出走,人才流失,会不会很可惜?
王中磊:人才流失是必然的,因为任何的完整体制下经纪公司在国际上,其实都会存在这个问题,就看投资者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还有就是说投资者能不能换位思考。
谢晓:外间也有说范冰冰离开是争一姐,其实是什么原因呢?
王中磊:我们关系其实特别好,但小范特别隐讳地和我表达她的想法,她当时谈到说华谊能不能多给她一些机会啊,大家能不能合作得更紧密之类。但我以为她就是说想多拍电影,后来我才了解,她当时觉得自己是做制作人的材料,她说她也不像别的女孩似地沉溺于恋爱,也不想做别的生意,就想干这行里的事,因为她觉得自己精力充沛,除了每年给公司拍两电影,还能拍一电视剧,同时还能给公司制作电影。我后来碰到她说,其实你这样表达给我,完全可以的。可能她太礼貌了,当时大家关系太近,合作这么多年,她反而觉得有些话说出口之后会不会让我不开心。通过这件事,我也总结,我可能以后会更主动地去说,不一定非要等他们开口。
谢晓:像你们公司这么多大牌演员,是不是也比较难平衡他们之间的资源?
王中磊:有这种可能性,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作品。演员通常都比较自信吧,你很难跟他们说这个角色其实不适合你。这种话你很难说出来,演员都觉得自己可以演绎各种角色。另一方面,在宣传上也会碰到这个问题,有时候他们也会很在乎我说什么,我的一些举动,比如说今儿怎么老说他好,不说我好,都会有。但我觉得其实大家都会有这种心理,像咱们生活中朋友之间都可能遇上这种问题,咱们都挺好的,你怎么就跟她去吃饭了?我不会避讳说没有这样的事情,但确实没有外面形容的腥风血雨。
电影电视继续强势发展
“金融危机对华谊影响不大”
华谊的战略模式,到近两三年日益清晰。为了打造专业形象,王氏兄弟几乎完全放弃了早期的地产医药生意。而经过几轮私募后的华谊也如虎添翼,不断完成并购与扩张,战略野心昭告天下,以电影为本,进军电视、音乐、经纪、影院建设等,打造最完备的娱乐产业链。
谢晓:现在华谊发展得最好的算不算是电影这一块呢?
王中磊:电视也不错。到今年七月份,利润也超过8000万。像我们去年的《士兵突击》,今年的《团长》,都对华谊品牌带来很大帮助,然后也出了一批新人,包括王宝强、张国强……不过(王)中军希望华谊电视剧年常量是1000集,我现在才做到四五百集。
谢晓:金融危机对你们的影响大吗?
王中磊:对华谊的影响不大,因为我们差不多有十个制片工作室,不会像别的公司,别的公司一年就开一部戏,卖不卖我得先开了,我这可能一年有20个项目,实在不行我就开10个项目,只要能满足我一年的预算,像我们开机前必须要有两家的卫视预售,才可以,这是自我保护。
谢晓:这些年整个音乐市场不景气,华谊在音乐这方面的发展怎么样?
王中磊:音乐确实是华谊比较弱的,但是华谊音乐本身在国内的音乐界是有它的地位的,比如他保持他的上进,保持歌手的整体的纯音乐素质。你看华谊这么多的电影里涉足歌唱,但是华谊的音乐一直没有跟上来。其实华谊音乐的理念是它要做原创性的音乐,然后就带出签约歌手的音乐性。当然这样是不是符合音乐市场的发展,这方面我也在和唱片公司聊。它能否有些变化,比如做音乐也是可以同时在做这个明星的。
谢晓:如果做得商业的话,像张靓颖这样的艺人比较在乎音乐本身,会不会与你们的理念不合?
王中磊:你以为她不在乎商业吗?商业销量至少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之一,好的艺术家同样可以获得商业的认可。(感觉得出她是挺个性的一个人。)是,一样,她同时也不希望影响到她的商业,保持她的音乐性的同时。
谢晓:现在你们这么大盘子,怎么照顾到大,又能够做精?
王中磊:主要还是靠专业人才。其实你说我不可能看那么多电视剧,甚至我们拍出来的电视剧,外面收视都很好,我也没有看过,肯定精力是有限的。
谢晓:你作为大老板总得知道一个大概啊,得拍板啊。
王中磊:那肯定,就是这个过程我还是非常严谨的。其实中军比我管得还细呢,很多电视剧他都看过,我都没有看过。这个可能和工作时间有关系。他每天的工作时间比我短很多,你看我早上九十点钟就开始工作了,一直到晚上,那也没太多的精力,晚上12点我就睡觉了,他可以看到晚上4点,一高兴这一套电视剧就看完了。所以他比我了解得还多,有时候电视的制片人和他的沟通比我还多。
谢晓:那你的工作状态是什么,主要是在办公室还是见各种人,见客户?
王中磊:见客户不多。我觉得就是一半一半,一半是在办公室,一半是出去开会,可能和导演、制作人啊,开营销的会,这个比较多一点。然后还有一大块就是网络方面,基本上一到两天,我要看过上两百封邮件。然后等到电影快上映的时候,我就会成为他们的采访安排表里面的一个名额,所以有时候这方面也会比较占时间。
后记:
从秘书都没有到娱乐界巨头
五年前,中磊还没有秘书。但现在,他的工作都必须有秘书清晰地为他记下来并合理安排档期。他还是老样子,着装时尚,热情而有亲和力,至少从办公室的摆设看不出身家上升为8亿美金后的骄奢。他的办公桌台面上,那张全家福合影很显眼,一男一女一枝花的幸福全写在脸上。采访中,他的电脑在身后不时传来MSN的应答声。但这并不影响他清晰地表达思路。因为准备出门参加另一录影活动,他的秘书即时前来提醒。中磊花了五分钟迅速结束了最后一个话题,并配合我们拍完照,效率之高令人称叹。14年,既不是海归MBA,也没有做过职业经理人的王中磊,从一个小小国家公务员成长为华谊兄弟公司的总裁。你不能不惊叹于时间的雕塑,惊叹于他个人超凡的领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