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刚做电影记者时,前辈向我介绍中国的几个电影颁奖是这样定位的:金鸡是专家奖,目前中国最高水准电影奖,百花是观众投票的电影奖,至于华表是政府电影奖,面对主旋律影片,有奖金。
入行头几年,每次都觉得去参加一次大型电影颁奖礼采访,真的好累!明星出席得多,对于日报记者来说,意味着一个明星就是一条稿,所以累得没日没夜,全身心地紧张,唯恐错过一个大明星新闻。几届下来,对于这样高强度采访渐渐失去新意也就有点抗拒了,明星不见多,反倒越来越小牌,新闻点也无非就是那么几个,对于不喜欢重复的我来说,金鸡电影节已然失去了它的光环。
近几年,这种情况犹甚。据我所知,现在各报稍微资深一些的电影记者都会打发新记者去跑这样的电影节了。而电影奖的口碑也每况愈下,到今年我居然忘了要派一名记者去采访,开始还有点紧张,但看看今年的电影提名就觉得没把它当回事是对的。甚至想提笔写写评论都没了情绪,除了骂,还有什么新意?连骂它都有点提不起兴致了。
可我出于职业习惯还是有点忍不住地通过电视频道观看了开幕式和颁奖晚会。明星来得挺多挺大牌,算是给足了面子。即使提名名单已令人扫兴,但听到颁奖结果时还是忍不住地生气!主旋律影片成为主角,去年的市场大片几乎全军覆没,张艺谋等几位大导演一个都不见。说这个奖是专家奖,可一看看那些亮相的评委,你就忍不住要问:这些老头老妈级的人物如今还会进影院看电影么?他们的审美趣味离真正的观众是否十万八千里啊?看到他们选出的奖项,你实在不能用归纳法来总结本届特征,倒是越来越像华表奖。对于这样一个含金量甚微的奖,没想到会有那么多明星出席捧场,台上得奖的人都是大家不认识的面孔,台下坐着鼓掌的一个个都是现在当红的明星。这种台上台下的两种气氛与面貌,着实让人有些不可理解。尤其是看到朱媛媛因为落败女主角还眼含泪水时,我就更奇怪了,这个金鸡在他们心中真有这么重么?
本来觉得骂它都是无聊的事,还是忍不住又唠叨了一篇出来。想想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再看看人民对民主推进的呼声,文艺似乎暂时还没有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角。因此纵然它有各种各样的制度缺陷,总不能及时纳入变革轨道。有人说,现在的中国年轻人就关心赚多少,不关心政治。可南方周末的读者马上回驳,说这是个伪命题。而现在中国娱乐媒体集体走向八卦,不是不想办出美国那样的《娱乐周刊》,扮专业扮高深想必不是件难事,问题在于中国有像美国那样健康发展的娱乐产业么?让我们关心什么呢?是垂死挣扎的唱片业,还是保守倒退的影视业?
所以,我在期盼,真有一天,中国的娱乐产业发达了,我一定去办一份专业的娱乐周刊,天天给大家介绍各种优质的娱乐产品。而现在的我还得在曲线救国的道路上奔走一段时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