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手书《中吕醉高歌》全国只有两份
刘松林
最近,北京92岁高龄的漆士珍女士,将珍藏多年的于右任手迹《中吕醉高歌》展示给笔者。此作品为册页形式,共10面。每面长35厘米,宽44厘米,以草书形式书写。内容是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于先生欣喜万分,按照《中吕醉高歌》的曲牌,填了10首词。据了解,于右任先生书写的《中吕醉高歌》比较完整的,目前全国只发现两份。
其一份流落在陕西。先由于右任的秘书王培之收存,后王培之于一九八六年交陕西省文史馆员荆梅丞保管。此册于一九九一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据该书的“出版说明”介绍,一九四五年九月,于先生回陕西三原探亲,十四日夜宿斗口农场。时值日本投降、抗战胜利之时,先生心情激动,夜难成寐,乃令随从秘书王培之展纸开砚,调寄“中吕”,作乐府诗歌十首。原计划将此作留在斗口农场作为纪念,后又决定装箱带走。此件随于先生辗转重庆、南京。一九四九年于右任被迫去台湾,王培之带其行李物品随行。登机时王培之受阻,于的行李也没能上机,《中吕醉高歌》遂归滞留大陆的王培之收存。此卷流存有序,初存者王培之、荆梅丞二老现都已过世。
另一份由漆士珍女士收藏。漆士珍女士收藏的这个作品,是1945年9月16日夜,于右任先生为漆士珍女士的丈夫王达五先生抄写的。书写的时间比陕西的藏本晚两日。按照时间推算,书写的地点很可能也在陕西。内容与陕西的藏本一样,尺幅大小也差不多。只可惜漆藏本丢失了两页,也就是缺了“第七首的最后一句和第八首的前三句。”和“第九首的后两句和第十首的前两句。”。从内容上看与陕西的藏本比较,显得不够完整。但从书法艺术上看,此本写得更加凝重沉厚,大气磅礴。是于右任先生存世的上乘精品之作。
于右任先生为什么要抄给王达五先生呢?王达五何许人也?据漆士珍老人说,其父漆运均(1878—1974),贵州贵筑人,早年在日本参加了孙中山的中国同盟会。后在南京政府监察院任档件室主任、文书科科长(1951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是于右任的好友。当时漆的属下有一青年叫王达五(1912——1979),此人生在扬州,天资聪颖,一表人才。十二岁能诗文,十五岁曾作画赈济水灾,少年时在当地有神童之称。1936年参加南京政府考试院普通考试录取,1937年分发到监察院任办事员。漆见其优秀,遂将爱女漆士珍许其为妻。王达五文采飞扬,能文善画,很快受到于老先生的器重。尤其是1940年,重庆遭日机大轰炸,王目睹受害之惨状,在激愤的心痛中,写下长篇纪事诗,于右任看后大为赞赏。王达五如此才学,甚称于老先生心意,于是二人以师生相待,常有诗词唱和。王达五先生的画作,于老先生经常欣然题句。加之王又是老友漆运均的女婿,二人关系非同寻常。于右任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抄写给王达五先生,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王达五先生一九四九年后,由重庆回北京当教师直至退休。
除此之外,我也请教过陕西的霍松林先生,据霍老讲,于右任先生在世时,非常喜欢他的词作《中吕醉高歌》,曾以不同的形式抄写过,但因连年战火,几乎散失殆尽。因此,于右任先生以《中吕醉高歌》为内容的作品现在已成罕见之物。这十首词的内容是:
中吕
《醉高歌》
闻日本投降作付中华乐府
(一)
万家爆竹通宵,人类祥光乍晓,
万壶且试开怀抱,镜里髯翁渐老。
(二)
金刚山上云埋,鸭绿江心浪摆,
卢沟月暗长城坏,胡马嘶风数载。
(三)
黄河水绕边墙,白帝云封绣壤,
万灵效命全民向,大任开来继往。
(四)
区区海峡波惊,莽莽红场月冷,
兴亡转瞬归天命,不作降王系颈。
(五)
谁弹捷克哀歌,谁纵波兰战火,
诸姬尽矣巴黎破,两面鏖兵曰可。
(六)
欧洲守望何人,群众哀号隐隐,
海洋巨霸从今尽,来日之歌笑引。
(七)
当年兵火流离,口渴谁来送水,
渔人晒网樵夫睡,都是离宫废垒。
(八)
高原木落天宽,故国风和日暖,
等慈寺下歌声断,常使英雄泪满。
(九)
至诚不外无私,真理方知有始,
受降城下逢天使,大道之行在此。
(十)
自由成长如何,大战方收战果,
中华民族争相贺,王道干城是我。
三十四年九月十六日夜,
为达五老弟 右任
(黄色部分缺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