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恒的大师——达•芬奇

(2009-04-20 15:47:10)
标签:

达芬奇

东方龙人

儿童

绘画

艺术创想

文化

分类: 艺术之旅
列昂纳多·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杰出的画家、哲学家、科学家、建筑家、工程师,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文艺复兴“三巨匠”之一。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艺术实践和科学实验中,研究探讨了人体解剖、透视、明暗、构图等科学法则,留下了近7000页文稿。他作品卓越,壁画《最后的晚餐》,油画《蒙娜丽莎》、《岩间圣母》、《抱银鼠的女子》、《安吉里之战》等闻名于世。他重视人物性格和主题情节的表现,素描构图精妙、刻画细致,线条流畅。在达·芬奇的艺术遗产中,大量的素描习作也颇值得重视,这些素描同样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

 

《蒙娜丽莎》

永恒的大师——达•芬奇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艺术品能像《蒙娜丽莎》那样誉满全球,同时引来各式各样的说法和评价。我们根据瓦萨里的记载,可以确定,画中人为佛罗伦萨银行家弗朗斯柯·捷列·佐贡多的妻子丽莎。她出生于1479年,达·芬奇为她画像时间是1503年,正是丽莎24-27岁的时候。画中人的主要神情是“微笑”,世人称之为“神秘的微笑”。

 

《抱银鼠的女子》

永恒的大师——达•芬奇

这幅精美肖像画,描绘了气质高贵沉静的切奇莉亚·加勒兰妮,她是米兰公爵卢多维哥·史弗萨的情妇,备受宠幸。后来,这幅作品经一位无名氏重新敷色,这种不够亲切的气氛就更加强烈了。无论如何,切奇莉亚美丽的面孔和双手,显然出于大师笔下。而且,达芬奇为毛色光润、咄咄逼人的银鼠注入了生气。明暗的处理,是这幅肖像画中最引人注目之处,光线和阴影衬托出切奇莉亚优雅的头颅和柔美的面孔。

  

《自画像》

永恒的大师——达•芬奇

这是达·芬奇的素描精品,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在这幅《自画像》中,画家观察入微,用的线条丰富多变,刚柔相济尤其善用浓密程度不同的斜线表现光暗的微妙变化。此画用线生动灵活,概括性强,简单的寥寥数笔却包含许多转折,体与面的关系,发线代面,立体感很强。还有,人物的表情也很传神。

 

《最后的晚餐》

永恒的大师——达•芬奇

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墙壁上的宏大画面,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它的问世而使达·芬奇名扬世界。

 

《岩间圣母》(图5) 

这是一幅传统题材的画作。画中人物虽然被一团潮湿的空气所包围,但是人体的轮廓在昏暗山岩的衬托下还是能明显地辨析出来,尤其是画家着力描绘的面庞被刻意营造出的神秘气氛所笼罩,人物轻柔、温存、纯真的表情栩栩如生地突显出来。奇怪形状的悬石从湿漉漉的岩体上垂下,具有植物学准确性的花草从岩缝里穿凿而出,竟然能辨别出鸢尾花,银莲花,紫罗兰和一些蕨类植物。远处蓝色的天空透过岩体之间的孔洞和夹缝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年轻的母亲以温柔的手搂抱着下跪的幼婴约翰,她的另一只手则向儿子伸过去,天使面向着观众,把他们引向画中,用手指示着这个场面。一连串手势代表保护、指示、祝福等含义,这一组任务是按金字塔的构图原理组建安排的,塔顶是圣母的头,侧边是他伸出的双手,底角是天使和婴儿。达·芬奇把结构看作打开作品意图的钥匙,这很大程度上形成了盛期文艺复兴的古典主义金字塔式的人物构图。

 

《戴珍珠头饰的夫人像》

永恒的大师——达•芬奇

众所周知,达·芬奇画的女性肖像难免存在一种“微笑的公式”,但并非全然如此。他的美学观总的说是科学求实的精神。他所集中注意的是对自然规律的探索。达·芬奇把容貌美丽的女性,看成是自然界最完美的产品,他曾说:“试想夺去一个如此美妙的自然造物的生命,那是多么残忍的行为。”所以在对待肖像画上,他时时把人的精神气质与外貌结构结合起来研究的。这一幅女性侧面肖像尤其令人感到其描绘的精确性:那一丝不苟的脸部轮廓,美丽而整齐的秀发,古代贵妇的头饰上的珍珠,被他仔细地观察、研究和刻意描绘着。那一串从头绕到颈项的长长的珍珠,几乎每一颗的立面、高光及其圆润感都作了细腻的绘写;黑色的披风和红色的束胸上衣,紧紧地衬托出这位女性的丰满的胸脯,从而增强了贵妇人的华贵与庄重感。

 

《安吉里之战》(图7)

首先,达·芬奇创作这幅画是确凿无疑的。1504年达·芬奇开始了一项巨大的艺术工程:在佛罗伦萨维吉奥宫市政会议大厅的墙壁上描绘《安吉里之战》,表现的是战马和士兵在战斗中的情景,这是为了纪念1440年米兰军队的“佛罗伦萨之败”。达·芬奇创作的这幅画在当时被认为是代表达·芬奇最高艺术成就的作品。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就不是很清楚了。这幅画是已经完成,还是后来被完全毁掉,成了永久的谜团。这幅画就这样成了世界艺术史上十大悬案之一,其蹊跷程度丝毫不亚于丹·布朗创作的悬疑小说《达·芬奇密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