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师造化 中的心源
(2009-03-13 11:27:38)
标签:
教育 |
分类: 名师点拨 |
外师造化 中的心源
详细内容请见《艺术创想》2008.10期
你发现没有,本期杂志的内容很“多元”。有来自亚洲的《印度大象》、来自拉美的《多刺的菠萝》、欧洲的《长袜奶奶》、南极的《企鹅派对》和北美的《墨西哥罐子》。
这些内容的不同有的是利用内容的特点,比如《印度大象》上面的图案是用小印章盖出来的,对照泰姬陵上的图案,大象身上的图案不是乱来的吧?而《带你走近墨西哥艺术》把墨西哥艺术展示的很清楚了。
有些不同是利用了工具材料的特点,比如菠萝和企鹅在我们的杂志里利用特殊的工具和表现方法是不是很“淋漓尽致”?再对比这位著名老太太的照片,《长袜奶奶》的造型是不是很“欧洲”?
不管是利用内容,还是利用工具材料,都离不开一点——对自己要表现的内容比较了解——否则就只能胡编乱造了!
这个道理并不是现在才发现,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外师造化,中的心源”是唐代一位画家提出来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造化”是啥?你看见大山大水为之惊叹,你看见绿草红花为之轻叹,你看见蓝天白云为之赞叹,你看见龙飞凤舞为之感叹,这些被“叹”的对象就是“造化”,就是天造地化的自然万物。
“心源”是啥?就是你“叹”过之后的感受和顿悟啊!
也就是说,你因为亲近、感受、体会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一切,触发了自己的“叹”时,你就是在“师造化”了。如果非不“师造化”,创作出来的作品肯定是没有生命的,照猫画虎的后果就是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没有共鸣的作品哪儿来的“美”呢?没有“美”即使只有“术”——高超的绘画技巧,能算“美术”作品吗?
这么说来,只要“师造化”就能“美术”,咱们就整天泡在外面“写生”吧,把画室都拆了!这可不行,如果这样,那“中得心源”怎么办?既然“心源”是“叹”之后的感受和顿悟,就必须努力把这“叹”转化到作品之中,通过作品中的造型和色彩努力表达出自己这些“叹”,正所谓“物我不离,画之道也。”
讲道理太枯燥了,还是讲故事吧!讲个“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故事:
清代有个大名郑燮,字板桥的文人兼画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文与可画竹子讲‘胸有成竹’。我郑板桥画竹就要‘胸无成竹’。”他为啥非要和“文与可”叫板呢?
这文与可的大名叫文同,“与可”是他的字,本是北宋时代画竹子的高手。为了画好竹子,这老先生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电闪雷鸣,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钻来钻去,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这天凭地刮起一阵狂风。接着就是电闪雷鸣。人家都是纷纷往家跑,可文老兄偏偏抓顶草帽直奔竹林而去。他一门心思要看风雨中的竹子。结果当然是“落汤鸡”换来“师造化”“得心源”了。所以,他画的竹子没得说,得了个“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意思是说活生生的竹子都留在他胸中了,随时都可以“喷薄而出”。
几百年之后的郑板桥也画竹,可他不想让人们把自己比喻成为“文同再世”,他要“与‘同’不同”,结果就出了“胸无成竹”的说法。他曾在一幅画里这样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笔落倏做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眼中之竹也。”意思是说:俺画的不是大自然中的竹子了,俺画的是自己的竹子,已经和眼睛看到的不一样了。
你说他们谁对谁错呢?真的不好说。其实,这“有”和“无”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件事,如果我们非要分开说就如同“盲人摸象”了。只有“有”就像单纯的“师造化”,只强调“无”则是光讲“得心源”。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故画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心源融造化,便得真造化,能孕本心源。而后,画中有其形,生其气,画或有灵性矣。此非画之要义耶?”对比真正的竹子,你觉得二位的水平如何?再看看用电脑创作的“竹子”,你又感觉如何?
回过头再看我们这期杂志里这些“多元”的内容,如果最后出来的结果都一样,没有各自的特点,还有意思吗?如果想让他们各不一样,是不是应该多“外师造化”呢?如果想让他们表现的更有特点,是不是应该更好地“中得心源”呢?
前一篇:带你走近墨西哥艺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