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之窗(散文诗)——寄语第26个中国记者节
(2025-11-08 20:57:54)
标签:
文化情感 |
分类: 散文诗 |
记忆之窗(散文诗)
1.除夕之夜,我与“120”同行
天空飘着雪花,小区鞭炮齐鸣,江城霓虹闪烁,人们举杯欢庆。
那是一个除夕之夜,我忙碌着,与吉林市急救中心的医务人员同行。
“请快来救人,西城有二人煤烟中毒,生命垂危!”
腾、腾、腾!急救队员迅速集结,我随车出征。”红十字”引领,火速前行......一对相爱的情侣,获得重生!
“请救救这位患者,东城一位老人心脏病发作,近乎窒息!”
刚刚返回的急救车,即刻转向,我刚刚舒缓的心率,又开始加速。
“滴嘟、滴嘟”,救护车呼啸东行。
此刻,老者的心率、血压一直飙升。
吸氧、急救,老人的病征逐渐稳定......
望着空中的弯月,小区熟悉的灯光,我疲惫地返回家中。
2.炎炎夏日,我往返城乡之间
她因儿子失踪,痛不欲生,寻求媒体出手帮助。
他竟失去人性,见钱眼开,将亲生儿子卖至甬城。
同为母亲的我,炎炎夏日,数次下乡,多方取证。
我义正辞严,据理力争,协调警方,派人甬城。
半年之后,母子终于相见。时隔一年,妈妈容颜已陌生......
瞬间,母亲泪流满面,喊着儿子的乳名。
我也流泪了,为了这对母子的重逢。
3.
寒冬腊月,某县城平交道口,客车与火车相撞,事故重大。
我接受采访任务,即刻前行。
一辆老式“伏尔加”,超期服役,暖风失灵,艰难启程。
打开暖风,车内雾气大,司机难辨前方路。
摇下车窗,冷风嗖嗖灌,裹紧棉装顶风行。
90公里乡土路,用时三个半小时,到达已是万家灯火明。
走进火锅店,屋暖汤热人热情,寒意了无踪。
任务在肩,多角度采访,稿件发传真,头条消息载《江城》。
次日采访到基层,捕捉救人细节,风貌通讯获好评。
兵分两路,我采访紧张有序;司机修好暖风,惬意返程。
此情此景,穿越时空三十载,记忆犹新,自豪感油然而生:
感谢难忘的记者经历,让我懂得何为记者的担当与使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