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安三万里》带给我的
(2023-08-01 15:58:31)
标签:
情感文化近体诗习作 |
7月31日,我和孙女走进吉林剧场,看了长达168分钟的动漫影片《长安三万里》。前一日,我和老姐看的影片是《热烈》。《热烈》带给我的是情感的震撼,是泪流不止。而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是对历史知识的补课;是对高适和李白两位人物的认识;是对二位诗人代表作品及写作过程的学习与思考;还有对美轮美奂的动漫艺术的欣赏。
在影片中,少年的高适受家庭熏陶习武,并有一颗报国之心。其祖父是高官,祖父与父亲相继病故后,家道败落。青年时期的高适,除了与李白、杜甫短暂交游外,几乎都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应该说,他并不聪明,甚至每背诵一首诗,都是由村童先读给他听。但他坚持习武和写诗。他的生活虽然贫困,但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这种精神在文人当中极为宝贵。
30多岁时,他北游燕赵,先后投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和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写了多首描写边关的诗作。35岁时,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燕歌行》。
他是“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是《燕歌行》一诗中的名句。影片再现了名句中描述的场面。战士们的腥风血雨与统领的歌舞升平,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44岁时与失意的吏部琴师董庭兰分别时,挥笔写下千古名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由此,我感到生活是诗词创作的源泉,家国情怀是边塞诗人的灵魂。
高适在唐朝诗人中官位(节度使)最高,立下的功臣名列前茅。
从长安城的繁华盛景、到江南月夜的诗情画意、再到边城战场的金戈铁马。《长安三万里》展示了多个不同地域,呈现出立体的大唐风貌,使主人公高适、李白的人生经历更显波澜壮阔。
诗仙李白集率真、浪漫、才华于一身,优渥的商家家世,给他提供了无忧无虑的生活条件。然而,在唐朝鄙视商人的背景下,关闭了他通过考试进入仕途,报效国家的大门。他只能通过名人举荐来实现报国之梦想。现实中,他屡屡碰壁。
然而,他的诗赋才华没用因此而被埋没。
影片以美轮美奂的镜头,再现了乐府诗《将进酒》的创作及演诵。
《将进酒》无疑是影片最惊艳的部分,在奔流咆哮的黄河边,历经沧桑的李白和高适在一场大醉后,李白现场朗诵了这首千古绝唱。画面中,李白带着高适骑着白鹤在空中飞翔,想象力爆棚。
李白人生有憾。他五十七岁那年正月,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抒发了建功报国情怀。而永王利令智昏,擅自引兵东巡,导致征剿兵败。李白受其株连在浔阳入狱。他被宋若思、崔涣营救,成为宋若思的幕僚后,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宋若思并以此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李白能再度得到朝廷的任用。事与愿违,李白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最后,高适通过郭子仪,曲线帮助了李白,使他免于死刑。
逆境中的李白没有沉沦,他的诗更加精彩。是的,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理想的高度,但每个人都有燃烧灵魂的权利。
由此,我想到李白的另外两首诗《行路难》、《蜀道难》。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若有解,非我莫展......”
前不久,我去蜀地漫游,曾目睹蜀道竟是如此险峻!
漫漫人生中,我们许多人也曾像李白一样,不忘初心,勇敢面对一次次失意,“直挂云帆济沧海。”
影片《长安三万里》结束时,一句“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意味深长,引起观众共鸣。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是影片《长安三万里》的初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