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亲节的思念作者常江

(2022-05-09 09:28:08)
标签:

情感

文化

分类: 追思缕缕

  再过几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了。做儿女的当然要送一束花给母亲的。然而,送一束什么花呢?牡丹花吗?不行,母亲一生与奢华富贵无缘。菊花吗?不是节气,也属于孤芳隐逸之意。

   母亲是一个开朗的人,面对困难,她总是迎上去,在战胜困难中生存下来。还是送上一盆杜鹃花吧。杜鹃花要火红的那种:热情奔放、朴实、花朵不大不小,开起来成片成片的,形状并不张扬。更主要的是,它花期很长,从春夏一直开到秋冬,对水肥的要求也不高。顽强的生活在各种环境中,无所求,只是默默地将美丽奉献给人间,将爱洒向了世界。

  母亲小时侯的事情我们知道的不多,她从来不向我们炫耀。我们只是从几个亲属和她的老同学那里略知一二。她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是姥爷二十岁得的第一个孩子。她的父亲是一个学者、教授。十分宠爱这个美丽而沉静的女孩,给她取了一个高贵的小名:小凤,大名汝贤。希望他的女儿厚德、聪明贤惠。大概人的名字也是有某种感应吧,母亲一生高贵美丽的气质与为人贤惠的品格,应验了他父亲的期望。大概是六七岁吧,比桌子高不了多少的她整天看着她的父亲写毛笔字,父亲见状就开始教她写毛笔字。姥爷的书法很好,当时在哈尔滨许多人来求字。母亲的字也写得高雅秀气,与小时候受她父亲影响有关。据母亲说她的童年是快乐的幸福的。姥爷宠她爱她,对她的一些小要求是有求必应。

  从母亲少有的几张少女时代的照片也可以看出来,这个大学教授的掌上明珠,衣着入时容光焕发,天真烂漫的表情中含有对人生美好未来的向往。

  母亲国高毕业后当了一段小学教师。据她当年一块当小学老师的同事回忆,年轻时的母亲人很出众,歌唱的好,代表学校去市里演出曾经获奖。火过一把呢!

  光复以后,母亲在我大伯(延安来的干部)的影响下,参加了革命工作,在教育部工作一段时间后,调到当时的鞍山师范学校,负责教学管理工作。

  从我记事说起, 那大概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与六十年代初的事情吧。记得当时的母亲很忙,一是她主管师范学校的教学工作;二是她要独自抚养三个孩子。当时国家经济困难,粮食不够吃。每逢吃饭的时候,她让我们姊妹三个先吃,我们吃完了,她再吃。所以她总是处在不饥不饱中,再加上与父亲分开的精神压力,长此以往,她瘦了许多。从她一生中各个年龄段的照片来看,只有那几年是瘦瘦的。她患上肝炎,眼睛也不好。但是,看着三个不懂事的孩子,她没有垮下来,痛苦的坚持着。

  一次,快要过年了,她小心翼翼的将过年用的三斤豆油放在了高处,但是还是被淘气的我们弄翻在地上,母亲看到了,先是惊愕,有些生气,那可是全家省吃俭用攒下来过年用的油。但是,母亲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微笑着说:没关系,没有豆油我们照样过年!就这样,那个没有一点油水的年,我们几个孩子仍然天真快乐的度过了。可是我们不知道妈妈的内心有多难啊。

  生活虽然艰苦,但是苦中也有甜。我的姐姐在班级里很优秀,是学生干部,在家中开始逐渐分担一些家务,管理她的弟弟妹妹了。我记得,我八岁时已经可以独自到煤厂买煤,到粮站买粮了。妹妹长相与性格都酷似妈妈,是家中的宝贝,邻居与她学校的老师都喜欢她。看着我们一天天成长,妈妈的眉头终于舒展了。

   妈妈自己很困难,但是她仍然同情周围更困难的人,她帮助周围人时,很慷慨大方。每当我们看到她拿自己家的东西送人时,我们幼小的心灵都受到一次震撼,因为,那些也都是我们需要的东西啊。据妈妈说,她爱施舍的习惯是从她妈妈那里学来的。妈妈的妈妈,我们的姥姥,没有文化却深明做人道理。妈妈小时常看见她背着姥爷将吃的、穿的送给周围困难者。母亲是人生最重要老师嘛!

   妈妈不仅在物资方面助人为乐,更主要的是,她用自己的人格、智慧与意志影响着与她有交往的人。周围的许多人,包括邻居、同事、妈妈的学生甚至姐姐的同学等,都爱找妈妈谈心,倾诉人生的困惑,表露自己对事物的感想。有时,他们在妈妈几平方米的小屋中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作为听者,我们也从中明白不少人生道理。据妈妈的一些学生说,在当时的鞍山师范学校中,学生们对这个教务主任又爱又怕。爱是由于她的风度与对学生们真心关爱,怕的是因为对学生犯错误时,母亲的态度总是实事求是,不姑息迁就。

  润物细无声,母亲洒下的爱,换来爱的回报。多年过后,她的学生遍布鞍山各条战线,许多人,只要母亲找到他们,他们总是自愿尽力相助,不要任何报酬。他们说:能够为当年的老主任办点事,感到快乐和荣幸。

  我们有一个好妈妈,不光我们这样认为,妈妈单位的老师学生见到我们,总是称赞妈妈的人品。现在我们明白了,一个人,能够得到多数人赞许是多么的不容易。

  很快,我们长大了,要离开母亲,去上山下乡,独自闯世界了。作母亲的当然舍不得自己孩子离开自己。尤其是到条件艰苦的乡下,从事体力劳动,还要独自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但是,母亲更明白,只有经历了社会风雨的洗刷,孩子才能真正长大。当时只有16岁的我,身体不强壮,性格也懦弱,独闯世界风险总是有的。记得下乡临行时,妈妈没有去送我。一个男子汉,一定要独立的走出家门。去承担自己应当承担的生活责任。妈妈当时恐怕是这样想的吧。路虽然难一些,但所有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

  每当我遇到困难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一想到母亲坚韧不拔,意志顽强的生命力,就增加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我和妹妹分别在工厂与农村报了名,时隔11年,我重新燃起了求学的欲望。那些日子里,我们家最兴奋的要数母亲了。毕竟,她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培养大,最大的希望就是我们都能够接受完整的教育,成为有知识、有所作为的人。虽然晚了一些,但是机会终于来了。很快,成绩公布了,我和妹妹都达到了当年大学录取控制分数线,在我的记忆中,20多年来,母亲从来没有这样开心过。可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未被本科院校录取。母亲伤心的流泪了,我的一生少有几次看到母亲流泪,孩子的命运,就是她的命运啊。但是,命运就是命运,有时无法抗拒。已经中断了十几年大好读书时光的我,能够一步登天上大学,这可能吗?后来,我们都通过函授与自学考试等,拿到了大学毕业的文凭,评上了高级职称,母亲一生最大的夙愿总算实现了。

  一九八二年,母亲办理了离休手续。这时,父亲又回到她身边。历经劫难过后,他们终于迎来了风平浪静的日子。这段日子,恐怕是他们一生中最轻松、最自在,也最温馨浪漫的日子。子女们先后成家立业,外孙、孙子们也先后诞生,生命的任务似乎圆满了。但是,父母仍然有着人生追求,他们要完成一些年轻时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实现的目标。父亲开始拿起相机周游祖国,拍摄名胜古迹。写下了几十万字游记。而母亲则充分发挥了她的特长,度过了她一生更充实,硕果累累的几十年时光。她组织一些退休教师开班成人教育,长达20多年,虽然满头银发,但是状态比她中年时候还好。她一直工作到80多岁。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她奋斗了一生的岗位。她很自豪,又为鞍山市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各类人才。她遍游祖国山川名胜,补上了年轻时无条件实现的一课。每次出发与归来,我们都从她脸上看到从未有过的快乐。八十多岁以后,不便出去活动了,她重新拾起了弹琴歌唱的习惯。大约有十年时间,每天都能听到她那高亢而优美的歌声从家中飞出,邻居都说这里住着一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歌星。

   虽然中年经历了一些磨难,但是总的来看,母亲九十多年的人生旅程是成功的、多彩的、幸福的。“好人终有好报”。母亲的成功有先天运气的成分,更主要的是她本人严格要求自己,不懈奋斗的结果。母亲做事的毅力是惊人的,每天步行的习惯,她坚持了数十年,风雨无阻;吃饭时她细嚼慢咽从容不迫,再爱吃的东西也不多吃,这一点她坚持了一生;每天生活习惯很有规律,从来不熬夜和晚起。母亲有着广阔的心胸,对人生大局有着透彻认识,但是她对于生活小事如做饭等也耐心琢磨、精益求精。她还喜欢自己缝补和编制衣服,给我织的毛背心特别合身,我穿了二十多年,感到特别温暖和亲切。回想起来,母亲为我们做的年夜饭真好吃啊!那香而不腻的红烧狮子头至今仍回味无穷。可惜,我们再也无法吃到母亲做的香甜饭菜、听到她爽朗的笑声、沐浴她温暖爱抚的目光、由她来解除心中疑惑 ,从而恢复生活信心与力量了。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多好,我们一定会更多的依偎在母亲身边,享受人生最宝贵的幸福时光。

   母亲的最后三年是在医院的干诊病房中度过的。当时她双目失明,一切都不能自理了。随着时间流逝,她所经历的一切逐渐从她那萎缩的大脑中淡化消去了。但是,有两件事情她始终不忘。一是她想她的妈妈,常在梦中喊妈妈,喊着喊着,从她那已经深深凹陷的眼睛中竟然流出了泪水。二是歌唱,虽然她已经不能完整的吐字,但是她一面用骨瘦如柴的手打着拍子,一面哼着歌曲的旋律。当保姆问她唱的是什么歌时,她还能准确说出歌曲的名字。

  母亲弥留之际,我一直握着她的手。她虽然没有了意识,但是好像还是知道我在握她的手。渐渐地心电图的曲线平直了,但是母亲的手依然保持原来的姿势,她还在依恋着这个她生活过95年的、无限丰富多彩的世界吗?

  母亲:谢谢您!您给我们的一切,我们会永远珍藏在心里。五月的家乡温暖宜人,妈妈您是否看到,阳光下的杜鹃花已经开满了山野。

杜鹃火红

-——纪念母亲百年诞辰

九十五载漫漫路,苦乐参半历寒暑。

无怨无悔爱世界,杜鹃火红满山麓。

  小萍、小英、小玲敬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