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歌词《送别》解读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飘。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这首《送别》写于1914年,是根据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所作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谱曲,改填歌词而作。将近一百年了,多少当年红及一时的歌曲早已被人遗忘,然而李叔同改填的这首《送别》,确一直到现在还为人们所传唱,依然保持着新鲜的艺术生命力。
送别是中国诗歌最古老的题材之一。李叔同的《送别》那念熟的印象,和婉的音律,都很使人想起古典诗词中送别的场面。《送别》是从眼前景物入手,长亭古道,是古典诗词送别语景中最典型最常见的印象。作者通过一“外”一“边”两个方位词的运用,在不经意中,悄悄透露出离别的伤感信息。“芳草碧连天”用一个渲染色彩的“碧”字,把眼前的景色推向了无限遥远的天际,也使送别的氛围笼罩了整个诗境。“晚风拂柳笛声残”又在静止的画面中参以动态与声响。古人本有折杨柳以送远行友人的习俗,后杨柳亦成为含有送别隐喻的意象。作者以一个拟人化的“拂”字把晚风吹动柳梢的感觉表现的惟妙惟肖。风吹柳梢,宛如轻拂,笛声将尽,余韵凄凉。不仅微妙灵动,声情并茂,而且处处暗示着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感受。末句“夕阳山外山”一笔拓开,在夕阳西下,山峦层叠无尽的壮丽景象中,展开了纵深的视觉空间,也暗示了友人去向遥远、重山阻隔的信息。
“天之涯,地之角”也是从景语着笔,但此景已非实景,作者用了两个“之”字,把离别空间上的距离感,特别是把心理上的距离感推向极致。“知交半零飘”,知心的朋友大半散落天涯地角,是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两句收束全句诗。前一句写对送别时相聚之欢的珍惜,后一句预想别后的凄凉。“尽”字既是尽兴,,又隐含了“用尽”、“最后”的意思。然而一个人如果知道了他只有这点“余欢”,今后就是梦中也只剩无尽的凄凉,他还怎能欢乐的起来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