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徽州的人们都知道,古徽州给我们留下的庞大文化遗产令世人所瞩目。从古至今徽州人为官无数,徽商更是名闻天下,因此为官从商换来的无数金银成就了他们光宗耀祖的理想,也造就了今天徽派文化的积淀。然而,为了实现光宗耀祖的理想,需要他们付出巨大的代价,在那个封建闭塞年时代首先就是走出皖南这片大山的“围城”,古徽道就是这一来历史文化遗产形成的最好见证。


古徽州可以说一个完全封闭的世界,因为在这个典型的丘陵地带,人们所能见到的只有起伏连绵的崇山峻岭。为了寻求富贵、为了出人头地,就必须走出大山,走出这个封闭的世界。为此,一代代的徽州人不惜千辛万苦,翻山越岭开凿道路,希望走出大山,寻求他们心中埋藏的功名利禄,因此,一条条通往外界的古徽道也就应运而生了。


登上高高的仙寓山,一座尚显简陋的古牌坊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穿过古牌坊是一条全部用密密匝匝的青石板铺就的古道,穿过山,通向林荫深处,一直望不到它的尽头。就是这条古道常年行走的缘故,青石板已经磨砺的光光滑滑,而雨后青石板则更显得溜滑铮亮,中间已是微微的凹陷下去,青石板上的花纹也只能依稀可见。据导游介绍,这条古道是历史上一条重要的古道,也是清乾隆至民国时期安徽省省会所在地——安庆,通往本省徽州和浙江、江西、福建等省份的交通要道,清志称“徽饶通衢”。目前,这条保存完好的古徽道,全长7.5公里。它北起石台县珂田乡新店村,南至仙寓山的圆通庵,与祁门县接壤,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生态环境最优、风景最美、最长的以石板铺就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古徽道。


行走在这条古徽道上,我仿佛看见到了古徽州人开凿此路的艰辛,看到了古徽州人人抬肩扛不畏艰苦的场面,看到了古徽州人走出大山的艰难步履,同时也看到了古徽州人功成名就、财源滚滚,满载着喜悦的心情返乡的场面。继续前行,一道石长城横亘在前面,这座不长的用山上的石片、石瓦修建的榉根关,虽然历经风雨,依然巍然屹立,牢牢地守卫着山里的“世外桃源”。走过一段险要的石板路,可以看见古徽道上尚留有几处形是古驿站的徽派石屋建筑,想必这是供那些常年来往的官家、徽商、科考举子等遮风挡雨的憩息场所,如今有些已经只剩下残亘石壁,爬满了青藤小花,长满了青苔。在这里有两处山碑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座是建于清道光八年,禁止在徽道两侧开荒、伐木,防止水土流失,护路养路的禁山碑,可以看出古徽州人保护生态环境的明智之举,这对于研究清代公益事业及生态保护既有重要的意义;另一块是民国丙寅年修建的“普祭孤魂之墓”碑,就是为了祭奠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亡命于这条古徽道上的孤魂。


当然,如今行走在这条古徽道上,我们已经感觉不到古徽州的沉重,保持完好的原始森林倒是给今人奉献了一处美丽的天然氧吧,置身林间,脚下踩着深厚柔软的苔鲜落叶,鼻子嗅着芬芳潮湿的空气,耳朵听着松涛和鸟语,身上拂着野林山风,眼中看着林木葱郁,游人好似来到另一个世界,顿时有超凡脱俗的感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