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日,满世界的“知了、知了”的叫声在我耳边响起时,总能勾起我对故乡往事的美好回忆,而令我最难忘的是吃炸“知了”了。
那还是1976年的放暑假的事,在外地上学的堂嫂回老家休假,刚巧路过马鞍山市,临走时,堂嫂问我愿不愿意随她回老家看看,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去!”就这样,从未出过远门的我,随堂嫂踏上了我朝思暮想的故乡土地——河南省虞城县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庄。刚到奶奶佳,村里的人纷纷来看我,向我询问城里的情况,那特有的关心和热情就甭提了,即使现在想起都还很感动。当然,最高兴的则是村里那些与我同龄的小伙伴们,他们不管大人有什么话要问我,也不问奶奶是否同意,更不问我从何处来,就热情地来着我的手满村里跑,不到晚上,我就和它们成了非常熟的好朋友了。
第二天,我做完当天的暑假作业后,推开奶奶家的门,已在门口等了好一会的小伙伴们就一拥而进,捧着一碗炸成金黄色的未脱壳的“知了”,直往我怀里塞要请我吃,我一阵害怕,心想:呀,这玩艺也能吃?奶奶看着我犹豫的样子,拍着我的头说道:“不要怕,炸‘知了’,是很好吃的,在我们这里孩子大人都爱吃呢。”经不住奶奶和小伙伴的再三相劝,我终于鼓足勇气,两眼一闭,抓起一只炸“知了”,猛地塞进嘴里,还没等咬碎,就来不及地往肚里咽,哇,好香好脆呀!这可是我回到故乡后吃到的最美味的东西了。事后,奶奶告诉我,她们这里只有每半个月赶大集时,才能割点肉吃,炸“知了”也算是这里的“荤食”了。
从那天起,我好象着了迷似的,一天不吃上一顿炸“知了”,就觉得心里缺少了什么似的。每天里,我除了做完当天的秫秸作业,干完奶奶交给我的打草活计后,就和小伙伴们到处捉土知了。从他们那里,我学会了识别土知了洞,学会了晚上拿着手电筒等待夜间上树蜕壳的土知了自投罗网。一天下来,总能捉到二三十只土知了。同时,还学着他们的样,晚上把捉到的土知了洗净,再放在盐水里浸泡一夜,第二天就可以炸着吃了。
如此开心地过了一个多月后,我终于要回马鞍山了,走的那天,小伙伴们都跑来给我送行,我把从城里带来的所有学习用品全部送给了他们。而他们因家中不富裕,也没有什么可送,只是每人送我一碗炸好的“知了”,让我带在路上吃,顺便再带些回来给城里的小伙伴也尝尝“鲜”,我捧着这些炸“知了”,心里一阵阵地难过,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么一走,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有机会回来与那些可亲可爱的小伙伴们共同品尝炸“知了”的美味了。
如今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那令人愉快的乡村一个多月,想起炸“知了”的美味,心中总会涌上一股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