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是十六世纪德国伟大的宗教改革家,他的名字已被整个基督教界所熟悉。对于他的一生人们给予的评价各有不同,原因是个人所站的立场不同。要了解一个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要了解一代伟人就更难了。我想,要了解一个人不只是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哪国的人,做过那些事情,而重要的是他为什么要那样做、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马丁路德,对于他的一些事情可以说我以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虽然以前在神学院学过宗教改革时期的教会历史,但那种学习只是走马观花而已,学到的只是皮毛。作为一个传道人,对宗教改革先导不了解,实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因此我决定对马丁路德的一生有个明确的认识,于是我通读了《这是我的立场——改教先导马丁路德传记》,罗伦培登著。
一、马丁路德及其时代
马丁路德于1483年生于德国一个矿工家里。从小父亲就让接受很好的教育,父亲对他的期望是将来作一名律师。
路德时代是基督教历史最黑暗的时代,人们对信仰的迷信及教会上层道德的败坏及生活的腐败和糜烂。整个教会对教义的模糊及主张以善功换取救恩。马丁路德本人天生就是对宗教很敏感的人,当他经历了自己认为的“圣召”之后,他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进入了奥古斯丁修道院。然而修道院的生活以及他自己所行的善功并没有给他带来心灵的安慰,反而是内心痛苦的折磨。他希望借着告诫使自己的罪得到赦免,然而一次又一次听他忏悔的神甫不耐烦地警告他“不要为那鸡毛蒜皮的事来忏悔,去犯一些值得忏悔的大罪再来告诫。”
二、马丁路德得蒙光照
马丁路德在修道院里的灵性导师施道比次建议他在圣经里去寻找心灵的安慰。于是马丁路德就躲到书堆里研读圣经,他在圣经里发现了福音,在圣经了找到了心灵的蔚籍。罗马书1:17节成为影响马丁路德生命的经文“义人必因信称义。”这个教义是基督教千古不变的真理,但在那个时候却被尘封在历史博物馆了。路德如获珍宝、喜出望外。
路德时代的人之所以迷信,乃是在于当时教会的牧养有问题及平信徒不能读圣经。还有教皇将自己称为基督在地上的代表,甚至有教皇无谬误的说法。圣经都是由教皇解释的,于是就出现了教皇权威高于圣经权威。
路德从圣经里获得新生,在他的思想里圣经权威高于一切。可以说,路德的“唯独圣经”这种观点是他改教的坚实的基础。
三、《九十五条论纲》
赎罪券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用来获取暴利的方法。甚至有人吹嘘说:“当你的钱财叮当一声投入奉献箱时,你亲人的灵魂立即从炼狱飞升。”当一个名叫帖次勒的修士想尽一切办法兜售赎罪券的当儿,路德将自己的《九十五条论纲》钉在了威登堡教堂的门上。路德当时的想法只是让有学识的人辩论关于赎罪券的问题,却被当时的印刷商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印刷传到各国。有一个老师曾幽默的说了一句话“马丁路德用《九十五条论纲》打了教皇一个耳光,全世界的人都听见了。”于是,《九十五条论纲》成为宗教改革的导火索,是出于路德本人意料之外的。
四、路德与当权者斡旋
马丁路德的文章发表之后,教会当权者对马丁路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他去罗马认错、发布教皇御令、革除教籍等。路德也相应作出了一系列对抗。在那些日子,路德还撰写了《基督徒的自由》、《教会巴比伦之囚》、《告德意志基督徒贵族书》。
路德的胆识和他过人的智慧最集中体现在沃尔木斯国会上。在沃尔木斯国会上,有令人震撼的回答。当厄克以咄咄逼人的口吻论述之后。他问:“马丁,我问你,要坦白地回答,勿退缩,你抛弃或不抛弃你的著作和其中所包含的许多错谬呢?”路德回答说:“既然由于陛下要有一个简明的答复,我要毫不退缩、也毫不愤怒的回答:除非用圣经和明白的理由证明我有大罪——我不接受教皇和议会的权威,因为他们彼此矛盾——我的良心是被上帝的道束缚的;我不能而且不愿意撤销任何东西,因为违背良心是不对的、不安全的。这是我的立场,我不得不如此。愿上帝帮助我。阿们!”
之后,路德成为国家的通缉犯,但他却被腓勒德利选侯派人带到瓦特堡隐藏起来。
另一方面,路德阵营里的迦勒斯大激进改革,引起了很大的暴乱。比如捣毁圣像等。人们众心所归,希望路德出来主持大局。路德回到威登堡后,以他的睿智很快就平息了改革带来的暴乱。路德的思想是保持中庸的,他不像迦勒斯大那样激进,但他也不是那么保守。
在路德的改革中,修道院关闭,修士、修女还俗,修士与修女结婚,后来路德也与一名叫波拉的修女结婚。路德认为家庭是上帝给人的心意,他还认为家庭是培养人德性的学校。
五、盖棺定论路德
对于一个伟大人物确实很难评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都有他的贡献及不足之处。路德也是如此。
1、路德的贡献:路德是宗教改革的先导,把教会带到了光明之中。他改革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他自己的国界。他自称是德国的先知,路德翻译了德语圣经,他给同胞的影响胜于任何伟人给他同胞的影响。
2、路德的不足之处:由于他自己身处的社会环境和当时的思想结构,使他在一些方面思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他曾残酷镇压农民起义,他对犹太人人不友善的态度也影响了后世对犹太人的态度。但反过来想想,路德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