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豆角被“喂”11种农药后的毒杀!

(2011-08-25 09:45:30)
标签:

生活

时政

食品

蔬菜

安全

农药残留

美食

分类: 时事评论

  至诚大兵

在 8月24日的《新华每日电讯4版》,至诚大兵我看到了让我惊骇不已的新闻:虽然豆角、茄子、白菜是百姓餐桌上最常见也最常食用的蔬菜,然而,这些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的蔬菜,经过新华社记者的调查证实,它们更是和农药一起度过一生:一根豆角被11种农药,一根茄子一次性混打4种农药,刚喷过农药的蔬菜第二天就被采摘下来,运往市场销售。

我们每天就是食用的如此蔬菜,我们就是通过食用这样的“富有营养”饱含农药残留的蔬菜,我们这不是活活被一根豆角过11种农药后的食用所慢慢毒杀么?!

如此严重的食品问题,为什么这些蔬菜农残检测从田间到餐桌一路绿灯 ?人民群众的食用安全何在?政府职责以及相关部门职责何在?

豆角被“喂”11种农药后的毒杀!

至诚大兵我真不好意思多说了,还是敬请朋友们看新华社记者的调查证实吧!

以下为原报道:《一根豆角被11种农药》

新华社合肥8月23日电(记者葛如江 姜刚)豆角、茄子、白菜是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蔬菜。然而,这些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的蔬菜,更是和农药一起度过一生:一根豆角被11种农药,一根茄子一次性混打4种农药,刚喷过农药的蔬菜第二天就被采摘下来,运往市场销售。

新华视点记者近期追踪安徽部分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后发现,3个流通环节的农残检测竟一路绿灯,对于蔬菜的农残检测,有关部门回应称既管不住管不全

1根豆角被11种农药菜农想当然打药

现在种菜不容易,三天两头要打药,基本上没有不打药的蔬菜。正在给豆角打药的合肥菜农66岁的王明城说,这个月基本上是每天一打,不打药蔬菜就没有收成。

老王家种了3.5亩豆角,从4月初开始播种,现在即将下市。在不远处的沟塘边,记者仔细地数了数,他一共打了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等3大类11种农药。其中,杀虫剂有7种,如点阵氟氯氰菊酯、功卡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杀菌剂有3种,如田园农博士毒氟磷、中保克毒宝吗啉胍等;杀螨剂有1种,如哒螨灵。

有些蔬菜一天一打农药,未达安全间隔期就采收。来自庐江的菜农章天保说,小白菜的病虫害太多,特别是夏天。卖药的说几天一打,要有安全间隔期,我们看到虫子哪能放心,基本上就是一天一打。有时当天打药,第二天就采收。他显得很无奈地说。

剂量也由菜农自己说了算。和县菜农戴继霞说,这几天,她家的茄子叶子出现虫害。为了图省事,她把农药经销商给的联苯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等4种农药,混在一起一次性打完了。现在打药,还不是全靠自己摸索?反正迟早都要打的,不如一起打了算了。

超范围用药,菜农们已经见怪不怪了。一些菜农说,每次买回来的农药包装上,登记作物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种的菜。记者在王大爷打过豆角的包装上看到,登记作物为番茄、烟草、苹果树等,而戴大姐打过茄子的包装上,登记作物却是甘蓝、番茄、茶树等。

合肥一唐姓菜农说,他家的豆角长虫子,农药经销商卖给他功卡高效氯氟氰菊酯。在看过登记作物是棉花的包装后,他问卖药的,卖药的说这个可以随便用。

想当然打药对菜农来说,其实是无奈之举。打一次药差不多要花40元钱,到现在为止,光买药就投入1500元了,卖茄子的钱还不够本。戴继霞说,如果没有病虫害,谁想打药?现在病虫害太厉害了,不打药蔬菜就要减产甚至亏本;如果有人指导,谁还会乱打,这不是浪费钱嘛!

农残检测一路绿灯蔬菜安全难有保证

吃了想当然打药的蔬菜后,安全性有没有保证?记者从安徽省和县的蔬菜地里一直追踪调查到马鞍山市蔬菜市场。

8月2日,记者来到菜农戴继霞的茄子田里了解到,为了治虫害,前一日她将4种农药混着一次性打完了,3日早晨采收。然而,在她使用的联苯菊酯包装上,记者却看到,该药登记作物茶树、番茄的安全间隔期分别是7天、4天。

严格来讲,不按照登记作物施药的,属于超范围用药,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农药残留检测室主任段劲生说,同时,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施药至采收前的时期。若在这个时期内采收,就是不安全的。

那么,这样一根超范围用药、又完全没遵守安全间隔期的茄子,从田间到餐桌过程中,会有农残检测吗?记者试图通过全过程追踪得到答案。

第一个环节(菜农产地批发市场):3日早晨4:30,戴继霞和丈夫到菜地里摘茄子;7:45,她们将几筐茄子装上拖拉机,拉到附近的卜集蔬菜批发市场,卖给了专跑马鞍山的商贩曹老板。这个环节没有农残检测!

第二个环节(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4日早晨1:30,曹老板的一车茄子经过一路奔波,到达马鞍山安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该市场是安徽省第二大农产品批发市场。这个环节也没有农残检测!

第三个环节(销地批发市场销地农贸市场):4日早晨3:22,来自马鞍山香源农贸市场的摊贩吴老板,在曹老板处批发了25斤茄子;6:30,吴老板将批发来的菜送往香源农贸市场,开始零售。这个环节还是没有农残检测!

至此,菜农戴继霞的茄子,历时约30小时,经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销地农贸市场等3个环节,没有任何农残检测,顺利到达消费者餐桌上。

管不住管不全科学控农残体系亟待建立

问题蔬菜的农残检测为何一路绿灯?对此,产地农业主管部门和县农委蔬菜办公室主任柯能忠说,和县瓜菜种植面积达48万亩,以一家一户种植为主,有的菜农掌握不住用药频次、剂量、安全间隔期,我们真的没办法管,既抓不着管不住

作为产地批发市场,卜集蔬菜批发市场每天的交易量约2000斤。我们没有农残检测设备,县里面1年能过来检测1至2次就不错了。该市场一位负责人说。

销地农业主管部门马鞍山市农委副主任姚育东说,马鞍山市场上的蔬菜60%以上是外地菜,安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全市最大的批发市场,日均蔬菜交易量近1000吨,它每天抽检40个蔬菜样本,但这种大海捞针式的检测方式,即使抽检合格了,也代表不了整体蔬菜的安全性。

销地农贸市场对安民市场的菜全部放行我们这里每天交易的蔬菜,90%是从安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批发过来的。我听说他们对蔬菜农残检测很严,因此,我们对安民市场过来的菜都是不检测的。香源农贸市场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蔡福庭说。

商务部特聘专家、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清杰认为,我国蔬菜生产的分散经营模式,容易造成农户在种植技术、质量控制等方面没有优势,种植技术凭经验,质量控制凭感觉,最终会导致主要依靠多施化肥增产,多打农药控制病虫害,这是低质量蔬菜、问题蔬菜产生的主要根源。其次,单户农民难以在人员素质提升上投入,加之缺乏质量、安全等方面基本知识和社会责任,导致以上问题出现恶性循环。

中国农业大学农产品流通与营销中心主任安玉发教授表示,蔬菜产销全过程中没有农残检测,与我国脆弱的控农残体系密不可分。一般来说,抽检应该是建立在批次上的,而从千家万户收上来的菜很难确定批次,这种大海捞针式的抽检,往往是无效的。因此,如果不从源头上加以管控,而仅依靠流通环节的抽检,对防控农残超标将起不到实际作用。

为从根源上杜绝问题蔬菜的出现,安玉发建议,应建立一套科学的全过程控农残体系,着力加强源头监管,适当设立乡镇级检测站,并给予一定的人权、事权、财权,激发监管活力,逐步增强菜农的科学用药意识,从源头上扎好质量安全监管的篱笆。同时,对产地农业部门应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并将蔬菜的质量安全指标纳入当地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中。

周清杰也建议,蔬菜销地商务、工商部门应增加批发市场在质量检测硬件投入,对市场主办方也应实行质量安全的责任追究和奖励制度。加强对蔬菜批发市场的现场监管,增加质量抽检频次,构筑批发环节的蔬菜质量安全防火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