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汶川:谁不夸咱汶川好?

标签:
时事社会汶川重建我的汶川夸汶川旅游 |
分类: 时事评论 |
至诚大兵
汶川,曾经那么陌生,遥远;汶川,如今这样熟悉,亲近。
时间,慢慢流逝,情感,渐渐增生。
地震,可以山崩地裂,毁坏一切,涂炭生灵;祖国,将我与陌生汶川拉近,汶川成了我的汶川。
“5·12”,在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的日子里,眼前如同放电影似的,4月的汶川震区行那一幕幕情景,一个个镜头,反复播放,格外让至诚大兵我难以忘怀。汶川震区那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一座座美好整洁的家园,那一个个漂亮坚固的学校,那一家家新颖现代的医院,那一张张阳光灿烂的笑脸,那一颗颗深情感恩的心,无不让我回味和享受着“我的汶川”那一份份炽烈的感触……
朋友,也许您会发问:什么时候,汶川变成了大兵你“我的汶川”?
听至诚大兵我慢慢道来。
我们在震区映秀中学遗址向罹难者默哀献花
从 4月17日起至24日止,至诚大兵与凤凰编辑大时一起,有幸参加了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的以“记录重建奇迹,见证中国力量”为主旨的“全国第四届专家博客笔会”。汶川震区三周年来的巨大变化,让至诚大兵我的脚步停不住,眼睛闲不住,嘴巴止不住,键盘歇不住,进而产生了“我的汶川”那种对故乡才有的感觉,始终依依不舍,念念不忘……
“我的汶川”,源自于汶川地震灾区的所见所闻,源自于那独特的风景之园。
我的汶川,是独一无二的大花园。时值春天的汶川震区,春意盎然,草长莺飞。原本为震魔摧残得面目全非的残破江山,被满目青山绿水掩映下的盛开鲜花所覆盖。我所经过的每个村庄,无不惬意花开,每家农户都被缠绕在鲜花之间。白色的是李子花、梨花、樱桃花,红色的是桃花、杏花、石榴花,绿色的是核桃花,粉红色的是苹果花,还有那满山遍野的不知名花朵,将整个汶川地震灾区装扮成一个十分硕大的花园。姹紫嫣红的这个震区大花园,怎能不让我想起和怀念我的故乡春花?
满目青山绿水掩映下的鲜花盛开之园
那一树梨花仿佛在述说着汶川震区人民的幸福憧憬
我的汶川,是独一无二的游乐园。如今的汶川震区,重建后移步是景,处处有品,形成了“一村一品”、“一点一景”的新面貌,她正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民众,汶川震区已成为全国游客的青睐园地,来到这里,可以游览尽兴,尽情玩乐,实乃都市人最好休闲地。在震后重建的汶川震区,可以吃到天然生态的食品,可以喝到最好的饮料和矿泉水,可以实现自然的沿河漂流,可以一睹满目的青山绿水。汶川震区已打造成为了集旅游、运动、休闲、科考、动植物教育培训基地为一体的旅游生态文化的游乐园。崇州市街子镇是“5·12大地震”的重灾区,如今展现在我们眼里的街子镇,完全可以媲美当前最红火的旅游胜地丽江,一样的古色古香,一样的商铺林立,一样的游人如织,一样的呈现了生机与活力,一样的充满了欢声笑语。街子镇的今天,这就是汶川震区重建的一个缩影。
街子镇的今天就是汶川震区重建的一个缩影
年愈八旬的温江老干部 与20多位亲友在水磨镇旅游观光
我的汶川,是独一无二的秀美园。秀美,在这里既是震区美女如云的秀美,又是汶川家园倩丽的秀美。在汶川震区的行程中,没有哪天眼睛不“艳福非浅”,满眼的身着民族艳丽服装的姑娘少妇或帅哥倩仔,让人目不暇接,拍照直到相机电量耗尽;没有哪天不置身于修建如旧而古色古香的园林之中,让人品味欣赏留连忘返,筋疲力尽还舍不得走。美仑美奂的汶川震区每天像过节似的,身着民族艳丽服装的姑娘少妇或帅哥倩仔,将重建后的汶川震区故乡,当做自己秀美的T台,充分展现出独特的美丽;而这整个震区更是通过美女帅哥们的秀美,越加显示了汶川秀美园的秀美!
水磨镇遇到的白马藏族姑娘班亚南说“我们无限地感恩,感恩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感恩全国人民的关怀!”
村寨里尚在培训未能毕业的导游少妇
我的汶川,是独一无二的别墅园。大地震曾将汶川震区变得残垣断壁一塌糊涂。然而,如今的汶川地震灾区,却小楼林立,别墅式住房到处都是。尽管这别墅式住房中没有城市人的阔绰,甚至是缺少摆设物件,空空荡荡,可它们毕竟是严格规划、整齐划一、建设配套的新家园,极大地改善了灾民的居住与生活环境,早已不是昔日那个随心所欲、乱七八糟的村庄了。沿途我们曾数度隔着车窗玻璃浏览了汶川大地震灾区核心区。那新房矗立的居民小区、那村民新建的漂亮住房,无不让我感到如今地震灾区的超然美丽,绝大多数农户实现了进入安置点集中居住。当然,汶川震区灾民住房的重建,是遵循“国家补一点(每户2万元),宅基地换一点,自己掏一点,亲戚借一点,银行贷一点”的模式展开的,如今有的灾民还没能还清贷款。可汶川震区在我看来,她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别墅园。在都江堰的翠月湖镇,我们参观了该镇的一个村子(青城东桂院)和一个社区(民兴社区),真是农家兴旺火红,户户漂亮美丽,无不让人叹为观止。以选址重建的青城东桂院为例,在五桂村13组,占地面积约58亩,建筑面积1·98万平方米,安置149户,其中安置灾毁户90家。无论我们看到的哪一家,都是那么漂亮整洁,那么有机协调,那么引人遐想。让灾民住的更好,更漂亮和安全,不正是我们所有关心汶川震区的人的心愿吗?
汶川震区林立的别墅式住房
我的汶川,是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园。汶川震区,突出了文化重建。在世界文明史册上,诸多的文明在遭遇了巨大的自然灾害之后,也突然消失了。穿越在汶川震区大地上,我们欣喜看到了更比大地震前受到重视乃至于复兴张扬的特色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实际上就是一个地方的历史与文明。按照“传承历史、保护历史、创造历史”的原则,理县切实加强了博物馆、传习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建,特别是那些特色村寨的重建成为了理县灾区很大的亮点,理县灾区的16个文化遗产抢救性人保护工程已经全部竣工。我们穿梭在理县的桃坪羌寨、薛城筹边楼、甘堡藏寨、“岩石上的羌寨”木卡等等重建亮点时,充分感受了这些文化遗产抢救性工程的匠心。理县在重建中,将传统文化以实物展现、现场表演、立碑纂记等形式,融入了建设与居住、开发和旅游,立体展示独特的“风景线”文化内涵,实现了旅游和文化的有机结合与协调转化。无论是在坪羌寨、薛城筹边楼,还是在甘堡藏寨、木卡羌寨,我们都看到了这突出而又浓郁的特色,感受了这诸多重建后的渗透着民族特色村寨景点的文化底蕴。在距理县县城10公里的朴头村,我们看到历经数千年风雨而坚固的古碉楼。碉楼边那古老的梅子树,在春风中摇曳,伴随着盛开的梨花,仿佛在对我们述说着震后重建突出文化底蕴的故事。在甘堡藏寨,43岁的村支书赵平拉,对我讲述了甘堡藏寨重建中注重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豪。甘堡藏寨唐代就巍然屹立,有“嘉绒藏区第一寨”之称,悠久的屯兵文化、神秘的宗教文化、独特的石头文化以及古老的农耕文化,还有历史演变形成的大型叙事锅庄“博巴森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甘堡藏寨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目睹这一颗藏羌文化走廊上的璀璨明珠,深为理县震后突出文化重建,功在千秋的英明而欣慰不已!
理县美丽干练的王晓玲部长领我们参观藏族村寨
在甘堡藏寨,43岁的村支书赵平拉,对我讲述了甘堡藏寨重建中注重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豪。
我的汶川,是独一无二的温暖园。汶川震区重建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做到近期恢复与长期发展相结合,援助恢复与自我发展相结合,城镇乡村统筹发展相结合,使得汶川震区变得实在是太漂亮了。要不是那地震遗址断垣残壁的存在,谁敢相信,这么美丽的地方,竟发生过中华民族撕心裂肺的疼痛。在映秀镇拐角的一家餐馆,一幅红底黑字的对联吸引了我。看我对对联拍照,餐馆老板勾太平难过地忆起了地震遭难的5岁女儿勾晨,末了却说了句让我想不到的话,“用笑容面对生活,收获的是阳光。”汶川震区人脸上的阳光,照耀进了我的心坎,让我心底也顿时无比灿烂与温暖。我明白了,这汶川人的笑容与灿烂,其实不正是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不倒的精神象征与写照吗?在水磨镇的午饭时分,一家餐馆坐满了就餐人群。我跳进餐馆,与笑盈盈的老板孙庭武合影。我调侃他:“生意好红火哦,您钱太多了咋个办哟?”他说:“说正经的,我们有今天,还是要感谢政府和全国人民支援啊!”面对这每天像过节一样的美好生活,感恩成为了汶川震区人民的最大共识。我和同行朋友,全都感受了汶川人民心底的这份热度,这份感恩的纯洁。此时,我想起了汶川常务副县长李扬的话:“大兵啊,所有的汶川人民,没有哪个不懂得感恩啊!”汶川全体人民深深的感恩,温暖了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
映秀镇餐馆老板勾太平在他的“吉祥居餐馆”招牌下
茂县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展览馆大门右侧,是一幅巨大的红色牌子,牌子上书写着硕大的字:“我们永远铭记危难时伸出的一双双援助之手 永远感恩困境中送来的一份份关爱之情”。
我的汶川,还是特色之园,产业优化园,生机之园,希望之园……
心的深处,如同琴弦被弹。抬头仰望,汶川的天瓦蓝,低头看地,汶川的地碧绿,环视汶川震区人,笑容满面。哦,这是春天,汶川人民的春天!
只有那公路两侧大山悬崖的垮塌泥石,向我证实这里曾发生过噩梦般的“5·12大地震”。
祖国的汶川,人民的汶川,自然就是我的汶川。
我的汶川,满园春色,充满生机和无限希望。亲爱的朋友们,建议您也到汶川震区亲眼看看,面对这美好的家园,谁不夸咱汶川好?
我的汶川,我的汶川哟……(因发照片太麻烦,就照片没发了,敬请朋友们原谅,要看照片的朋友,请看我凤凰博客:http://blog.ifeng.com/article/11324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