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使好官曾锦春变贪官步上不归路?
(2011-01-15 07:59:50)
标签:
时政曾锦春文强好官变贪官不归路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到底是谁使好官变贪官步上不归路?
至诚大兵
昨天拜读了中国青年报记者撰写的深度报道,深度剖析了湖南省郴州市原纪委书记曾锦春的一生,笔触之中,我们看到有意思的是,曾锦春曾经是有才有德有理想的,他也曾在县委书记位置上坚持原则过,却最终因坚持原则而不得志不得好,在他第二次再担任县委书记时,他走关系找门子却升官了。
在深度剖析中,曾锦春昔日的老领导显然对曾的走上不归相当愕然。“曾给人的印象还可以,做事扎实,不讲条件。”原郴州地委一位领导这么评价,“有一次,曾锦春下去检查工作,看到一位老农民挑着一担谷子很吃力,他便下车从老人肩头接下扁担,硬是帮老人把谷子送到家。”
如果说这帮助老农民挑谷子是优秀的话,那么下边的这事,我看到的的确是曾锦春人性善良的那瞬间:湖南省委一工作人员透露,在湖南省第8次党代会期间,曾锦春列席参会。一个晚上,曾突发急性肠胃炎疼痛难忍,急切间拨打宾馆值班服务员的电话,但却无人接听。第二天,曾将此事向大会秘书处作了反映。有关领导指示将擅离职守的服务员开除。曾闻讯后,马上找到相关领导表示,当晚是自己拨错了电话,请求撤销对服务员的处分。
由曾锦春的被枪毙,大兵还想起了重庆的文强。文强同样是一个曾很胆小本分讲原则的人,还能干能力强,在以往的公安打黑与破案中屡屡立功。可是文强最终腐化堕落居然成为了黑社会的后台,导致被处死。
曾锦春的被枪毙以及文强的被处死,让我深思,深思却因我大兵迟顿而似乎没有结果。
到底是什么原因和力量,让原本希望做好人坚持原则的曾锦春与文强坠落成为大贪官,坠落成为黑社会的后台,走上了不归之路呢?我们个人深思没有结果没关系,然而那些掌管组织人事大权的部门和长官,恐怕没有答案就不好了。但愿掌管组织人事大权的部门和长官,能够从曾锦春的被枪毙以及文强的处死中,得到教训启发,抓好官员的管理与教育,让好人得道,让坚持原则者得志得好,让那些嘴巴甜蜜却全心全意为升官奔忙的贪官受到惩处。
以下,为中国青年报记者撰写的深度报道中,相关的部分原文,敬请朋友们明鉴:
2010年12月30日的一声枪响,让湖南省郴州市原纪委书记曾锦春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2006年前后,郴州官场发生地震。郴州市委书记李大伦、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曾锦春、副市长雷渊利、宣传部长樊甲生、组织部长刘清江、原市长周政坤,全都因为贪腐被查。这其中,只有曾锦春被判处死刑。
法院认为,曾锦春受贿数额特别巨大,犯罪情节特别恶劣,罪行极其严重,民愤极大,且没有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情节,故判死刑。
一个本应整肃官场、查处违法乱纪的纪委书记,为什么会走上不归路?
宦海沉浮使他深信“关系更重要”:曾锦春的一生其实远非众多媒体所述的十恶不赦。在其从政任职30多年间,曾有过拼命工作为国为民的经历和出色的工作业绩。他人生的转折与仕途沉浮密切关联。
1968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的曾锦春被安排到郴州临武县教书。他主动向组织上提出,愿意到更为艰苦的乡镇去工作。
在乡下任教时,曾锦春凭着过硬的业务能力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很快崭露头角,并开始在省级报刊发表文章。
正苦于手中没有“笔杆子”的临武县委办公室负责人当即提议将曾锦春调到县委办专门写材料。其仕途借此进入快车道,很快被提拔为县委办副主任后又调到花塘乡任党委书记。
受到组织重用的曾锦春深受鼓舞,更加努力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开始掀起重文凭重知识的用人之风,曾锦春亦受益这波大潮,10年间就成了临武县的县委书记,并且是当时湖南省最年轻的县委书记,俨然一颗冉冉上升的政治新星。
踌躇满志的曾锦春达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高峰,但缺少官场斗争经验和圆滑作风的他也惹来了不少妒忌的声音。
据曾的家人回忆,一次,郴州地区一位主要领导打电话给曾,要求他帮助自己的侄儿承包临武县工商局的一项工程。此时尚能坚持原则的曾锦春没有顾及领导意愿,而是秉公办理,得罪了领导。1987年,本有望仕途更进一步的曾被调动到郴州地区国土局任第一任局长。但据媒体报道,这次调动是因为他操纵选举。
曾锦春在郴州国土局局长位置上工作努力,出色的工作成绩再度受到省地市领导的好评,但突然又被调动到了郴州地委农村工作部当副部长。
据曾锦春的儿子曾峰回忆,那段时间,他父亲整夜唉声叹气,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而当时社会的风气已经在慢慢转型,曾在失意的时候又受到了这种拜金思潮的影响,终于使他丧失了自己的信仰。
此后,曾锦春从农村工作部调动到郴县(今苏仙区)任县长,后接任县委书记。1994年,时任郴县县委书记的曾再一次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自认为已掌握升迁之道的曾不再是静等组织安排,而是设法通过自己当年在湖南师大的一位老师向高层领导举荐,通过这位已在中央机关工作的老师的一个电话,曾锦春顺利升迁到了郴州地区纪委书记的位置上,了却多年夙愿。
仕途上的几次变故,让曾锦春深深认同了“能力固然重要,关系更重要”的说法。他曾经这样教育儿子:“工作再努力也没用,重要的是把关系搞好,如果需要钱疏通,尽管开口。”
曾峰称,升迁到郴州地区任纪委书记,更使其父亲思想到了完全蜕变的程度。这一系列的工作变动,让曾开始拿出当年给党报写稿子、干工作的劲头,深研官场潜规则。“此后,父亲也就沿着自己错误的人生轨迹,一直走了下来。”
贪欲侵蚀,防线失守:在被关押于看守所期间,曾锦春曾经联合另外两位狱友合写了一本30多万字的小说,由他口述提供素材,另一人执笔。这本尚未出版的小说记录了曾从年轻时满载着理想拼命奋发向上的热血男儿,到垂暮之年沦为罪犯的历程。
曾锦春在悔过书中承认,思想的转变、蜕化是自己到了晚年注定变质的原因。曾也力图秉持操守,自觉拒腐防变,甚至给自己制定了“现金不收;贵重物品不收;无法拒绝的收了也要退给本人或组织”的“三不收”铁规,然而“内外夹攻”之下终于破戒。
据他回忆,几次带队招商引资时,当看到那些投资老板气度不凡、盛气凌人时,心中充满艳羡,想到自己也是有钱就好,将来更气派、更风光。而他在几次去看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领导时,发现其连小孩工作都没有安排好,就萌生了“当官管一阵子,有钱才能管一生一世”,“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念头。
1996年,曾的老熟人、临武县花塘乡科江村党支部书记李友甫到他家拜年,顺带提了一些鸡、鸭之类的农副产品。曾锦春表示不能要对方的东西,拒绝不了后便拿两瓶酒返为回礼。可到了1997年,李友甫再度携礼来拜年时,便成有来无往了。“开始对收点农副土特产品等就无所谓,不当一回事了。”
“曾给人的印象还可以,做事扎实,不讲条件。”原郴州地委一位领导这么评价,“有一次,曾锦春下去检查工作,看到一位老农民挑着一担谷子很吃力,他便下车从老人肩头接下扁担,硬是帮老人把谷子送到家。”
湖南省委一工作人员透露,在湖南省第8次党代会期间,曾锦春列席参会。一个晚上,曾突发急性肠胃炎疼痛难忍,急切间拨打宾馆值班服务员的电话,但却无人接听。第二天,曾将此事向大会秘书处作了反映。有关领导指示将擅离职守的服务员开除。曾闻讯后,马上找到相关领导表示,当晚是自己拨错了电话,请求撤销对服务员的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