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昆明五五普法骗局非分之想丢包诈骗 |
分类: 时事评论 |
被骗70万竟是法律生的启示!
至诚大兵
丢包骗人,是骗术低劣的骗子们常用的小伎俩。大兵不知道其他省份怎样,反正在云南,媒体是反复报道案例提醒人们防受骗上当。然而,尽管这样的提醒案例报道许多了,我们耳朵都听起了老茧,你却不得不吃惊地发现,就曝光过无数次的丢包骗人又有人中招,而且这回上当受骗的人居然是专门学习法律的大学毕业生,受骗损失达到创纪录的70万元!
一个法律系毕业生,居然被没有什么文化的骗子骗了,被骗走卡内70余万公款,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应该让我们的社会作出什么样的反思?恐怕是教育系统中的学校和教师以及受教育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真如报道记者所疾呼:这个姑娘憨得让人揪心啊!
丢包诈骗的伎俩屡屡被曝光,但还是有人上当受骗――反思我看有七点。
此消息,是近日昆明媒体报道的。首先将她受骗过程复原,让我们看看她是怎样步入骗局的吧。
国庆节前夕,昆明五华警方通报了近期破获的一起丢包诈骗案。
7月1日上午8点,25岁的受害人小付原本是要到银行给单位转账,她在闹市区的小西门,遇上了丢包骗。一男子从她身边经过,掉了个装着东西的塑料袋。A男子捡起来,“里面装着钱,怎么办?”B男配合应声。A和B围绕小付你一言我一语,他们演唱的双簧很快就将小付绕进圈套。“我们到一个隐蔽的地方分钱吧。”三人打车来到了西南林业大学附近的山上。
“为了表示诚意,大家把身上的钱拿出来。”A说。小付拿出了包:800元、3张银行卡。为了平分这笔“横财”,小付竟然同意打电话到银行查询卡上余额。3张银行卡上分别有500元、2000元和83万元公款。A默默地记下了密码。
“这些钱都是连号的,肯定不能花。我去把我卡上的钱取出来,然后再把这些钱存到我卡上。”A开始了连环计。小付和B同意了,看着A把塑料袋里的“钱”藏在草丛中。“为了避免你们俩跑了,你们要把身上的钱和卡给我做抵押,我们把手机也交换一下。这样比较放心。”拙劣的骗术还是没有让小付警惕。
小付和B在山上等到了下午3点,还是没见A上来。“我打电话问问。”B当着小付的面打了电话。“他是外地人,迷路了,我去接他。”就这样,小付仍然深信不疑,直到任何人的电话都打不通,小付才意识到自己受骗了。
骗子们在柜员机和柜台上取走了共计55.7万元,他们每次只取4.8万或4.9万,就避免了使用身份证取钱。还在商场刷卡采购买15.7万的黄金首饰。嫌犯落网时,仅挽回了3万余元的损失。
此案例,对于人们,启示有七:
一、如果不是贪财心切,岂能轻易上当。社会中的任何一位人,假如不是存有非分之想,心有贪念,那么任凭再狡猾,骗局设置再精巧,总有破绽和漏洞,否则怎么会被非分之想牵引到最后?
二、如果具有基本的戒备心理,岂能拖沓将近一整天。从早上8点开始陷入骗局,直到下午3点骗子B说去“接”A,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受骗者竟然浑然不觉,直到电话打不通了才明白受骗上当。与其说是骗子害了她,不如说是贪财之心害了自己,否则怎么会在骗局中一步步听任骗子指挥?
三、如果将所学法律知识与实践结合,岂能一再进入圈套。一名从年轻女子,作为受害人,竟然是法律系毕业的,难道其学习期间没有解剖形形色色的骗局案例?如果教学中有解剖,那该受骗人就是读书读成了书呆子,这样的书呆子培养来干什么呢?
四、说明学校的教育和社会需要严重脱节。如果教学没有剖析类似案例,更加说明教育问题的所在,那就是教与学、学与用的不匹配。对这样的教育结果,岂不是极大的讥讽么?学法律毕业的,不要说寄希望于法律毕业生运用法律帮助他人,看来他们学法自身能够不上当受骗就不错了,自保也难啊。
五、假如骗子不仅只骗财的话,她的生命可能还要失去。一个年轻姑娘,不要说身有巨款,就是空手也要防范男人对自己的性侵犯。可她在贪念引导下,居然敢与不认识的两个男子去到偏僻的山上。这岂不是给坏人可趁之机么?幸运的是,这场骗局中的两位男子,对她没有动色心。类似骗局中,除了被骗财,还失色丢了命的比比皆是啊。
六、天上不会掉馅饼,此理还得反复宣扬。对骗子要提高警惕,这个道理媒体和热心人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不要害怕重复,不要怕有人嫌烦,要始终抓住不放,一直宣传。
七、说明普法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在“五五普法”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普法的力度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