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独大老坦承两岸同宗同根是改邪亲中么?

(2010-02-10 08:54:43)
标签:

台湾

两岸同宗同根

改邪亲中

死硬派

辜宽敏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台独大老为何坦承两岸同宗同文同根?

至诚大兵

常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有的新闻怪在其反常,就有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意思。

比如,说到台海问题,我们述说两岸同根,太正常不过了;可要是台独人士这样说,而且还是台独的死硬大佬这样说,就绝对是大有意思的新闻了。

适才至诚大兵看到“独派大老”辜宽敏想访大陆,并坦承两岸同宗同文同根的新闻,就觉得非常有意思,值得我们认真解析一番。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一向给人“台独死硬派”印象的辜宽敏,坦承台湾和大陆是“同宗”、“同文化”。他说,李登辉的“两国论”不能解决两岸问题,陈水扁“台湾中国、一边一国”也是空话,两岸“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接受《联合报》专访时认为两岸是“兄弟之邦”,并首度透露,北京政府若公开邀请,“我很乐意访问中国”。

至诚大兵以为,台独大老为什么坦承两岸同宗同文同根?台独大老坦承两岸同宗同文同根就是改邪归正亲中了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台独大老坦承两岸同宗同文同根,证明大陆近年的善意,即使台独大老也不能忽视。近年来,大陆对台湾采取了较为柔性的政策,以示好为主,可以说是千方百计在帮助台湾。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要不是大陆的观光旅游团队、要不是大陆的庞大采购团、要不是大陆的庞大贸易入超金额,台湾现在早就坠入太平洋深海之中覆灭完蛋了。更不要讲进口台湾农产品、水果以及台风救灾援助等。无论台独怎样拼命唱衰和贬低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这善意好就是好,老百姓是识数的,是明白的,台独死硬大佬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大陆近年的善意对台湾绿色板块的巨大影响。

二、台独大老坦承两岸同宗同文同根,证明了大陆台湾方略政策的正确。“台独死硬派”的辜宽敏,这一次不仅坦承台湾和大陆是“同宗”、“同文化”,他还批驳李登辉和陈水扁,说李登辉的“两国论”不能解决两岸问题,陈水扁“台湾中国、一边一国”也是空话,认为两岸是“兄弟之邦”,并首度透露,北京政府若公开邀请,“我很乐意访问中国”。辜宽敏能够由以前拼命鼓励支持李登辉和陈水扁的台独行径,到作出这样的表述,决非偶然。这是大陆的对台政策正确的结果,逼迫台独死硬大佬也由过去的一味“整死不认账”到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迫使他们心理上出现了被动式的认同。无论如何,台独死硬大佬承认两岸是“兄弟之邦”,起码远比他们过去的一概排斥抗拒,是巨大的迫不得已的进步。对这种进步,仍然值得我们肯定。它的进步毕竟对海峡两岸的和缓与交流有益。

三、台独大老坦承两岸同宗同文同根,证明了两岸走向融合的趋势不可阻挡。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以来,海峡两岸由过去的敌视和挑战,进入了接触和交流的状态,由对抗和战争进入了融合与互助的状态,两岸形势大大缓和,不仅马英九公开讲“独立”不是国民党的选项,“不统不是排除统一选项”、“未排除签和平协议”,实际上两岸还开辟了相关论坛,派出大腕实施初步的“两岸谈政治”。这些,作为敏锐聪明人士的辜宽敏,尽管其是“台独死硬派”,都不能熟视无睹,视而不见。无论怎样坚持其“台独死硬派”的立场,无论怎样痛恨两岸融合,辜宽敏仍然有了一些与时俱进的勇气,要面对两岸这走向融合的不可阻挡大趋势,就是说台独人士的顽固台独立场,毕竟在大趋势下会有所分化。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不要说对台湾人民,即使对台独势力也有开展统一工作的必要和余地。

四、台独大老坦承两岸同宗同文同根,说明台独派有了“新台独梦”,不能掉以轻心。辜宽敏如今虽然承认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却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是以台湾人自居的台独分子。对这,我们一定要有非常清醒的认识,要清楚对台独势力的斗争将是长期和艰巨的。辜宽敏这次承认两岸同文同种同根,是针对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将公布“十年政策纲领”,定调民进党走向来的。辜宽敏坦承两岸同文同种同根,是为筹组“新台湾国策智库”,是要对其台独的事业“启用”新的解读。蔡英文主导的“十年政纲”一旦拍板定案,将成为决定民进党走向的“政治圣经”,辜宽敏成立“独派智库”,摆明是要挑战十年政纲,是要想圆了“新台独梦”。辜宽敏认为两岸是“兄弟之邦”,他指出,台湾和中国若非兄弟,不可能几百万台商登陆,他相信“兄弟情”能感动所有中国人,但兄弟已分家,哥哥中国应照顾弟弟台湾,中国若能帮助台湾加入联合国,“台湾子子孙孙都会感谢中国”。年已84岁的辜宽敏希望他的坦承能够有助于他的“台独梦”,是希望在有限余生成就其台独“事业”,我们千万不能被其坦承所迷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