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夏书系
大夏书系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3
  • 关注人气:9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夏新书讯:《改变,从写作开始:教育写作实用技巧30讲》

(2018-06-14 17:01:47)
标签:

大夏

教师

教师写作

教育随笔

教育论文

教师快速成长30堂写作必修课,

你离优秀教师或许只差一支笔!

http://s7/bmiddle/001pEXYxzy7lfUb6XCmf6&690

改变,从写作开始:教育写作实用技巧30讲

 

978-7-5675-7537-0

 

定价:39.80元

 

上架建议:教育理论/教师教育


编辑推荐

·作者拥有丰富的教育写作经验,并积累了大量写作案例,能给予读者专业具体、有效实用的写作指导。

·教师专业成长案头必备,给老师们“带得走”、受用一生的能力。

·教师快速成长30堂写作必修课,你离优秀教师或许只差一支笔!

·涉及教育叙事、教育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论文、教育随笔等各种教育文体,教育写作一本通!

·在写作主题如何立意、内容如何选取、应留心哪些注意事项、有哪些实用写作技巧及如何投稿等方面提供实用策略,助力教师专业发展,让写作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


推荐文章

P1  教育写作的误区 (微信用时可改为“一线教师教育写作必须规避的7大误区!”)

P2  教育写作的秘密 (微信用时可改为“特级教师教育写作的五个秘诀”)

P153 教育论文的投稿要诀 


内容简介

《改变,从写作开始》,基于一线教师的教育写作困惑和对教育写作技巧的现实需求,作者系统梳理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丰富教育写作经验和实战案例,分析了教育写作的误区和实用技巧,从教育叙事、教学叙事、教育案例分析、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育论文、教育随笔等多个方面,分析了教育写作内容如何选取、应留心哪些注意事项、有哪些实用写作技巧及投稿诀窍等写作实用策略。给予一线老师们具体、有效的教育写作指导,让写作成为老师们的一种习惯和能力,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

刘祥,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学名师,“长三角”教育科研优秀个人,“三度语文”首倡者和践行者。在《人民教育》《中学语文》等期刊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八百余篇,应邀在浙江、广西、陕西、黑龙江等地开设展示课、主题讲座百余场。出版《有滋有味教语文语文教师应知的教学技巧》《语文教师的八节必修课》《追寻语文的“三度”》《中学语文经典文本解读:第三只眼看课文》等专著八部,主编《与优秀教师同行》等作品十余部。


目录

1 教育写作的误区 / 1

2 教育写作的秘密 / 8

3 教育叙事的写作技巧 / 16

 4 教育叙事中的误区诊疗 / 22

5 教学叙事的写作技巧 / 31

6 教学叙事中的注意事项 / 39

 7 教育案例分析的常见结构 / 47

8 教育案例分析的思维梯度形成 / 55

9 教学案例分析的意义指向 / 61

10 教学案例分析中的要点归纳 / 70

11 教学反思的切入角度 / 78

12 教学反思中的思维路径 / 83

13 教学反思中的深度拓展 / 88

14 教学反思与课程意识 / 92

15 教学论文的宏观认知 / 98

16 教学论文写作中的四大误区 / 104

17 教学论文的立意策略 / 111

18 教学论文的选点技巧 / 117

19 教学论文的框架建构 / 123

20 教学论文如何阐释事理 / 129

21 教学论文如何提升可读性 / 138

22 教学论文的常见病症解析 / 146

23 教学论文的投稿要诀 / 153

24 教育论文的写作策略 / 158

25 教育论文的说理技巧 / 166

26 教育随笔的写作技巧 / 175

27 读后感的写作技巧 / 182

28 教育书评的写作技巧 / 189

29 教育专著的框架建构 / 195

30 培养写作习惯的基本技巧 / 201

教育写作的力量 / 207

 


精彩好文


教育写作的误区

缺乏教育写作经验的人,总觉得教育写作很难、很神圣、很神秘。当他们需要写作一篇教育文章时,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自身教育教学生活中的那些经验或教训,而是道听途说的某些教育理论,某些读起来永远正确却又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说教。于是乎,写作的第一步是求助网络搜索引擎,找寻一大堆的名词概念和名家言论,用来“提升”文章的“理论高度”,然后东拼西凑一些教育素材,“嫁接”成一篇看似理论联系实际的“论文”。这样的文字,初读时很吓唬人,似乎是在面对一个饱读诗书的鸿儒。细加分析便立刻发现,理论与实践多为两张皮,彼此间并无真正的逻辑关联,其“阐释”的教育问题也多似是而非。

真正的教育写作者,自然不会乐意于将自己的文字变成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故而,真正的教育写作者,一定是本着“我手写我心”的写作意识,以自身的专业实践、专业反思、专业阅读为依托,始终致力于发现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始终着力于探究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与路径。由此而诞生的教育文章,关注的是当下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究的是具体可行的方法。不一定每篇文章都有理论高度,却每一篇都瞄准了课程、课堂与师生,每一篇都关注着实实在在的教育生活。

当然不能奢求所有的教育写作者一起步便踏上正途。但这不代表每一个人都必须行走一定数量的弯路。倘若能够在迈出第一步时,便知晓前方已经存在的各种误区,便能够及时修正偏差,少走或不走歧路。

教育写作中的误区,有下面七种常见类型。

一、盲目跟风,人云亦云

身处教育一线,终日被分数与排名纠缠,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很难有精力及时获取最新的教育信息。于是,试图写作一篇教育论文时,便难免先翻翻相关报刊,搜索一下近阶段的热点信息,再以阅读到的内容为“理论”支撑,探究某些相对务虚的教育问题。

此种行为,用以更新知识、丰富经验,值得褒扬。用以教育写作,便容易出现问题。这是因为,教育写作更大程度上是为了推广交流。对一种新理论的认知尚属一知半解,又如何能形成合情合理且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己之昏昏,岂能使人昭昭?

教育写作当然不能与时代脱节。关键在于作者的思想认知必须建立在相对全面、相对客观公允的前提之下。比如,当我们试图写作一篇以“互联网+学科教学”为主题的论文时,首先就需要对“互联网+”进行相对全面的了解。既要了解“互联网+”自身的特点,又要了解“互联网+”在现实生活各行业中的应用情况,了解这些应用带来的各种变化,还要了解自身的学科建设已有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了解“互联网+”在发达国家或国内发达地区的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了解“互联网+”能够给学科建设带来的各种变化。有了这些认知经验,我们才能胸有丘壑,才能在写作中高屋建瓴,写出对他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学术论文。

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缺乏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科研精神。很多人只是偶然间接触到了某个概念,然后追踪阅读有限的资料,便开始撰写文章。这样的文字,理论半生不熟,又缺乏必要的实践案例辅佐,除了名词概念跟上了时代步伐,再无其他价值。试问,哪一家期刊愿意发表此种“水货”作品,又有几个读者愿意阅读此种“水货”作品?

二、视野逼仄,观点陈旧

也有一些教育写作者,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中人,长时间过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封闭式生活。外在的教育环境已经历了若干次的风云变幻,他们却还守着老黄历,以某些昙花一现的主张为着力点,撰写一些“出土文物”级的教学论文。

比如,在审阅某地的700余篇教师竞赛论文时,我发现至少有20篇以上的文章,还在探究十几年前风行一时的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这一主题下的文章不是不能写,经历了十几年的课改实践,教育写作者该关注的应是十几年实践中的得与失,绝不应该还在探究浅层次的学生主体地位问题。诸如《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主体地位确立》之类的文章,放在十几年前,对于纠正部分教师的认知偏差或许会有积极意义。放到当下的教育语境中,其唯一价值,就是昭示作者的视野逼仄,观点陈旧。由这样的文章,便可推知该作者已很多年没认真阅读过教育教学著作,很多年没有认真思考过教育教学问题。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需要对实践多年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进行学理分析时,文章的着眼点宜放在对既有实践经验的得失解剖之上,不能浪费笔墨去探讨小组合作探究的各种积极意义。因为,意义分析类的文章,只适宜于出现在某种理论、某种现象诞生之初。这就如同面对一种食物,在食客刚接触到它时告之食用的价值与意义,自然会引起食客的食欲。食客已经对该食物了如指掌了,还要拉住他喋喋不休地诉说食用价值与意义,便只能招人厌烦。

三、认知错位,内容失当

探究教学法的论文中,时常会有一些以“我教某某课”为副标题的文章。倘若文章的作者是名扬全国的教学大腕,则这样的内容安排无可厚非。因为,名师的课堂常常就是课改的风向标。由名师教学某某课时的教学设计或课堂实录,读者可以感知某种“应该采用”或者“可以采用”的教学技法,可以间接了解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发展趋势,至少也可以学习名师在课堂上的起承转合技能。

如果作者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教师,这样的副标题便往往把文章引入了死胡同。最功利化的一个问题是,谁也不认识你,有多少人会关心你如何教某某课,又有多少人会想着从你的文章中学习到高明的教学技能?稍微理性一点的问题是,你所展示的这节课,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科教学规律,体现出足够的教育理性和教学机智了吗?

过去的十多年中,我曾写过数篇教学案例分析的小论文。我的解剖对象,正是这类“我教某某课”的文章。我发现,文章作者很得意的教学活动形式,未必符合教育教学的应有规律。很多看似精彩的细节,彰显的恰恰是作者的认知错误。比如,有些老师的课堂活动明显偏离了学科教学的应有课程目标,学生的活动内容既与本课时的学习内容无关,也与该学科知识的体系化建设无关。这样的“我教某某课”只会将读者带入学科教学的歧路。

用文章“兜售”错误思想、错误行为的例子并非个案。某些探究学校管理中的“精细化”行为的经验性论文,也常常会把一些扼杀个性和创造力的所谓“经验”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推介。这样的教育文字犹如毒草,只会损伤读者的思维。

四、叙议错杂,缺乏条理

倘若是写作教育叙事或教学叙事,便不能“以议代叙”,要将所有的笔墨集中到事件本身的叙述与描绘之上。如果是写作学理分析的论文,便不能“以叙代议”,只陈述论据材料,缺乏深入细致的剖析,要将论据中隐藏的事理一点点挖掘出来,形成富有逻辑的论证层次。

实际的教育写作中,很多作者犯了“以议代叙”“以叙代议”的错误。写作叙事类教育教学案例时,唯恐读者不明白作品的主题意义,便在开头和结尾辅之以大量的议论性内容。写作教学论文时,又只是在列出各个分论点之后,简单堆砌一些片段性案例,却不对这些引用材料进行学理分析。此两种做法,前者属于“乱作为”,后者属于“不作为”。

与表达方式上存在的错误相比,缺乏条理更是教育写作中的通病。相当数量的教育文章之所以无法公开发表,主要原因便是缺乏应有的思维逻辑性。为数众多的作者,只会从自身的感性经验出发思考相关教育教学问题,不懂得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分别从教师、学生、他人、当下需要、未来需要等不同视角综合考量。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育写作其实也是如此,不懂得换位思考,不懂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剖析,便是盲人摸象,无法形成客观公正的结论。

教育写作中的缺乏条理,还体现为论据提炼得简单空乏。很多的教育写作者,摆出一个观点后,只选用一个论据材料进行论证,便以为完成了学理阐释的任务。殊不知,任何一个论据材料,都不具备完全归纳性。要让文章中的观点被读者接受,就必须从这一个论据材料中,提炼出共性化的、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且已被实践证明正确的道理。这样的归纳提炼过程,才是事理阐释的关键。

五、求大求全,内容空乏

越是教育写作中的新手,越容易在主题确立和素材选择上求大求全。新手的论文选题,总是偏好于指向某种宏大的教育意义,试图用一篇三千字的文章便完成对某一重大内容的分析阐释。

2016年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请我指点一篇竞赛论文。论文的题目是“运用修辞写好考场记叙文”。我浏览他的文章后发现,三千余字的作品中,谈了九种修辞格。更重要的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并未具体介绍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写作记叙文,而是用将近一半篇幅阐释修辞对于记叙文写作的重要意义。

这样的文章,对于提升中学生的考场记叙文写作能力毫无价值。从读者的需要的角度看,意义分析得再透彻,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说出的道理便全是废话。我给他提出的修改意见,是删除所有意义阐释的文字和八种修辞格,只探究比喻手法在记叙文写作中的运用技巧。我告诉他:你得在文章中告诉读者,记叙文中什么样的内容适宜使用明喻,什么样的内容适合运用借喻,什么样的内容可以使用博喻。为了将道理说清楚,你还得从经典性作品中分别找出不同的例证材料,并对这些例证材料进行对比分析,让读者明白使用了比喻之后文章有了哪些提升。当然,你也得让读者明白,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能使用比喻……

我给这位老师的建议,概括起来,就是抓住一个具体问题作纵深剖析。任何一篇文章,都无法解决所有的教育教学问题。面面俱到,不如各个击破。

六、扬短避长,自设障碍

初学教育写作的人,往往误以为教育写作就是探讨一些高深的教育理论。于是,他们的文章中,便随处可见一些“高大上”的名词概念,亦不乏大段的名家论述。至于自身对所要阐述的问题的个性化思考,却十分薄弱。诸如《基于某某理论背景下的某某研究》之类的文章,题目很吓人,真正来自作者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却微乎其微。

这样的教育写作,便属于典型的“扬短避长”。要知道,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一线教师而言,我们的“短”,是教育理论;我们的“长”,是实践经验。一线教师的教育写作,应侧重于呈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成果,而不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建构。

作为一名教育写作的新人,我们当然不能拿自己的“短”去与他人的“长”竞争。该做的,是用我们的文字,记录我们的课堂,记录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真实感受。想一想,专家学者们终日研究教育理论,但他们很少接触学生,很少接触千变万化的课堂。他们对一线教育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不就是来自一线老师的教育写作吗?仅从这一点而言,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多写一写教育叙事、教学叙事和案例分析,多对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性问题进行微观解析,多探究不同类型学生的教育技法,便是抓住了自身的专长,发挥了自身的优势。舍弃了这一优势内容,却在自身不熟悉的理论领域中胡乱折腾,只能是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障碍。

七、乐于表达,懒于修改

绝大多数类型的教育写作,不是为了如实记录作者的工作与生活,而是为了展示思想与个性才情,呈现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成果。这样的文字一旦形成,便会想着投稿并公开发表。遗憾的是,很多的文章发出去之后便石沉大海。于是,有人便抱怨现在的报刊“因人用稿”,只发表名家文章和“关系户”的文章,让自己的文章“明珠蒙垢”。

实际情况却多不是这样。文章之所以无法发表,很大程度上是受作者自身写作态度的牵连。为数不少的作者,写完一篇文章后,便急匆匆地寄出去,至于文章中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病句,有没有论证不周延的瑕疵,一概不再关注。这样的作品,成功发表的概率极低。

一名真正的教育作者,必然对自己的文字与思想心存敬畏。无论写作何种类型的文章,完成之后至少先认真通读一遍,看看有没有明显的文字错误,有没有内容上的表意不清。然后将文章放一放,第二天或者第三天再认真研读一遍,看观点表达是否精确,语言运用是否精准,内在逻辑是否经得住推敲。只有文章已能够令作者自身满意之后,才能发送出去。这样的反复修改,是对文字的尊重,是对读者的尊重,更是对自身思想的尊重。

我自2004年起,给一家期刊做特约编辑。2008年起,又为一家省级综合性期刊主持一档教学专栏。十余年来,我审稿时最先关注的,便是作者的写作态度。每打开一篇文章,第一段便读到了错别字和病句,便不再愿意继续阅读这篇作品,直接将其送入垃圾篓中。我始终认为,一个对自身的文字缺乏敬畏之心的作者,绝对写不出有价值的优秀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