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夏书系
大夏书系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3
  • 关注人气:9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夏书系新书:《名师备课新思维》(语文卷)

(2017-02-16 11:27:30)
标签:

大夏书系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

分类: 大夏好书

怎样备出一堂好课?孙双金、王崧舟、周益民等语文名师的备课新思维,

教你备得有效,备出新意,备出特色 

 

http://s10/mw690/001pEXYxzy78P953kNP39&690

《名师备课新思维》(语文卷)  20171

978-7-5675-5851-9/G•9932 

 

定价:35.00

 

读者对象:中小学教师

 

 

 

 

编辑推荐语:

 

没有好的备课,就没有好的课堂教学,就没有学生的真正成长。怎样备出一堂好课?孙双金、吉春亚、王崧舟、周益民、赵景瑞、刘祥等语文名师的备课新思维,教你备得有效,备出新意,备出特色。他们备课的新理念、新思维、新做法,贴近教学实际,好懂好用,是真正可以“带得走的能力”,也是可以立马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有效方法,对一线教师提高专业素养、提升教学水平具有很大的帮助。

 

推荐文章:

《备课预约出的精彩》(刘可钦)P3

《隐形备课:课堂生成中展开二度教学设计》(刘正松)P106

《从<</span>计算器>一课谈我的备课观》(华应龙)P133

《备课是有技巧地预设框框》(夏青峰)P151 

 

内容简介:

 

孙双金、吉春亚、王崧舟、周益民、赵景瑞、刘祥等语文名师从“有效备课”“创新备课”“特色备课”三个方面,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展现了使课堂效益最大化、富于创造性、个性化十足的新思维与新做法,提供了可学好用的范例,对于促进广大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具有很大助益。

 

作者简介:

 

雷玲,网名红袖子,曾在大学任教,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总编室主任,资深教育记者,高级编辑,50余次获教育部新闻奖、北京市新闻奖、全国教育教辅奖等奖项。

出版了50余本中小学教师专业用书。其中,专著《梦想触手可及——教育行走与思考》,编著的《成就最好的自己——百年名校的管理智慧》《课堂无边界——百年名校的教学艺术》《个性教师炼成记——百年名校新型师生关系》《优秀教师的8种心理素质》《教师的幸福资本——成长为优秀教师的8种特质》,主编的《打开教育之门——顾明远教育观启示录》《推开教育之窗——朱永新教育观启示录》《寻找教育之根——李烈教育观启示录》《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好课是这样磨成的》《名师教学机智例谈》等书,受到广大教师朋友的欢迎。 

 目录

 

第一篇有效备课

备课真理: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

◎孙双金(特级教师)

 

 “望闻问切”话备课

◎吉春亚(特级教师)

 

课堂:预则立,不预则废

◎张化万(特级教师)

 

备课:凝聚智慧的创造性活动

◎殷光黎(特级教师)

 

优化教学:遵循“三论”立体备课

◎盛新凤(特级教师)

 

有效备课“三字经”

◎武宏钧(特级教师)

 

备课:实现自我通灵教材的奇妙历程

◎罗树庚(特级教师)

 

备课前要学会“五问”

◎陈道佩(中学高级教师)

 

有效备课:从教学目标入手

◎田苗苗(优秀青年教师)

 

第二篇创新备课

“磨”你千遍也不厌倦——对《只有一个地球》的三次创新备课

◎王崧舟(特级教师)

 

“趣”与“新”,“情”与“活”——结合三教《海上日出》兼谈预设与生成的效果

◎陈廷军(特级教师)

 

巧妙的“二度创造”——《詹天佑》一课备课谈

◎张祖庆(特级教师)

 

构建生态课堂实现生命对话——三教《田忌赛马》的启示

◎曹永鸣(特级教师)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海底世界》教学设计的三次飞跃

◎张哲

 

绽放“多元解读”之花——从三上《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谈起

◎沈晓新范莉芳

 

在设计中超越——三教《九色鹿》

◎于一平

 

“爱”在“工具”和“人文”中徜徉——三教《爱之链》的思考

◎刘浩

 

 

拓展“读写结合”的新天地——苏教版《第八次》的备课思路

◎胡彧

 

备课,基于课程标准最有效——谈两种备课设计的区别

◎李文强孙艳艳

 

第三篇特色备课

我的备课绝招:钻透教材、用透教材

◎赵景瑞(特级教师)

 

换位中巧备课

◎周益民(特级教师)

 

把握“两头儿”,设计文本教学

◎杨德伦(特级教师)

 

巧借“探究·练习”备课——初中语文《台阶》备课启示

◎袁爱国(特级教师)

 

我的八个“锦囊妙计”

◎刘祥(特级教师)

 

我的作文课备课之“道”

◎何捷(福建各师)

 

四种姿势读文本——例说我的备课一法

◎陈晚林

 

略读课:由课内走向课外的桥梁——我这样备《大自然的启示》

◎王振刚

 

借他山之石备出新《春》

◎张锡平 瞿雪红

 

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公仪休拒收礼物》备课新视角

◎窦峰 薛秋月

 

我的备课五部曲

◎周国霞

 

立足三点备学生

◎张健

 

用好备课本

◎丁为群

 

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就应进行的对话

◎吴海宁

 

课堂实践活动备课秘笈

◎李素琴

 

文言文备课时朗读法的巧妙设计

◎张拥盼 蒋克义

 

携“创意”备出精彩课

◎李丽红 

 

精彩书摘一 

 

 

“磨”你千遍也不厌倦——对《只有一个地球》的三次创新备课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特级教师)

 

我认为,教师只要具有了备课的意识,就时时处处都可以备课,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备课的资源。在我的眼里,自己创作的教案更是有生命有灵性的。这正如画家之于他的绘画、音乐家之于他的乐谱、作家之于他的小说、设计师之于他的时装……很多时候,自己创作的教案往往是以溪流、璞玉、小白杨、丑小鸭等意象呈现的。因为是溪流、是璞玉、是小白杨、是丑小鸭,所以它们就有了属于它们自己的成长诗篇和流转旋律。

于是,我的《只有一个地球》就有了这样的成长轨迹和生命节律。

 

一、起——孤帆一片日边来

20034月,第一版本的《只有一个地球》的教案出炉。

 

第一课时: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第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第三,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初步读悟写地球资源的两段话和写人类别无去处的两段话,然后借助课文的最后一段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四,回归课文整体。

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最后一段跟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时代周刊》评选地球为特殊新闻人物等联系起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课时:

第一,创设想象情境。

(课件呈现“地球”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人类的母亲。是她,无私地养育着我们;是她,精心地保护着我们。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美丽壮观;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但是今天,就在今天,就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就在人类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我们的地球母亲却止不住发出了悲惨的哭声。这哭声,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传来的呢?

第二,品读重点语段。

1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补充《地球上的一天》,引导学生品读第四自然段。

2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补充《生物圈2号》,引导学生品读第八自然段。

第三,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这一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同时播放满文军演唱的《懂你》。

地球,我亲爱的母亲!

……

你的孩子:×××

第四,点题结课。

 

我讲授的《只有一个地球》首次登台亮相后,我作了以下反思:

第一,将与地球的对话转换成与母亲的对话,这个对话角度是新颖的、独特的。我以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基础在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倘若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能够“见人所之未见,发人所之未发”,那么课的成功就有了一半的根基。

第二,以感情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避免了常识课的嫌疑。文本中的有关地球环保的知识点成了培植、激荡、融化学生感情的支撑点,课有了活的气韵和美的意境。同时我又体悟到,语文课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平台。许多课文,知识是浸润着感情的知识,过程是流淌着感情的过程,能力因为有了感情才有动力,方法因为有了感情才有灵性。如此一来,感情就成了一个场,融入其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补充的两个课外资料典型而具有震撼力,它们既是一种对文本的拓展,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这在拓展阅读的理论上,是一种具有原创意义的概括。从某种角度看,拓展阅读是基于文本、为了文本的,拓的是文本深藏着的意蕴,展的是文本包裹着的内涵。

第四,遗憾的是,这个版本对课文的感悟缺乏层层剥笋似的深入,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因为缺乏点的开掘而显得过于表面。语文意识、语文味道反而被知性的拓展和感性的激荡给稀释了。

 

二、承——桃花潭水深千尺

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教案,在我经过灵魂的涅槃之后,悄然再生了。我在想,语文味是怎样烹调出来的呢?烹调语文味的油盐酱醋又是什么呢?诵读应该是的,品词应该是的,写话也应该是的。第一版的《只有一个地球》教案,诵读占了它足够的分量,写话也有了它恰当的位置,缺的就是品词了。

品哪些词?为什么要品这些词?

品词里的什么?

怎么引导学生去品好这些词?

品词与感情这条主线怎样融合起来?

品词与知性的拓展怎样结合起来?

品词能否使对课文的感悟层层深入?

此时的我,面对着《只有一个地球》的第二版教案,“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而心里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在“品词”的问题的萦绕、煎熬中,直到2003918日,我终于完成了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教案,大体思路如下。

 

第一课时: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第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第三,品读第一至四自然段。

1用反诘法引导学生品读“很小很小”。(跟茫茫宇宙比、跟浩浩大海比、跟芸芸众生比)

2品读“生态灾难”。说说你知道的生态灾难,想象你看到的画面,补充《地球上的一天》。

3品读“不加节制”。由这个词你联想到了哪些词?

第四,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1面对生态灾难,作者是怎样呼吁的?(读最后一段)

2面对生态灾难,《时代周刊》是怎样呼吁的?(读最后一段)

3面对生态灾难,我们又该作怎样的呼吁呢?(读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第一,创设想象情境。

(课件呈现“地球”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人类的母亲。是她,无私地养育着我们;是她,精心地保护着我们。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美丽壮观;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但是今天,就在今天,就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就在人类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我们的地球母亲却止不住发出了悲惨的哭声。这哭声,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传来的呢?

第二,品读第五至八自然段。

1品读“40万亿千米”,猜想:时速为1万千米的宇宙飞船要飞多久?

2品读“移民基地”,补充《生物圈2号》。(播放课件)

第三,再次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1面对生态灾难,作者是怎样呼吁的?(读最后一段)

2面对生态灾难,《时代周刊》是怎样呼吁的?(读最后一段)

3面对生态灾难,我们又该作怎样的呼吁呢?(读最后一段)

第四,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这一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播放满文军的《懂你》)

地球,我亲爱的母亲!

……

你的孩子:×××

 

执教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后,我作了以下反思:

第一,咬文嚼字、浓墨重彩的处理,终于炮制出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来。单就“生态灾难”这一看似貌不惊人的词语,就大有点石成金的味道。“生态灾难”一词,平平淡淡的四个字,却写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全部忧患和震撼。但如果不加品味,其中的信息、形象、情感、意蕴是难以生成的。怎么品?一是调取积累以丰厚信息,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某种生态灾难;二是展开想象以彰显形象,让学生说说随着生态灾难的降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三是拓展背景以激荡感情,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每天发生在地球上的污染数据,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四是奇特联想以强化语感,让学生说说现在读着“生态灾难”四个字,它们仿佛变成了什么。正是字词句篇将语文和人文牢牢地连在了一起。

第二,对地球、对人类的忧患和珍爱之情依然让人荡气回肠。感情依然是那样鲜明、那样执著地成为第二版《只有一个地球》教案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有所不同的是,这一版的感情更深地植根于语文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原野上。学生的感情是在品味和咀嚼文本的重点词句后油然而生的,不表面、不架空、不做作。而教师充满着强烈的抒情色彩的话语风格,也为课堂上诗化情感场的营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架。

第三,相比第一版的《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第二版对第一至八自然段的处理,采用了相对集中、层层深入的板块策略,避免了第一版由于分散感悟、螺旋递进带来的不必要的重复和烦琐。而对课文最后一段的感悟,则采用了一唱三叹、螺旋上升的复沓回环结构,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课堂韵致。

第四,问题呢?我茫然四顾,却只见“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等着瞧吧!

 

三、转——惊风乱飐芙蓉水

转的机缘终于来了!正当我茫然的时候,我偶遇上海师范大学的吴立岗教授。吴教授的“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和感悟积累的关系”的观点,对我很有启发,如“要辩证地理解感悟和质疑的关系”“要在阅读教学中腾出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感悟和质疑的安排,要因文而异、灵活处理”“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思考中,第二版《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的问题就这样被我发现了:悟则有余、疑却不足,正是大问题所在。两个课时,纯而又纯的感悟,看似通达,实则平庸。我猛然想起了清人唐彪的话:“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乃疑之难也。”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质疑,不正是一种“惊风乱飐芙蓉水”的课堂审美意象吗?它们溅起的是一圈圈思考的涟漪,是一层层好奇的波纹,是一朵朵才情的浪花。说来惭愧,我自1998年任教以来,大大小小上过500多节公开课,却从未上过质疑型的语文课。对感悟型的语文课可谓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但也大有“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感喟了。我突然产生了试一试质疑型语文课的冲动。说不上为什么,也许是静极思动、物极必反吧。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教案,就这样被催生了。

 

第一课时: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第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第三,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带给你这种心情的文字。

2组织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抓住下列几点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1)人类活动的范围就很小很小了。

2)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必将越来越少。

3)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第四,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1面对生态灾难,作者是怎样呼吁的?(读最后一段)

2面对生态灾难,《时代周刊》是怎样呼吁的?(读最后一段)

3面对生态灾难,我们又该作怎样的呼吁呢?(读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第一,激发质疑兴趣。

古人说过: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读书,一定要学会主动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但是,也不是随便什么问题都有意义。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提真实的问题;二是要提自己确实难以一下子解决的问题。

第二,引导学生自主质疑。

学生默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限6次提问)估计学生的问题有:

1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2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

3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

4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

5前面说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后面又说这些资源可以长期给人类作贡献。这样不是矛盾了吗?

6到底是怎样的威胁呢?

740万亿千米之外有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呢?

8为什么说建造移民基地是遥远的事情?

9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10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

……

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机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之间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第三,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读书并寻求答案,组织学生汇报,在随机汇报中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以下几点:

1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2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3为什么人们要随意毁坏地球资源?

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感悟上去:

1读第四自然段,想象自己看到的画面。

2补充《地球上的一天》。

第四,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并同时播放班得瑞的《夜曲》。

地球,我亲爱的母亲!

……

你的孩子:×××

 

反复修改后得出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教案。以后我又多次试讲,并有一些细节上的改动。以下是我的反思。

第一,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教案,将当前阅读教学最典型的两种模式即感悟型和质疑型融为一体,这对自己是巨大的超越。从一定意义上说,所有阅读教学模式都可以放在感悟型和质疑型的坐标系中加以考察。感悟型的阅读教学是一种以感性、感受、感情为基本取向的教学,质疑型的阅读教学则是一种以理性、理解、理智为基本取向的教学。这两者在阅读教学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两者是互补的,需要求得平衡。抓住了感悟和质疑这两个维度,我们就可以变换出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阅读教学模式。

第二,过去我之所以不敢上质疑型的课,是因为存有这样几个担心:①学生的质疑是无限的、无底的,课堂却是一个常量,两者的矛盾如何调节?②学生一旦放开来质疑,教师很容易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何保证?③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的质疑教学,很容易导致语文感性和感情的失落,滑向情节分析的泥坑,如何保证语文感性和感情的洋溢呢?④一旦教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课堂教学节奏必将走向松散拖沓,课堂效率怎样提高呢?第三版的教案,我自以为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几大问题,我的应对之策是:①限制学生提问的数量,一堂课由一开始的15个提问调整到后来的6个。②课堂上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告诉他们哪些问题书上并无答案、哪些问题研究意义不大、哪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同时教师要敏于发现学生的质疑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内在的、隐含的联系。③问题的解决不能就事论事,不能满足于答案的呈现。要把问题当作诱饵,引导学生去深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种种形象、感情、意境、气韵,还语言以画面、声音、旋律,赋予语言以呼吸、心跳、体温。④教师要以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智慧,根据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动态生成新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节奏,确保课堂上科学适度的教学效率。

第三,在文和意的转换过程中,需要“象”这一中介。像《只有一个地球》这样的课文,因其以叙述和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其话语风格是准确、凝练、理智、沉静的。学生要解读这样的话语风格,困难很大。理解这样的“文”,难在文的深层意蕴而非表层意思,尽管“意思”和“意蕴”都属于“意”的范畴。我这里谈到的“象”,有形象、表象和想象的多重含义。“文”若不经过“象”的转化,其内含的意蕴是很难为学生所感悟和理解的。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教案,其中有较多的“披文以显象,显象以悟道”的环节,引导学生将语文文字还原、再现、想象成各种情节之象、场面之象、情绪之象、细节之象、环境之象、物体之象……从而去感悟文中的意蕴。然后再走一个来回,由意通过象再回到文义上来,从而使学生更真切、更敏锐、更深刻地把握文义。

这一回,我有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四、合——欸乃一声山水绿

磨了那么多遍的《只有一个地球》教案,是否什么都被磨去了呢?总有一些被沉淀下来了吧?我究竟是凭着什么去磨的呢?磨的背后,潜藏着一种怎样的意识呢?思考中,我想起了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的,我一直在追寻语文教学中“欸乃一声山水绿”的境界。语文、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是我心中永远的山水。

1这是一片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山水

《只有一个地球》本是一篇纯粹的科学小品文,地球本是一个纯粹的星球,尽管它美丽壮观。但是,在我的课上,《只有一个地球》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理性的文本,我力图和学生一起,借着文本的指引和召唤,去触摸作者的那颗滚烫而焦灼的心;地球已经不再是地球,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可爱、可亲、无私、慷慨的母亲。于是,与文本的对话成了与作者的对话、与母亲的对话。于是,我和学生一起惭愧着作者的惭愧、担忧着作者的担忧、愤慨着作者的愤慨、呐喊着作者的呐喊;于是,在学生的眼里,地球是一位穿着白蓝两色的纱裙、身材苗条、步履轻盈的母亲。随着对话的深入,学生能感到,母亲变了,变得面容憔悴,变得愁眉不展,变得伤痕累累。随着沟通的拓展,人们后悔的心情产生了,心痛的感觉找到了,幡然醒悟的滋味尝到了。这不是人性又是什么?

2这是一片洋溢着感性气息的山水

在我的语文课上,没有琐碎的要点分析,没有干瘪的内容概括,没有机械的逻辑演绎。课堂上听到的是洋溢着感性气息的话语:“轻声读书,用心体会,看看哪儿打动了自己,碰响了心底的哪根弦儿。”“大家边听边看,用自己的心去看,要看得真切、看得仔细。”“受伤的母亲,苍老的母亲,青春不再的母亲!此刻,我们重温她昔日的美丽,心情还会像当初那样轻松吗?”“其实,我们什么都不用说了。面对地球母亲哀伤的眼神,我们,作为她的孩子,又该如何应答呢?这是每个地球的孩子都必须直面的问题啊!”我的课上,以形象为径、用感情作舟,在语言和意蕴之间架设起对话的通道。老师的话语激起的是学生无限的想象、无尽的心痛、豁然开朗的顿悟、情思勃发的智慧,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浓浓的感性气息。

3这是一片彰显着个性色彩的山水

都说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在我的课上,这种自由个性的抒写力图让其浓烈起来、真切起来。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要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情要自己在读中感,理要自己在读中悟,法要自己在读中明。作者的语言以及语言要传递的内涵,自会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学生通过读书,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这都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交流。那是学生用心在说,用情在说,用自己对地球母亲全部的爱在说。没有做作,没有矫情,天真烂漫,浑然天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