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新书讯:学习、汲取名师教学智慧的最佳范本——《名师教学艺术与课堂技巧100例》

标签:
大夏书系教育 |
分类: 大夏书目 |
100篇小学数学教学艺术解码文章
教您找准学生学习的关键点
是学习名师、汲取名师教学智慧的最佳范本
大夏书系·教学艺术
名师教学艺术与课堂技巧100例·小学数学卷
978-7-5675-0819-4
定价:35.00元
读者对象:小学数学教师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名师是怎样导入教学的?名师精彩的课堂如何炼成?他们的教学艺术的源头在哪里?翻开这本书你都将得到解答。
书中汇集了全国各地近百名骨干教师对小学数学名师课堂的解码文章100篇,实现了理论指引与案例启发的巧妙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在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真实、有效的学习技能和学习体验。
作者简介
陈荣艺
叶建云
目
开课之韵
1“角度”的导入与思考的“角度”/游利瑛
2将课导向新知支撑点/徐恒祥
3“方法”可以得几分?/游利瑛
4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开始”/陈惠芳
5进退之间运筹帷幄/陈惠芳
6为学生的探究寻找合适的脚手架/郭芳
7引人入胜辉映全堂/王颖影
8唤醒经验解构重组/李培芳
9找准关键词成就高效课/仲崇恒
10从知识的“根部”开始/王宏
教法之精
11直面学生差错/余文琳
12丰富学习内容,渗透整合思想/冯玉新
13“公平性”与“平均数”/游利瑛
14“蜘蛛结网”之妙
15同理心在课堂的运用/蒋秀华
16倾听 接纳 梳理/刘全祥
17适时设问,自然生成/黄丽容
18“道而弗牵”,巧导促学/叶芬波
19常态中的“内力”,平实中的“匠心”/钱里兵
20“疑”之韵/叶建云
21恰当分步有效对比/朱伟森
22“小数不小”/黄冠富
23儿童基点,学科视野/陈惠芳
24教学无痕精彩有痕/陈惠芳
25巧妙点拨相机孕伏/陈惠芳
26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夏永立
27在“柳暗花明”中享受思维的乐趣/方芳
28“五算”融合 追求计算教学新价值/何海明
29体验调用积淀/周莹
30“技术改变课堂”/王宏
31教学“善”道/周丽娇
32由“领导者”转变成“引导者”/朱定元
33基于学生的视角/杨开远
34宽容的力量/钱里兵
35有趣有效有意义/李培芳
36一材多变,一材多用,一材多效/冯玉新
37数学,快乐的意蕴/叶建云
学法之妙
38学习的“名字”/张金川
39有效引领对比感悟/冯玉新
40真理越辩越明/赖梁军
41妙在神会/刘伟男
42“装糊涂”之韵/叶建云
43他有一对隐形的翅膀/张宇
44“别急,再琢磨琢磨”/夏奕周
45文理相融 哲思并进/叶建云
46数“动”的精彩/叶建云
47因为贴近,所以吸引/陈惠芳
48点亮细节提升智慧/陈惠芳
49修筑数学与生活的高速路/夏永立
50教学是“慢”的艺术/冯玉新
51动态生成 别样精彩/杨开远
52向思维更深处“漫溯”/夏永立
53给学生一双隐形的翅膀/周珊珊
54实施“动态想象”,发展“空间观念”/包柳鸣
55变“操作工”为“探究者”/夏永立
56巧妙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良好“生长”/费岭峰
57在“变式材料”的辨析中达成概念理解的精致化/姚江峰
58执著之美/余文琳
59“圆”乃如此/钱里兵
60妙接学生抛来的意外之“球”/夏永立
61让学生资源亮出风采/戴文旭
62什么是正确答案?/蒋秀华
63“我们要合作”/张金川
64听那知识拔节的声音/陈晓玲
65从有“意思”到有意“思”/叶建云
66一把断尺,开启学生新思维/陈雪梅
数学之道
67永不褪色的“题意”/魏荷琴
68“产婆术”的现代演绎/夏永立
69简洁而深刻的数学课堂/王慧先
70美丽的“陷阱”/夏永立
71情境,可以如此美妙/谢勐臻
72寻找生活的理性之光/叶建云
73抓“关系”明“结构”,自主建构 “方程模型”/万里春
74反思,可以这样精彩/叶建云
75“难得糊涂”/王宏
76游戏与数学思考的有机融合/冯玉新
77曲终收拨当心画,余音绕梁久不绝/周齐寿
78以“善变”凸显“不变”/冯玉新
79为学生智慧的生长而教/陈惠芳
80沟通联系促进迁移/冯玉新
81不着痕迹潜移默化/陈惠芳
82运筹帷幄 游刃有余/陈惠芳
83小资源大视界/叶建云
84用“图”思考/张天
85让学习走向“深度理解”/宋刚
86数形完美结合 演绎别样精彩/黄伟红
87以问题激活学生思维/罗佩珍
88给数学课加点“甜味”/王宏
89一以贯之/夏永立
90教学原本就该如此简单/李培芳
91拓展数学课的“广度”/夏永立
92让思维在空间中生长/杨瑛
93构建富有情趣的数学课堂/冯玉新
94“完美数”的完美教学/叶建云
95“为什么23+1=0
96让学生“亲近”数学/桑光伟
97规律之美数学之美/徐斌
98突破思维定势,展现美好景致/陈晓玲
99别停下,再往前走一步/陈晓玲
100让数学文化点亮课堂/陶晓娟
精彩书摘
(开课之韵)
2将课导向新知支撑点
——钱守旺老师导入新课教学艺术赏析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知到内化的过程。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找准学生的认知支撑点,把学生引向对外部提供的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探索中。
导入新课是数学课堂的首要环节。不管是以旧引新导课,还是创设情境导课,其目标是指向教学重点,分化教学难点,凸显教学关键。因此,导入新课要在“导”字上下功夫。现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为例,赏析钱守旺老师是如何导入新课的,以飨读者。
师:这节课,我们要上一节数学课。大家知道,数学课要和数字打交道。在1~9这九个数中,你最喜欢哪两个数?
生:我最喜欢5和6。
生:我最喜欢6和8。
生:2和4。
生:1和9。
生:3和6。
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数字,咱们就从第一个同学最喜欢的5和6开始。(板书:56)如果在5和6中间加上一个除号(板书:÷)就成了一个除法算式。(生齐读算式)不计算,谁能很快说出另外一个除法算式,使这个算式的商和5÷6的商相等。
生:5÷6=10÷12。
师:谁能接着说?(生:20÷24)还能接着说吗?(生:15÷18)按这样说下去,能说多少个?(生:无数个)
师:你们是根据什么,很快就想到这些算式的?
生:先看看被除数,都是5的倍数,而除数都是6的倍数。这是根据“商不变性质”写出来的。
师:谁还记得“商不变性质”或者说“商不变规律”是怎么叙述的呢?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商不变。(师出示“商不变规律”,生齐读)
师:我们就是根据“商不变规律”,很快地找到这些算式的。大家知道,分数和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5÷6的商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56。(板书:56)10÷12的商写成分数的形式——(生:1012)20÷24——(生:2024)15÷18——(生:1518)
师:根据上面这组算式之间的关系,这四个分数之间应该有什么关系?(生:相等关系)
(教师随机在四个分数之间添上等号,变成“56=1012=2024=1518”)
师:这就奇怪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的大小不变。在除法中有商不变规律,看看这组分数,想一想,在分数中会不会也有“不变的规律”呢?如果有的话,这个规律应该怎么说呢?
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得数不变。
师:其他同学看看对不对?(稍做停顿后,师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刚才同学们根据这组分数,猜想到这样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成立不成立呢?
接着,教师列举“12=24”,引导学生采取画线段图、折纸等办法进一步验证,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
“数学教材是遵循知识的新旧交织、螺旋上升的原则而编排的。”新旧知识有着紧密联系,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知识对学生学习新知识起迁移作用,但也干扰或束缚着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教学时,教师应找准新知识的支撑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出发,把学生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探索中。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商不变规律、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演绎得到的。这一导课,钱老师遵循教材的编排体系,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采用迁移类推的办法,唤醒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认识,让学生初步感知“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未知领域,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使学生产生轻松、和谐的情感效益,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这样导学,使新课“不新”,难点“不难”,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了探索事物之间联系的基本方法。
购买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23457515.html#ddcl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