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新书讯:特级教师王晓春从经济等全新视角反思教育的力作——《跳出教育看教育》

标签:
东吴相对论王晓春大夏书系教育反思特级教师 |
分类: 大夏书目 |
由梁冬、吴伯凡的《冬吴相对论》引发的别样思考
特级教师王晓春从经济等全新视角反思教育的力作
一本适合教师、家长和学生阅读的书
大夏书系·教育新思考
跳出教育看教育
978-7-5675-1235-1
定价:35.00元
读者对象:教师、家长、学生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跳出教育看教育》是王晓春老师厚积薄发之作。作者视野开阔,实事求是,勇于持异。书中由财经对话节目《冬吴相对论》引发的118则感想,阐发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视角独特,言必有据,颇有创获。
作者简介
王晓春老师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观念(特别是思维方式)转变、班主任工作、问题学生教育、语文教学、家庭教育等。已出版的专著有:《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今天怎样做教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走进孩子的心灵》《家庭教育难题会诊》《家教参谋》《孩子,我们一路同行》《家长的位置》《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等。
前
教育是最不科学的科学,最不专业的专业,什么人似乎都可以对教育品头论足甚至指手画脚。教育专家是含金量最低的专家,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教育专家,甚至都不需要摇身一变的手续。教育科研方面,也是学术垃圾的“高产田”,而教育学这门课则是大学里最枯燥无味、最被人轻视的课程,如果你以后真的去当老师,就会发现课上学的教育学几乎毫无用处,要想学会当班主任,学会教课,还得另想办法。作为教育者,我说出这些大实话,心情不可能是愉快的、平静的。
我在1999年写过一篇文章《教育学的贫困》。那时候我就说,教育学要“脱贫”,必须“走出教育学,走向人类思想的海洋,走向生活”。确实,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生活太单纯了,工作环境很封闭,每天从家门到校门,接触的又是比自己更幼稚的孩子,多数人看的书也就是教材教参,他们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逼别人学习”,而不是“自己学习”上了。换句话说,我们这些专门致力于学习的人,自己多半恰恰是不爱学习的人,知识结构片面而单薄。我也是教师,自知脑袋里的硬盘没装多少文件,升级换代又不及时,所以我就比较注意读书,尤其是读教育之外的书,而且做一些笔记。但我读教育之外的书,并非打算向其他行业“华丽转身”。比如我爱读哲学书,但并没有做哲学家的宏愿,我正如哲学家陈嘉映先生所说,是“读别人的书,想自己的问题”,而我满脑子都是教育问题。
大约2012年9月底,我偶然在广播中听到了一个对话节目《冬吴相对论》。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8年开播的一档二人财经对话节目(时髦的名称叫“脱口秀”),已经300多期了,至今仍在进行中。两位对话者,一位是梁冬,曾经的凤凰卫视主持人,还有一位是吴伯凡,《21世纪商业评论》的主编。“冬吴”二字显然是指梁冬和吴伯凡,至于“相对论”,大概是“相对而坐,坐而论道”的意思。节目的宣传语是“坐着为您打通经济生活的任督二脉”。(其中“任”字,节目里有时念“rèn”,有时念“rén”,然第二声“rén”是正音)。我马上被这个节目吸引住了。我发现这虽然是一个经济节目,却涉及大量关于社会和文化的新信息。两位主持人见解新颖,妙语如珠。其中吴伯凡先生本是学哲学的,博览群书,旁征博引,思路清晰,鞭辟入里。于是我就经常听这个节目,后来干脆让我儿子从网上下载,用小音响听,后来我又在网上书店买了它的文字版(已出两集),以便听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看文字。大约听到五六十集的时候,我就想,这个节目值得写个听后感,于是就开始动笔,陆续发到k12教育网站和我的博客上。开始我是凭记忆引述主持人的话,接下来谈感想,后来有了书,我就录入,再后来(10月21日),有位好心的网友“Coolcatcafe”老师告诉我,有一个细品国学网站,那里有《冬吴相对论》的全部文字资料。这下我当然就方便了,想要引用,下载就是了,这节约了我很多时间。不知不觉写了118则感想,本来叫“听后感”,后来就是“读后感”了。还是我自己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不按顺序,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话说了就闭嘴。经济我不懂,对于两位主持人谈到的很多内容我都没有评价能力,我的发言只是涉及节目中对教育有启发的很小一部分。
我这个读书笔记的主题是“跳出教育看教育”。诗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这两句诗就是“当局者迷”的苏轼版。所谓高人,智慧的人,其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当局者不迷”。为什么俗人总是当局者迷,他却不迷?因为他能做到“当局而不当局”,也就是说,在完全可能陷进某种情境的时候,他能跳出去。有些人当时是迷惑的,事后却能明白过来,这种人当然也属俗人,但还算明白人,也有的人事后也还是想不明白,这就是糊涂人了。其实佛家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是通过反复训练,让人形成这种跳出自我的思维机制,于是他就“宠辱不惊”了。跳出自我看自我,也就是所谓反思,反观,内观,内省。有没有这种习惯和能力,确实是庸人与智者的分水岭。陆游告诫他的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他的意思是,诗的真正水平取决于诗人的精神境界、格调和学识,这些东西单从诗中是学不来的。同样的道理,要成为一个真正懂教育的教育者,一定要跳出教育。你用教书匠的眼睛看教育,永远也看不懂教育。像《冬吴相对论》这样的节目,因为主持者并非教师,他们就会给我们提供一个“非教育者”的视角和视野,我们就可以借他们的仙气,跳出教育,回看教育。当然,说是“跳出”,其实双脚还要站在自己的岗位上,教育者的基本立场和责任,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我觉得本书不但可供教师参考,也可供家长参考,其中很多内容对如何教育孩子也会有些启发,我甚至觉得书中有不少涉及人生哲理的部分可以推荐给中学以上的学生看,相信这对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会有一定作用。
本书能够完成,首先要感谢梁冬、吴伯凡二位,虽然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有我的读书笔记这么一回事。其次要感谢“Coolcatcafe”老师,还有就是和我讨论这些读后感的网友们。
精彩书摘1
批判“假大空”时要注意什么?
有一期节目里,《冬吴相对论》两位对话者谈到了超越自身环境局限的问题。说有个小和尚问一位高僧,如何摆脱人间的苦难。高僧把一小撮盐放到一碗水里让他喝,问他咸不咸,小和尚说咸;高僧又把同样多的盐放到一盆水里让他尝一口,问他咸不咸,小和尚说有点咸;高僧又把同样多的盐撒到一个湖中,让小和尚尝一尝,小和尚说,一点也不咸了。高僧告诉他,人生就是这样,如果你眼界宽一点,达到更高的境界,就能超脱苦难。主持人说,所有的宗教都有一种功能:使人突破现实的眼界,看得更宽、更远,你只有达到了新的境界,才能更清醒地看眼前的一切。
我想,眼界决定境界,这话是有道理的,不扩大眼界,你就不可能有很高的境界。李娜首唱的《青藏高原》是我最喜爱的歌曲之一,它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辽阔感和超越感,超越空间,也超越时间。记得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竟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据说后来李娜出家修佛去了,我对此一点也不感到意外,我从《青藏高原》一曲的演唱中听出了李娜的佛缘和慧根,虽然我自己并不信佛。
两位对话者还谈到了庄子开篇的《逍遥游》。我们来看一段: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飞起来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这就是一种上升感、超越感,无比的开阔感。《庄子》后来成为道教的《南华经》不是偶然的。然而请注意,这“逍遥游”是典型的“假大空”。“逍遥游”明显是不真实的,荒诞不经,假也假得厉害,大也大得邪乎,空也空得骇人,整个就是一个超级大忽悠。这有什么用处呢?没什么用处,然而很有用处,它能提升你的境界,净化你的心灵。
于是我想到了教育界流行的对于“假大空”的批判。“假大空”当然是应该批判的,不过要当心,别批得过了头。批“假”批过了头,就有可能否定理想,因为理想从眼前看并不是“真”的;批“大”批过了头,会使人们沉溺于眼前琐事,变得很猥琐,一地鸡毛;批“空”批过了头,会使人们完全失去对“形而上”的兴趣,变成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什么事只要不能立刻给我带来眼前的利益,我就不关心。如果你观察一下周围,你就会发现,我这不是杞人之忧。我们的社会风气确实越来越短视、庸俗和猥琐。你看流行歌曲,净是你爱我我爱你那点小破事,茶杯里的风浪,没完没了地嚼了又嚼。所以我说句怪话:没有点假大空是不行的。
精彩书摘2
“能说清楚的成功之道,一定是错的。”
这是《冬吴相对论·巴菲特的启示》里面的一句话,虽然说得有些过,却包含着很深的道理。
巴菲特号称“股神”、“包发达”,是公认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他以前投资从来没有失手过,但是近年来的一些投资却非常失败。怎么回事呢?吴伯凡指出,过去,巴菲特都是在相对混沌的、探索的状态里投资,近几年,却频频总结自己的成功之道,好像觉得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固化的精神财富传给后代一样。他这一“总结”,就把本来混沌的成功之道弄得非常清晰了。然而这么一来就危险了,因为有句话说“能说清楚的成功之道,一定是错的”。“道可道,非常道”,话一说出,往往就错了。为什么?因为当你头脑中没有成形的金科玉律之时,你会保持着一种清醒的状态,你会很留意眼前事情的微小变化,做判断的时候,风险意识比较强。而一旦你总结出了自己的成功之道,就会把视野里不符合你的成功之道的东西自动过滤掉,你的信心就“爆棚”了,你坚信自己的定律,于是你的失败就来了。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这样,他们创业的时候,并没有时间总结自己的成功之道,而到他们感觉自己该总结成功之道的时候,往往就离栽跟头不远了。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神的时候,他就要从神坛上掉下来了。
主持人说得有道理。不过我以为,“能说清楚的成功之道”,也不一定是错的,但是我们可以说,能够说清楚的成功之道是把一件本来模糊的事情刻意说清楚了,因此和真实的情况必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有可能误导他人,或误导自己。“股神”巴菲特有可能就吃了这个亏。
如此说来,成功之道的总结岂不都是多余的甚至害人的?这样想就走向另一个极端了。人们做成一件事,总要总结经验,为的是以后做得更好,即使自己不想总结,别人也会催促,因为经验是宝贵的财富。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你总结经验的时候,你不要把它说得太斩钉截铁,别人也不要对它做机械的理解,否则经验就会害人。不是有“经验主义”的说法吗?
之所以出现这种“经验害人”的情况,有个语言方面的原因。人类的语言本来就有局限性。事实上成功之道有很多地方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种东西一点也不比能说出来的经验次要,有时甚至更重要,但是语言对此无能为力。无论说得多清楚,你也传达不出“不可言传”的东西,甚至可以说,你话说得越清楚,越可能冲淡人们对“不可言传”部分的注意,人们就会以为“你把脑子里的东西一点不漏都说出来了”,其实这是不可能的,这是把自己和别人都骗了。
还有,凡是经验,凡是成功之道,都是从很多实践中概括出来的,用的是归纳逻辑,然而任何归纳都是“不完全归纳”,它不可能涵盖一切可能性,不可能绝对正确。比如你做成功了十件事情。其中,有的事情能成功可能主要是某个原因,另一件事情能做成功可能主要是另一个原因,如此等等。但是当你总结成功之道的时候,你就只能抽取这十件事情中“共同的东西”,而一旦你形成了这种综合的认识,它就会反过来“改造”你的意识,你就会以为这十件事之所以成功,都是因为某一个或几个原因。表面上你是把事情想得更清楚了,其实这个经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丰富多彩的事实。比如,有些班主任总结转化问题学生的经验,常常归结为“爱的教育”,事实上不可能这么简单,否则孩子的父母为什么没把他爱成好孩子?
因此,我就希望那些名师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不要一副“自信心爆棚”的样子,不要一副“推广”、“推销”的架势,说话要尽量实事求是,而且留有余地,做“介绍”之状、“对话”之状,可能比较好。而有关领导切不可用行政手段盲目推广某种成功模式,否则会迅速把这个经验的名声毁坏。作为一线教师,当然有必要倾听人家的成功经验,但是心里要明白,对于人家是成功经验,对我未必是,对于人家今日是成功经验,明日也未必是,一切都需要因时制宜,随机应变。
再有就是教育孩子。孩子取得一定成绩时,家长和老师常常会告诫他们“不要骄傲”,这并没有错,但是很空洞。我主张这时候可以让孩子自己总结成功的经验,然后告诉他们,这些经验是有局限性的。比如重视了,努力了,找到窍门了,有贵人相助了,这些都可能是成功的原因,但它们是综合起作用的,或者还有某些看不见的、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原因在起作用,所以不要以为用同样的方式一定能复制成功。有了这样的认识,成功才不会变成孩子的包袱,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谦虚的人。只是很浮面地理解“莫骄傲”的道德训诫,有可能把孩子教育成外表十分谦恭而骨子里刚愎自用的人。谦虚的问题,不只是德育问题,而且是智育问题,真正明白人类智力的局限性的人,才能有实实在在的谦虚。真正的谦虚是对事实的敬畏。
2012年10月4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5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