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主题班会中学习:《有效主题班会八讲》迟希新著

标签:
德育主题班会诺尔特迟希新孩子杂谈 |
分类: 大夏书目 |
美国教育诗人诺尔特的教育长诗《孩子从生活中学习》,曾影响了很多老师关于教育影响机制的思考。这首长诗也经过不断的完善和修订,成为今天这样一个相对完善的版本。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他们就学会谴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里,他们就学会争斗。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里,他们就学会忧虑。
如果孩子生活在可怜里,他们就学会自怜。
如果孩子生活在嘲笑里,他们就学会畏缩。
如果孩子生活在嫉妒里,他们就学会妒忌。
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辱里,他们就学会内疚。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们就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宽容中,他们就学会忍耐。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们就学会欣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接纳中,他们就学会爱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们就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赏识中,他们就学会立志。
如果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们就学会慷慨。
如果孩子生活在诚实中,他们就学会真诚。
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中,他们就学会正义。
如果孩子生活在亲善与体谅中,他们就学会尊重。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们就学会信赖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们就学会快乐地生活。
这首长诗篇幅很长,但是,我们仔细去读,其话语逻辑极其简单,其实只说了一句话——“如果怎样,就怎样”。从表面看,诺尔特似乎强调了教师提供不同的教育条件,就必然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但其中的隐喻更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与其说是不同的教育条件导致了不同的教育结果,莫如说是不同的教育环境导致了不同的教育结果。这个环境不是我们熟知的显性教育环境,而是对学生的品格和心理成长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隐性教育环境。
我们每一个从事德育工作的人,都应该好好品读这首长诗,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循着诺尔特的教育理念,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对班主任而言,营造这样的隐性教育环境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而主题班会其价值引领的功效具有更特殊的意义。班主任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在主题班会这块教育天地中,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利于他们品格和心理成长的隐性教育环境。
(节选自《有效主题班会八讲:设计理念与实施策略》后记,作者迟希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
有效主题班会八讲:设计理念与实施策略(努力建构问题解决的策略,从理念高度审视班级活动)
迟希新 著
ISBN
定价:28.00元
主题班会不同于常规班会,其主要功能不是班级的常规管理,而是通过班会对学生进行品格和心理教育。但目前,中小学主题班会的设计理念和实施过程都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对主题班会的作用与功能缺乏正确体认,实施过程程式化、表演色彩浓等,本书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设计和实施主题班会做一详尽解读:
•班主任为什么要研究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有怎样的内涵、特征和类型?
•班主任要为主题班会做哪些准备:设计理念,实施方式,素材积淀
•班主任如何设计和实施主题班会:一般过程,基本原则与创新路径
作者介绍
迟希新,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是学校道德教育、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班主任培训。
更多精品教师阅读请访问:http://www.dx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