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饱了就是摄取了足够的营养了吗?大鱼大肉就能够满足我们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吗?营养摄入不足和营养结构失衡两类营养不良现象,给我国带来了双重负担。如何吃出营养、吃出健康,正是现在要解决的问题。
隐性饥饿
在农村和广大西部地区,长期种植结构单一,营养素,特别是微量营养元素摄入不足的情况相当严重。张老师在此介绍了一个我们不常听说的名词——隐性饥饿。隐性饥饿是指:贫困人群购买力低下,长期饮食结构单一,造成维生素和矿物营养素缺乏,使得人口的智力低下、体力发育不全的现象。这原本指的是在贫困地区经常发生的一种现象,但是,调查表明,即使在生活比较富裕的城市,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国的微量营养元素,如铁、锌、维生素A等缺乏现状相当严重。
解决微量营养问题的有效途径
要解决微量营养摄取不足的问题,比较简单的方法是食物强化。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食物,有针对性添加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另外还有通过营养药物的办法,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营养素补充剂。这样做的好处是针对性强、见效快,具有良好的营养改善效果。但是,营养药物不够经济,也不广谱,
无法作为国家改善全国公众营养状况的可行手段。
国际上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寻找新的途径,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发现,生物强化是改善铁、锌、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的最佳手段和途径。
开展生物强化
我国主要农作物微量元素含量不足的现象不容乐观,这是关系到国民素质的严重问题。张老师介绍说,国家在研究生物技术、培育农业新品种上下了很大力气,不仅培育出微量营养素含量远远高于过去的甘薯类型,而且在北方冬麦区广泛种植京东8号、济麦26、中优9507等富含铁、锌的小麦新品种。
张老师最后提醒大家:吃粮不要太精细了,其实过去经常吃的糙米营养价值反而更丰富,因为在糙米没有去掉的壳中蕴含着更丰富的营养元素。
『张春义,1996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获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3年在比利时根特大学植物遗传系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植物生长发育的信号传导研究。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职务:植物生物技术室副主任
研究方向及成果: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种子发育的分子机理和植物代谢调控。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1篇,译著和专著各一部。
主持课题等科研活动:目前承担
国家“973”项目-“农作物特殊营养成分代谢及其调控”和“棉花纤维品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与品质改良”。此外,担任中国生物强化项目办公室秘书,并主持一项课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