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师应成为一名“杂家”

(2009-10-30 10:39:31)
标签:

七彩语文

小学语文

教师素养

全国

南京

观后感

分类: 教有所思

          语文教师应成为一名“杂家”

                 ——观摩“七彩语文杯”首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后感

    10月27日——29日,“七彩语文杯”首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5位优秀青年教师参加了最后的角逐。大赛分为“朗读展示”、“书写比赛”、“知识素养现场答题”、“才艺表演”及“课堂教学展示”五部分,全方位、多角度地对青年教师的综合语文素养进行考核。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观摩活动,参赛教师们扎实的业务能力、全面的艺术才能让我大开眼界,叹为观止。无论是教学基本功,还是知识素养,抑或对阅读教学的理解与把握,所有的这些都引发了我对语文教学的深层思考,让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时代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语文教师,应当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杂家”。

一、朗读、写字、简笔画,一样都不能少

     大赛主办单位介绍,此次大赛是针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强调的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培养而推出的一个重要举措。如今,课堂教学的评价正在朝多元化、多维度发展,它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通道,同时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是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形成人文意识、科学素养的地方,逐渐成为人格越发完善、能力不断强化、精神世界越发丰富的人。而要达成这样的课堂教学境界,势必要求教师从教科书教参书的“奴役”下走出来,苦练教学基本功,努力转变成为能力、素养更高更综合化发展的智慧型教师。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考虑,教师素养才日渐成为教师职业发展新的关键词。   

     何谓“教学基本功”?《现代汉语词典》对“基本功”这样定义:“从事某种工作所必需掌握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譬如,“望、闻、问、切”是中医的基本功, “说、学、逗、唱” 是相声演员的基本功。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外在表现一般为能说一口准确、流利的普通话,能写一手规范漂亮的粉笔字、钢笔字和毛笔字,通常简称为“三字一话”。当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三字一话”的内涵也在逐渐发展。

    本次大赛将朗读展示作为独立的素养进行考核,充分说明了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对教师常规基本功的重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中说:“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建议教师“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该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教师能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在课堂上进行声情并茂地课文朗读,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对文字的热爱,对阅读的兴趣。

二、曲艺、舞蹈、声器乐,才艺多多益善

     特级教师贾志敏曾这样说过: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即:“半个编辑”、“半个作家”、“半个演员”、“半个书法家”、“半个演说家”、“半个剧作家”、“半个播音员”、“半个幽默大师”……如果我们真能如此的话,那么应该是个教育专家了。

    教师除了修炼必备的课内基本功外,还应注重自己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苏霍姆林斯说:“教师那艺术感染力极强的教学曲,旋律不绝于耳,学生会从中得到美的学习。”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也都有自己某方面的艺术专长,或能歌,或善舞,或精通某一器乐,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地在学生面前“露一手”,甚至“露几手”,一定会赢得学生对你的崇拜,从而获得对美的熏陶和对学习的兴趣。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初登三尺讲台的时候,调皮的学生就经常捉弄他,于老师没有予以正面的制止,而是借助自己的艺术魅力让学生不断对自己产生崇拜,没有崇拜就没有教育。一次,于老师在执教《梅兰芳学艺》,当谈到国粹京剧时,他表现出了自己深厚的京剧修养,还在课堂上一展歌喉,学生和听课老师无不为之倾倒。有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不会羡慕而模仿呢?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已经成为了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教师要充分发掘自己的个性资源,你歌唱得好,课前一次即兴的演唱,学生将为之沸腾,课堂氛围也会变得“小手如林”;你精通器乐,可以学于老师在课堂上拉上两段;如果绘画你也有所涉猎,在品读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时,学生对其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一定感受良深,并且还会受到艺术的熏陶。孙双金也说过:“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在课堂上才有灵气。”总之,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艺术修养,你的才艺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崇拜的砝码也就越有分量。

三、阅读、思考,勤动笔,蕴育“源头活水”

   “问水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个源源不断的“水源”,要蕴育这样的“源头活水”,离不开读书、思考与写作。

     2008年度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的陈琴说:“时常想,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开始就树立一个具体的目标: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句,语文的教与学不是更简单吗?假如所背诵的十来万字、所阅读的几百万字都是‘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卡尔维诺)经典作品,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还会差吗!”学生的学习是如此,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不亦如此吗?

    本次素养大赛汇集了来自各省和直辖市推荐的教学精英,翻开这些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史,无外乎两个词:读书、写作。参赛选手陈智文老师来自福建,从小酷爱读书、写作,年仅28岁就在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随笔、散文百余篇,出版教学专著《语文其实很简单》、《经典阅读快乐写作》等;参赛选手刘芳老师以阅读为船,思考为桨,醉心徜徉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中,连续六次在市级以上评优课中荣获一等奖;来自重庆的参赛选手刘燕被称为“怪才”,她是从一名体育专业教师改行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广博群书,凭借着惊人的读书劲头,在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在当地颇负盛名……可以说,正是孜孜以求的阅读和笔耕不辍的写作,促进了这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语文教学时一座莽莽的高山,是一片无边的海洋,无论是教育学生还是发展自身,语文教师都要在一生中要树立这样一个信念,那就是读书,读书,终身读书。“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只有大量地阅读才能解决源头活水的问题,才能弥补自己的种种愚笨与不足,才能成就自己广博的知识和才能!

 

后记: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一位参赛选手在上课前收到了当地教研员发来的这样一条短信,我觉得很实在,与大家一起分享!

              和谐的师生定位——不抢也不让;

              恰当的目标定位——不难也不易;

              适量的教学内容——不多也不少;

              合理的时间分配——不松也不紧;

              流畅的节奏安排——不快也不慢。

              生活化的语文离学生的心才会近;

              语文味的课堂让观摩的人才愿品。

              过重奖次,会离真正的荣誉越来越遥远;

              淡泊名利,会让收获的滋味越来越醇厚。

              常态的追求可以造就三十分的精彩;

              三十分的课堂也应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本次比赛中课堂教学展示的时间为30分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