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薛法根作文教学杂谈 |
分类: 教有所思 |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个被称为“心与心的交流过程”的作文,却不是十分讨人喜欢。教师怕教,常常在指导时感到无计可施;学生怕写,一听到要写作文就头疼,甚至有人还到了谈“文”色变的地步。如何引领师生走出作文教学的阴影,让教师乐教,学生爱写,让占据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重显魅力,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问题。
翻看国内的一些特级教师的成长史,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贾志敏,还是于永正,也不论是孙双金,还是管建刚,他们的成长都建立在对作文教学的潜心研究之上,如果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的“拦路虎”,那他们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后都获得了成功。其中,薛法根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
1990年,薛老师所在的盛泽实验小学举办了江浙沪两省一市教育整体改革研讨会。学校推荐他承担了其中一堂作文课——景物描写:织女塑像。当时,他踌躇满志,精心设计教案,反复试上推敲,自以为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谁料想,在课堂上,平时伶牙俐齿的学生却呆若木鸡,把他晾在了讲台上。他就象个拙劣的导演,自说自演。课上砸了!面对这堂糟透了的公开课,他难过得无地自容,真想一走了之。在讨论会上,老校长严肃地对他说:“记住:你是在什么课上跌倒的,你就必须在什么课上站起来!”犹如当头棒喝,一心期望领导同情的他幡然醒悟:路还是要自己走!当时,作文教学还是一个不敢轻易尝试的“禁区”。特级教师也极少上作文公开课,都认为作文课无法了解学生、无法把握课堂,心中没有底。老校长聘请了华东师范大学杜殿坤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为学校的教育科研顾问,并为他牵线搭桥,使他成为 “编外研究生”。在专家们的指点下,他确定了“素描作文教学”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迈开了教育科研的第一步。从此,他努力学习“素描作文教学理论”,认真琢磨“素描作文教学的代言人”——贾志敏老师的每一堂录象课,从中提炼出作文教学的技巧和要领。他还在自己的班级里模仿贾老师的课,一节一节地上,细心体会每一个教学细节的精妙之处,揣摩贾老师点拨、评价、激励的语言艺术。他常这样说,“我的作文教学功底就是在这一堂堂模仿课中练就的。”
薛老师用浅显生动的话语,谈了自己对于作文教学的一些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点:
“写什么”永远比“怎么写”更重要,即内容比方法更重要。他指出:“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怎么写,就是指导学写什么。”教师与其在“怎么写”上下工夫,不如致力于“写什么”。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发现“精彩”,给他们具体的写作素材;或者精心设计作文题目,通过题目“引爆”生活积累。我们时常会忽视学生的生活积累,其实他们最缺少的是唤醒这些记忆的渠道和方法。
二、“我爱写”、“我要写”比“我能写”、“我会写”更重要
“我爱写”、“我要写”比“我能写”、“我会写”更重要,即“动力”比“能力”更重要。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从内心地愿意写,乐于写,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指导课时,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要少提写作要求,烦琐的要求只会搅和学生的写作动力,而“没有写作的动力,就没有写作的能力”。薛老师笑谈:“作文课不要太像‘作文课’。”
三、写一类通一类,比多写更重要
普遍的作文教学观认为,多读多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唯一出路。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各种书籍浩如烟海,无法一一领略。作文题目也是汗牛充栋,怎么能够写得完?在大力倡导有效教学的今天,盲目地读书与练习显然已不可取。在习作训练中,将作文适当分类,写一类通一类,比埋头苦读、反复练习要实在得多。同时,对学生的习作要求也不宜过高,一次习作如果能达到一个目标那就很不错了。
四、及时点评比精批细改更重要
作为语文教师,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作文指导让人煞费苦心,作文批改更是劳心劳力的苦差。每次批阅学生作文,按每篇文章六分钟计算,一节课只能批改六至七本,一个班级的作文全部批完可能要耗费教师两个星期的时间。待两周后进行作文评讲,还常常出现“吃力不讨好”的情况。从写作到评点周期过长,违反了儿童的“游戏心理”,学生就自然表现出“冷漠”来。“及时点评,最好是当堂点评,这样的评价方式会让你的作文教学事半功倍。”薛老师如是说道,“至于批阅,则可以相对马虎一些,不必太拘泥于措词造句的规范与准确。”
五、好的作文习惯比作文能力更重要
生活中,一些学生之所以害怕作文或者写不出好作文,往往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比如今天训练的《其实,我不想……》的作文习惯是静心定时作文,要求学生在二十分钟内快速完成。我们常会有“不到最后一秒钟,事情总做不完”的经历,限时作文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自然地产生一种爆发力。不要怀疑学生的能力,新教育实验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无限相信孩子的潜能”,因此建议习作尽量当堂完成。
六、“运用”比“练习”、“作业”更重要
一般来说,学生习作的读者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老师。长期的习作训练,心灵交流,在很多人看来或许都知识一些作业而已。完成作业的心理,当然是干枯无味的。如果能多在课上朗读学生的作文,哪怕只是一个段落,或者一句话,也是最好的鞭策。对于一些比较优秀的习作,可以帮助修改,去参加评比或投稿,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高涨,写作水平就自然上去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