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尚文《三晋大戏考》前言

标签:
剧目戏文戏曲剧种山西 |
分类: 戏曲艺术 |
https://mmbiz.qlogo.cn/mmbiz/eBMYLZr4umTsFf466Me9M2Y849P2zzRtkCdibfHAziamIgb0O9AdZKDf4nsS2g3plQ7bCYwqLAc1MmFZLrhV36RQ/0?wx_fmt=jpeg
践中,创造了四千余个上演剧目,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剧目。它不仅是研究山西地方戏曲的宝贵资料,更是后人创作、改编和整理加工的基本素材。有些优秀传统剧目精品,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像 《 杀狗》、 《 芦花》、《教子》这些戏,究竟有多少演员演了多少代,演了多少场,看了多少人,感化了多少人,恐怕谁也讲不清楚,这就是戏曲艺术的魅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政府对戏曲艺术十分重视。广大戏曲工作者在 “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对传统剧目进行了挖掘、整理或改编,使许多旧戏别开生面;同时,创作演出了大批现代戏和编古代戏,大大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饱受 “ 文革”禁锢的山西戏曲,奋翅高翔,成就喜人。 山西省文化厅及时提出了对戏曲艺术 “ 综合治理”的口号,积极鼓励艺术创作,组织举办各类戏曲汇演、调演活动,加强戏曲理论研究,狠抓戏曲人才培养,出人出戏,更使山西戏曲繁荣昌盛,万紫千红。
君、马武、刘秀及三国风云人物的舞台形象,常使人们津津乐道。两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故事戏,多取材于《 隋唐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及 《 西游记》、 《 绿牡丹》、 《飞龙传》与元、明戏文。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薛平贵与王宝钏、薛仁贵与柳英环、樊梨花与薛丁山,及瓦岗英雄、西游人物等等,都为观众所熟识。宋代故事戏多取材于《杨家将》 ( 包括《 南唐演义》、 《 五虎平西》 )、 《 包公案》 ( 包括 《 七侠五义》 )、 《水浒传》、 《 说岳全传》及 “ 三言二拍”和元、明戏文。这些小说、野史中的人物,粉墨登台,栩栩如生,成为三晋戏曲舞台人物的骨干。不少抗敌英雄的事迹,经过戏曲渲染,深入人心。反映元、明故事的戏曲剧目,多取材于《明英烈》等评书、鼓词,及 《 施公案》、 “ 三言二拍”与元、明戏文。这批戏偏重于表现悲欢离合及爱情故事。窦娥、含嫣、徐达、王春娥、胡凤莲、苏三、崔秀英、许继祖、曹玉莲及施公等人物形象,多现形于舞台。《红楼梦》故事戏在山西传统剧目中流行极少,因为这里的剧种
风格不大适宜表现这类缠绵题材。
一、本书所述戏文,选自山西各类地方戏曲剧本、剧团的演出本和相关
音像资料。为便于对比和学习、研究,在有关选段之后,附录了一些古老旧词或优秀新作,以供参考。书内最后的 “ 附录”部分,附有 《建国以来山西主要剧本选集要目汇编》和 《本书有关编剧者及其剧目索引》,以备查阅。
二、本书所选戏文,在选择时偏重于剧目及剧词的文化品位或时代特
性、史料性及演出流传价值。在对剧目论述中,生详熟略,对失传或濒临失传的有挖掘改造价值的剧目,论述较详,并予以提示;对人们熟知的戏,仅述其概。
三、本书对以往有关著作中介绍有误之处,予以更正;对错讹之处,做了必要的校勘和适当修饰。
四、本书在编排上,第一部分是汇集戏曲唱段的古今戏文选讲。先是古老剧种(古代戏曲),之后是本地剧种和山西外来的兄弟剧种。 在每个剧种中,均以现代戏,新编古代戏(含新编古代故事戏、新编历史剧和对传统剧目在主题与选材上有全面革新的剧目),整理、改编(含移植)剧目及传统剧目为序。在每个剧种的剧目小类中,一般以生、旦、净、丑为序,依次编排。一些在山西流行的优美歌剧戏词,也补编于此。在以唱段为主的这一部分中,唱词一律用宋体字,念白用楷体字,以作区别,不再另作标示。对部分已在广大观众中流传的唱词,作了简要的板式标示。第二部分是晋戏念白选萃。这一部分以展示山西的整理、改编剧目与传统剧目的念白为主,以生、旦、净、丑行当为序编排。念白一律用宋体字,唱词则用楷体字,以示区分。
五、本书所选山西籍元曲家的作品片断,均以《元曲选》、《 元曲选外编》为底本。
六、本书所用戏曲人物插图,大多选自清代平阳木版画和山西民间剪纸作品。本书疏误之处,尚盼戏友斧正。
赵尚文 · 1999 年 · 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