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尚文《三晋大戏考》前言

(2015-06-02 23:13:58)
标签:

剧目

戏文

戏曲

剧种

山西

分类: 戏曲艺术

赵尚文《三晋大戏考》前言
赵尚文《三晋大戏考》前言

赵尚文《三晋大戏考》前言

赵尚文《三晋大戏考》前言赵尚文《三晋大戏考》前言




https://mmbiz.qlogo.cn/mmbiz/eBMYLZr4umTsFf466Me9M2Y849P2zzRtkCdibfHAziamIgb0O9AdZKDf4nsS2g3plQ7bCYwqLAc1MmFZLrhV36RQ/0?wx_fmt=jpeg

 

                《三晋大戏考》前言

    山西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早在金、元时期,平阳(今临汾、运城地区)一带的戏曲活动就已非常活跃,在著名的元曲六大家的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与乔吉中,关、郑、白、乔四位都是山西人,他们的戏曲作品流芳后世,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占据重要位置。由明代至清代,随着元曲(北杂剧)的衰落和昆山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声腔剧种在山西的流播,促进了晋、秦、豫毗邻的黄河金三角地区新生的梆子腔大戏的生发和繁荣。“ 山乡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优美动听的梆子戏给这片黄土地上的人民带来欢乐,更使这方热土充盈着生机。

   山西四大梆子剧种和数十种地方小戏的戏曲艺人们,在漫长的演出实

践中,创造了四千余个上演剧目,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剧目。它不仅是研究山西地方戏曲的宝贵资料,更是后人创作、改编和整理加工的基本素材。有些优秀传统剧目精品,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像 《 杀狗》、 《 芦花》、《教子》这些戏,究竟有多少演员演了多少代,演了多少场,看了多少人,感化了多少人,恐怕谁也讲不清楚,这就是戏曲艺术的魅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政府对戏曲艺术十分重视。广大戏曲工作者在 “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对传统剧目进行了挖掘、整理或改编,使许多旧戏别开生面;同时,创作演出了大批现代戏和编古代戏,大大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饱受 “ 文革”禁锢的山西戏曲,奋翅高翔,成就喜人。 山西省文化厅及时提出了对戏曲艺术 “ 综合治理”的口号,积极鼓励艺术创作,组织举办各类戏曲汇演、调演活动,加强戏曲理论研究,狠抓戏曲人才培养,出人出戏,更使山西戏曲繁荣昌盛,万紫千红。

     《三晋大戏考》这部荟萃讲解三晋古今戏文的专著,就是旨在宣传山西古今剧目成果,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 50 年来山西戏曲创作和整理改编的辉煌业绩。戏曲剧目,浩如烟海。在传统剧目中,反映同一内容的剧目,不仅不同剧种有不同的剧本,就是在同一剧种中不同流派的演唱者,也有根据自己的表演风格逐渐形成的专用 “ 准词”,各富特色,各有千秋。对同一内容剧本的改编,由于作者审美取舍不同,同一出戏常常有各式各样的改本。剧无定稿,一本多稿,常演常改,司空见惯。戏曲剧目的百花齐放,促进了戏曲舞台的推陈出新,剧作者们的辛勤劳动,功不可没。但由于 “ 版本”繁杂,搬演不易,不少剧目流传日久,竟使作者佚名。《三晋大戏考》就是通过汇集无名氏传统剧目的优美片断和各个时期剧作者们的华彩篇章,使读者浏览三晋戏曲剧目宝库的硕果,记剧作者之辛劳结晶,启后继者之入门之道,为弘扬民族文化、繁荣戏曲艺术,做出一点应尽的奉献。

      通览三晋古今剧目,有表现英勇抗敌的(如杨家将故事戏);有表现舍己救人的 ( 如 《 赵氏孤儿》 );有表现秉公执法的 ( 如 《 港口驿》 );有表现坚贞不屈的 (如《 窦娥冤》 );有表现奋力抗争的 ( 如 《 打渔杀家》 );有表现见义勇为的 ( 如 《四进士》)……此外,还有优美的神话故事戏 ( 如 《 宝莲灯》 ),和许许多多反映民间生活,特别是像 《 卖元宵》、《卖高底》之类的反映三晋城乡贸易活动的小戏。 在描述古代故事的剧目中,殷、周故事戏多取材于 《 封神演义》、 《 东周列国志》及 “ 三言二拍”和元、明戏文。晋文公、齐桓公、赵盾、秋胡、伍员、孙膑、无盐、苏秦、张仪等,都在三晋舞台屡有展现。秦、汉及三国故事戏多取材于《 西汉演义》、 《 东汉演义》和 《 三国演义》等。 张良、韩信、昭

君、马武、刘秀及三国风云人物的舞台形象,常使人们津津乐道。两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故事戏,多取材于《 隋唐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及 《 西游记》、 《 绿牡丹》、 《飞龙传》与元、明戏文。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薛平贵与王宝钏、薛仁贵与柳英环、樊梨花与薛丁山,及瓦岗英雄、西游人物等等,都为观众所熟识。宋代故事戏多取材于《杨家将》 ( 包括《 南唐演义》、 《 五虎平西》 )、 《 包公案》 ( 包括 《 七侠五义》 )、 《水浒传》、 《 说岳全传》及 “ 三言二拍”和元、明戏文。这些小说、野史中的人物,粉墨登台,栩栩如生,成为三晋戏曲舞台人物的骨干。不少抗敌英雄的事迹,经过戏曲渲染,深入人心。反映元、明故事的戏曲剧目,多取材于《明英烈》等评书、鼓词,及 《 施公案》、 “ 三言二拍”与元、明戏文。这批戏偏重于表现悲欢离合及爱情故事。窦娥、含嫣、徐达、王春娥、胡凤莲、苏三、崔秀英、许继祖、曹玉莲及施公等人物形象,多现形于舞台。《红楼梦》故事戏在山西传统剧目中流行极少,因为这里的剧种

风格不大适宜表现这类缠绵题材。

    戏曲文学虽属俗文学范畴,但它确是向广大民众传播通俗文史知识和道德文明的重要载体。优美的戏文,或清丽畅美,或诙谐纯朴,传唱不息。其丰富的内容,一言以蔽之,颂扬 “ 真、善、美”,鞭笞 “ 假、恶、丑”,都当启迪人民之良知,儆戒奸邪之佞心。最近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发了一则宣传戏曲艺术的公益广告,广告词就是 “ 珍惜传统,弘扬国粹”,我编撰此书的目的,亦在于此。

      我所以汇辑山西戏文片断,并非偶然。早年我在乡间读高小时,曾得到一本残缺的 “ 皮黄”小戏考,是三十年代的唱片公司编印的。书中的《太真外传》、 《 辕门射戟》等戏文,尽管读不太懂,但却吸引了我。 进县城上中学后,在图书馆阅读了大批京剧剧本及 “ 戏考”之类的书籍,对古典戏文喜爱日增。于是,到太原上了大学之后,干脆放弃了音乐系的学业,投师于博识多才的维族学者洛林先生,改读戏剧文学。毕业之后,在原山西省文化局戏剧工作研究室正式搞起了剧目工作。由于工作关系,自 1963 年以来全省的重大戏剧汇演活动,我大都有幸参与。先是写简报、编会刊,直到当评委或承担部分组织领导和管理工作。参加的汇演多,看的戏多,收集的资料多,收藏的剧本多,便逐渐有了较多的知识积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在从事文化艺术科研教育工作的十几年间,除组织并参与教学剧目汇演、文艺志书编纂外,还热衷于举办各门行当的戏曲剧目和师资培训活动,曾组织挖掘加工、演出录存了《草坡》、 《 丑配》、 《 扫秦》、 《 吃盒子》、 《 阴阳河》等剧目,并对一批剧目进行了整理与校勘,编出了 《丑角剧目资料汇编》和《山西戏曲剧目汇编》眉户卷等。通过几十年的工作实践,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戏曲剧目工作的认识。我记得有一次范若愚同志来山西时,带来一些晋剧、蒲剧的录音磁带,委托有关领导找人把戏词整理出来,这件事落在我身上后,我对着录音机边听边记,很快完成了任务。在聆听优美唱段之中,也着实领略了戏文的精妙。当时,《 新编大戏考》、 《 越剧小戏考》 之类的书籍已经相继出版,于是我便萌生了编写《三晋大戏考》的念头,苦于政务繁杂,无暇顾及,只能深埋心底,长期酝酿,点点滴滴,日积月累。艺林求索勤为径,戏海钩沉苦作舟。在王易风老先生的支持下,我终于抽出了一定时间,着手奋笔编撰。我每编完一部分,年逾八旬的王易风先生都予以精心审校。寒来暑往,历时三秋。 今天,这本书终于编完了。现就编写问题,说明如下:

一、本书所述戏文,选自山西各类地方戏曲剧本、剧团的演出本和相关

音像资料。为便于对比和学习、研究,在有关选段之后,附录了一些古老旧词或优秀新作,以供参考。书内最后的 “ 附录”部分,附有 《建国以来山西主要剧本选集要目汇编》和 《本书有关编剧者及其剧目索引》,以备查阅。

二、本书所选戏文,在选择时偏重于剧目及剧词的文化品位或时代特

性、史料性及演出流传价值。在对剧目论述中,生详熟略,对失传或濒临失传的有挖掘改造价值的剧目,论述较详,并予以提示;对人们熟知的戏,仅述其概。

三、本书对以往有关著作中介绍有误之处,予以更正;对错讹之处,做了必要的校勘和适当修饰。

四、本书在编排上,第一部分是汇集戏曲唱段的古今戏文选讲。先是古老剧种(古代戏曲),之后是本地剧种和山西外来的兄弟剧种。 在每个剧种中,均以现代戏,新编古代戏(含新编古代故事戏、新编历史剧和对传统剧目在主题与选材上有全面革新的剧目),整理、改编(含移植)剧目及传统剧目为序。在每个剧种的剧目小类中,一般以生、旦、净、丑为序,依次编排。一些在山西流行的优美歌剧戏词,也补编于此。在以唱段为主的这一部分中,唱词一律用宋体字,念白用楷体字,以作区别,不再另作标示。对部分已在广大观众中流传的唱词,作了简要的板式标示。第二部分是晋戏念白选萃。这一部分以展示山西的整理、改编剧目与传统剧目的念白为主,以生、旦、净、丑行当为序编排。念白一律用宋体字,唱词则用楷体字,以示区分。

五、本书所选山西籍元曲家的作品片断,均以《元曲选》、《 元曲选外编》为底本。

六、本书所用戏曲人物插图,大多选自清代平阳木版画和山西民间剪纸作品。本书疏误之处,尚盼戏友斧正。

赵尚文 · 1999 年 · 阳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