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晋剧天书工尺谱

(2013-07-20 18:34:17)
标签:

文化

中路梆子

工尺谱

分类: 戏曲艺术


晋剧天书工尺谱

晋剧天书工尺谱

晋剧天书工尺谱
晋剧天书工尺谱

晋剧天书工尺谱



   随着时代进步,工尺谱已没有多少人懂了,就是现在专业研究的人也这知之甚少。现在音乐记谱更加准确,但是却不如古代工尺谱上音乐的内涵。说到中国古曲的韵味,虽然弦律是一样的,节拍也相同,但是个人心境不同,演奏的音色不尽然相同。因为是戏曲是这样的,最近一位琴友谈起,他们弹古琴也是一样道理,有的人弹出了音色恬静幽雅,有的人则涩谈不足。这就是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的解释不清的地方。中国音乐是在于意境,在同一规格下演奏出不一样的风格,就造就中国音乐以人为本,发挥自身特点。比如戏曲的曲牌体不说,就从板腔体来说,这就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在规定框架内自由发挥的意境。这些高低快慢,全掌握在人的手里,而且配合要默契。晋剧分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等基本板式。
   作为地方民间音乐,都有自已的工尺谱,中路梆子也不例外,这些工尺谱是从众多民间艺人汇集而成,经过前辈几代人的积累,才把这些收集成册。而清末就有人把这些整理出来,花费不少心血,视为珍宝。近代晋剧音乐集,全是从工尺谱上翻下来的,因个人记谱方式不一样,记下一音符也不定是相同。据传说中路梆子前辈狗蛮师傅统一了鼓板底号,整理了演奏规范。祁县中路梆子研究社整理了《中路梆子音乐集》,太原县聚文会马仲秋呕心沥血整理的《中路梆子工尺谱》,后流转到济生馆刘成铭手中,不知所踪。以前偶也有人手抄不少,存世不多。到了上世纪常苏民先生出的山西梆子音乐,是最早把工尺翻成简谱的资料,后代以此为例,郭少先整理的《晋剧音乐》从一九五五出来版以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发行了五版,最初的大32开,近七百多页,后附《断桥》,五七年、五九年又有以《打金枝》为例,文革结束后张沛进行了重新整理。到近几年这本书在旧书摊从二百到五百元不等,供不应求。上世纪六十年代太谷剧团岳存江、陈建明遍访晋剧文武场前辈,整理了近七百个晋剧曲牌,成为晋剧不可多得的资料。晋剧鼓师贾炳正在润生师傅指导下整理出了《晋剧打击乐》,退休以后整理成《晋剧传统锣鼓通谱》,成为晋剧演奏的经典之作。山西戏曲学校高级讲师根据讲课教材整理的《胡胡演奏法》成了每个拉胡胡必读的教材,在网上也卖到二三百元,一书难求。后来出版的《晋剧音乐概论》也已脱销。
  上世纪中期晋剧前辈宋效煜在刘成铭的传承下,编了一套《晋剧音乐唱腔》,因为文革期门停手,交到省戏校,到八十年代,经过在李守祯、孔庆华、燕存理、林惠民、韩子谦、高瑞霖、陈晋元、刘柱、杜步信的帮助下油印这套书。同一时期程汝春也从《山西梆子音乐》里面和其他地方整理出一套《晋剧唱腔汇集》,又叫了两个人联合抄印,后来由他女儿刻印成书。这两套油印本当年不到七元人民币,现在都在二三百元。省戏校宋仲春整理出教材《晋剧打击乐》,因为资金问题,在戏校和李润宽老师帮助下得心出版,近期也将脱销。宋仲春老师还有套教学光盘,分为上下,和书一样,他的下册书关于唱腔没有出版,家中还有遗稿。光盘下因为和摄制方没有达成协议,不能出版。
  近期有人在小店等地发现不同版本的工尺谱,但能识者忆不多了。这些东西虽然不适用,难道真要成为天书吗?
  不知道有人肯传承这种记谱方法不能,不用记谱,最起码能翻译前辈的文化精髓,有人研究甲骨文、金石,但不知这种记谱方式能不能系统的保留下来。现在还有不少民间人士会念这工尺谱,能不能用影像讲解的方法来保存下来了,有没有人支持这些事情? 
晋剧天书工尺谱

 工尺谱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中国古代跟近代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
 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同音名高八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写作上或仩。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则可将谱字的末笔向下撇,如凡、工等。若高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挑或加偏旁彳,如上。若低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撇,
 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散板就是自由节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一般是1/4的节奏,有实板与腰板两种形式:实板是指与乐音同时打下的板,腰板则是在乐音发出前或后打下的板;一板一眼就是一个板与一个眼合成2/4的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一个板和三个眼合成的4/4节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当于4/2节拍。



晋剧天书工尺谱

晋剧天书工尺谱

晋剧天书工尺谱

晋剧天书工尺谱

晋剧天书工尺谱

晋剧天书工尺谱

晋剧天书工尺谱

晋剧天书工尺谱

晋剧天书工尺谱

晋剧天书工尺谱

晋剧天书工尺谱

文场二人,分别操呼胡(兼唢呐、笛子),二股弦(兼笛子);武场三人,分别操鼓板、马锣(兼梆子)、铙钹,其余乐器由演员兼司。建国后,乐队人员及乐器都有所增加,是文场在原先四大件乐器的基础上,加入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单簧管、双簧管、长笛、小号、圆号、长号等,人数在二十人左右。乐队的座位,在庙台演出阶段,多在表演区周围进行伴奏;清末民初之时,文场坐上场门侧,武场坐下场门侧;建国后戏曲进入剧场演出,文武场有时候坐在舞台同侧,有时侯在乐池伴奏。

晋剧音乐所用乐器有呼胡、二股弦、小三弦、四股弦、唢呐、笛子、梆子、鼓子、手板、大堂鼓、小战鼓、马锣、铙钹、小锣、铰子、沟娃子、碰盅等,下面作一一介绍。

呼胡,属于拉弦乐器。晋剧中用中音呼胡,以前外弦用丝质老弦,里弦用牛筋弦,现在采用钢丝弦,定弦为“低音6—3”或“低音5—2”,操琴者左手按弦,四指戴指帽,指帽为不锈钢或生白铁皮制作,外层套皮革,音域为十度,音色清脆响亮,适于演奏主旋律,多为随唱腔旋律演奏。二股弦,在晋剧中给呼胡加花助奏的辅助乐器,定弦为“低音6—3”或“低音5—2”,外弦用花儿弦(用白、黄两种皮革拧合而成),里弦用牛筋弦,现在多用钢丝弦,演奏时,左手的食、中、无名指都戴金属指帽(指帽外不覆皮革),不倒把,音色尖细,多有滑奏,艺人们俗称“抹擦”。小三弦,一般长九十厘米左右,面板上以琴码架住三根弦,定弦为“1—5—高音1”、“低音5—低音6—3”、“低音5—1—3”,演奏时左手指尖按弦,右手食指戴用狗、牛等腿骨做成的圆筒型拨子,音色清脆。四股弦,晋剧弹拨乐器,为八角形制,定弦为“2—5”,每两根弦为同度音,演奏时,左手的食、中、无名指都戴金属指帽,右手持骨质平板刀型拨子“扫弦”,演奏讲究“扫”、“拨”、“滚”、“弹”,音色明快,音质铿锵有力。唢呐,分大唢呐与小唢呐两种,为晋剧吹管乐器。大唢呐为三号唢呐,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唢呐筒音作“低音5”,吹奏多数曲牌,少数唢呐曲牌为了与弦乐相配,以筒音“1”为主音吹奏,四十年代后只有筒音“1”这一种吹奏方法了。另外,大唢呐还可以模拟鸡鸣、马嘶等效果,音域达到十七度。小唢呐为五号唢呐,用于吹奏昆曲。笛子,俗称“梅”,为晋剧吹管乐器,竹制,杆身外缠丝弦,音色柔美。梆子,俗称“木头”,用紫檀木、红木、梨木、枣木制作,由两根长短不等的木棒组成,长的扁圆形,长约二十厘米;短的圆形,约十八厘米,稍细,演奏时左手拿扁圆形木头,右手竖拿圆形木头按板敲击,无固定音高,有轻打、重打、花打等技巧,通常打到板(强拍)上,击出音色高亢、坚实。鼓子,晋剧中的指挥乐器,因为和手板结合使用,由一个人操作,因而称“鼓板”,司鼓用双鼓楗击打鼓心以及鼓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晋剧用大心鼓,鼓心直径八厘米,后改用鼓子,直径五至六厘米,演奏方法有单楗击、双楗齐击、滚奏等,音色脆亮。手板,也叫“拍板”,是晋剧中击节乐器,它用三块长方形的紫檀木、梨木或黄杨木制成,演奏时左手击板,右手击鼓,形成板眼节奏,手板音色响亮坚实。大堂鼓,晋剧中所用打击乐器,传统形制呈圆桶状,今呈花盆状,以木条砌边,两面蒙牛皮,演奏时用较粗的木制双槌敲击,声音雄壮,一般用于坐帐、起更等场景以及指挥唢呐曲牌演奏。小战鼓,晋剧中打击乐器,呈桶状,两面蒙皮,鼓面较小,声音清脆响亮,演奏时,将其置于木架上,用两个小木槌擂打,主要用于武戏,渲染战斗气氛。马锣,分吊锣和提锣两种,晋剧用吊锣,锣有固定音高,原先以“工”字(3音)为准,现在一般为“六”字(5音),吊锣音色纯正,深沉稳重,为上板乐器,按照乐曲的情感,分轻重缓急来敲击。铙钹,响铜铸成,圆形,在乐曲开始和转折的地方,铙钹先奏,铙钹演奏分轻击、重击、磨击、扑击等不同音响。小锣,也称作手锣,圆形,以木制小锣板击奏,音高为“上”字(1音),声音清脆。铰子,分软铰子与硬铰子两种,晋剧为软铰子,响铜铸成,演奏时,它与小锣配合“小家具”的演奏,在“大家具”与吹牌中,起到掌握板眼的作用。狗娃子,也叫狗娃娃,晋剧中的小音锣,形制近似小盘,演奏时,用花椒木或竹制的小板敲击,音色尖脆,象小狗汪汪叫声,因此得名,它主要用于登殿、祭奠、宴会等场合。碰盅,又称碰铃,是晋剧击节乐器,铜制,一副两个,用绳子穿连,相互击打发音,主要用于过场丝弦曲牌的演奏,碰盅总是按眼来击打,每眼两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怀念郭忠田
后一篇:常春艺术剧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