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日红梅塞北开 =-----张家口晋剧团李萍8
(2011-02-24 08:36:01)
标签:
杂谈董汝河柜中缘李萍清水河 |
分类: 戏曲艺术 |
董汝河
8.难舍难离是梨园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张家口青年晋剧团跌入近几年来的最低谷。
人们不理解,也不情愿。就是它,曾经以《龙城二娇》名震三晋和燕赵大地,在河北省首届戏剧节独占鳌头;就是它,又刚刚以《太阿剑》一剧,荣获河北省第二届戏剧节的多项大奖,在赴京汇报演出时,进中南海,登大会堂,誉声鹊起,轰动京华……它,它怎么会陷入如此这般的困境?
不理解也好,不情愿也罢,由于演出市场的极度疲软等原因,在发不出工资的日子里,演职员们每人每月只能领到50元的生活费。
“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生活的现实,是教会人们如何而对现实生活的最好老师。
一时间,有一些人,特别是一些李萍的同学,跳槽的跳槽,改行的改行,各找门路,竞显其能。
李萍也没有闲着,而且没怎么费劲儿,就有三家不错的单位看上了她。单位不一样,口吻出奇的一致:(干部)身份不改,待遇不变。工资照发,奖金另算。
不曾找到出路时,心里空空荡荡,没着没落,而今路在脚下,李萍却犹豫了,把即将迈出梨园的脚步“刷”地停在了半悬空中。她知道,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迈出去,意味着她将永远离开心爱的晋剧舞台;退回来,意味着她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耐力,踏着艺术道路上的荆棘,生活道路上的泥泞。
孰轻孰重?
何去何从?
几年前,李萍就曾面对过类似的选择。
那一年,张家口的一位作曲家写了一首歌,叫《九月的故乡》,千挑万选,决定让李萍来演唱。
故乡的音韵故乡的情,故乡人唱来格外亲。富于乡土气息的旋律,加上李萍天赋的嗓音、充沛的情感,使歌曲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为此,电视台专门拍了MTV,但当时大家都还不知道它叫MTV,只知道在录音之后,配上几个外景镜头,就挺“内行”地管它叫“歌曲电视片”。
这部片子,先在市电视台《每周一歌》里播放,反映相当不错;后来又在省电视台播放,反响更加强烈。
于是,有人看中了这棵唱歌的苗子,跟她商量:“李萍,你唱歌有天赋,有潜力,改唱歌吧,怎么样?如果行,我给你在北京找一个很好的老师……”
李萍考虑了三天三夜,脸上挂着抱歉的微笑,对人家摇了摇头。后来,有人问她: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
她说,原由有两个。第一,她觉得她更爱唱晋剧。第二,是因为她“没出息”。
再三追问,方才弄清这三个字的内涵。
时光荏苒,李萍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李萍的男朋友叫燕雷,是李萍的同班同学,只不过一个学青衣、小旦,一个学乐队司鼓。
这是当年张桂英和李进德的“翻版”。对于这样的“翻版”,一对年轻人情投意合,双方老人家没有异议,几番寒来暑往,熟瓜只待蒂落。此时的李萍,正在期待着洞房花烛的良辰美景,编织着组织小家庭后的甜蜜梦境。
改学唱歌,外出寻师,就意味着要告别故土,离开眼前的“卿卿我我”,推开即将拥抱入怀的憧憬。
李萍还真有些舍不得。于是,她做出了“没出息”的选择。
有人说:“如果她当时真的狠下心来,就没有今天晋剧舞台上的李萍了。”
不过,也许会在另一个舞台上有一个更加光彩的李萍——笔者这样想。
也许没有。有的只是一位在某某岗位上默默无闻的李萍——笔者也想到了另一种可能。
可能毕竟不是现实。现实是,没有改学唱歌的李萍,需要再次对“离不离开晋剧舞台”的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
李萍开始征求家人和亲朋好友的意见。在纷纭众说里,有两个人的态度,最耐人寻味。
“走!”姑姑如是说。这位曾经积极赞成李萍学戏并希望她成为她妈妈那样的好演员的家庭妇女,依照平常百姓在岁月风雨中形成的是非标准,做出了最为现实的判断:“这三个单位,哪个不比剧团强!”
实在人说的实在话!
医学院——医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医学教育的高等学府,这是张家口数第一的高等院校。教职员工生活条件优越,工资待遇优厚。
银行——老百姓心目中的财神庙。俗话说:“财神庙里没穷神,要饭的都拿着金饭碗。”不信你去问问,银行职工的工资是多少?奖金又是多少?您还得留神,别把鼻子气歪了: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小年轻的实际月收入,比张桂英这位在舞台上奋斗了几十年的国家二级演员高得多!
团市委——这倒是个被人们称做“清水衙门”的社会群众团体。不过,因为是市财政拨款的单位,在这里,闲不住,也累不着,撑不死,也饿不着,不穷不富,旱涝保收。
“不走!”妈妈如是说。这位曾经不情愿“家里再出一个唱戏的”晋剧名演员,也依照自己心中的是非标准,做出了略带悲壮色彩的判断:“关键是爱它不!不爱,当初别学它!学了,就要干;干,就要干到底。甭管那东面风,西面雨,干出个模样来,给人看看!”
李萍心里一震。她太了解妈妈了。她记得小时候,每当排戏,妈妈总是废寝忘食地背剧本,背唱腔。在家里,或者是轻轻地哼唱,或者是默默地表演,总是那么专注投入,旁若无人。她曾经问妈妈,“什么事情是您最高兴的呢?”妈妈不假思索地说:“登台演戏就是我最开心最高兴的事情!”她知道,妈妈是希望女儿能像自己那样执著地热爱晋剧艺术,希望晋剧艺术有重新振兴、再创辉煌的一天,也希望女儿能用辉煌的光彩弥补自己有些“生不逢时”的遗憾。
其实,李萍又何曾愿意离开晋剧舞台呢?这个舞台上,有她儿时的梦想,有她洒下的心血和汗水,有她期待的鲜花和掌声。在这个舞台上,学习和奋斗这么多年,还没干个名堂,就从此离它而去,她不甘心,而且是很不甘心!
就在这时,剧团领导找李萍谈话,希望她留下来,和大家一道战胜暂时的困难,迎接希望的未来。
领导的挽留,使她心中的天平发生了决定性的倾斜。为了慎重,她向爸爸妈妈谈了自己的想法,并再次征求他们的意见。
妈妈没言语,爸爸也只说了一句话:“留下吧,开弓没有回头箭!”
姑姑知道了消息,冲着李进德和张桂英又是一通吼:“你们只想着艺术、艺术,咋就不想想,小俩口都在一个团,合起来才100块的生活费,够干甚的?让他们喝西北风啊?
李进德不善言谈,却不是不会算账。他觉得,姐姐的话并非是毫无道理。100元,对于一个年轻的家庭,无论如何也是不够生活消费的。诚然,自己可以帮他们一把,亲家老俩口也可以帮助他们一把,但这不是长久之计。“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电影《列宁在十月》里的这句著名台词,他坚信不疑。不过,何时才能得到那些“会有”的东西,谁心里也没底儿。
李进德的嘴唇动了动,没有吱声。
李萍的丈夫燕雷看一看沉默下来的岳父,说话表态了:“这样吧,我走!”
燕雷对岳父一向是非常的尊重,也非常的崇拜。他早就知道岳父是晋、冀、内蒙晋剧界数得着的著名鼓师。一次又一次的观摩,使他领略了岳父精湛的艺术造诣。那深厚独到的腕子功夫,那快慢有致的板头尺寸,都曾令他心醉神迷。他佩服岳父在配合演员时是那样的贴切,那样的舒适,更佩服岳父能抓住恰当的时机,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用精彩的技艺唤起观众的掌声。能赢得喝彩的演员很多,琴师也不少,鼓师却并不常见。与李萍恋爱、结婚,使他有了与心中偶像接触和学习的更多机会,于是,他铆足了劲向着自己选定的艺术高峰努力攀登着。
一对夫妇,一半的成功,意味着另一半的牺牲。
经过再三权衡,燕雷决定,放弃自己的目标,成全妻子的事业。
这又是当年情景的再现。
当年,年轻的鼓师李进德,为了不影响恋人张桂英的前途,调离了张家口青年晋剧团。
如今,又一位年轻的鼓师,为了帮助妻子李萍实现更加绚丽的晋剧艺术之梦,也调离了张家口青年晋剧团。
所不同的是,李进德离开青年晋剧团,进了市晋剧一团,仍然做他的鼓师;燕雷却是彻底改行,永远放下了他所心爱的檀板和鼓键子。
为此,歉疚与感激,深深贮藏于李萍的心底,直到如今,直到永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