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宁武剧团的名角一

(2009-02-28 19:28:45)
标签:

宁武

剧团

名角

杂谈

分类: 戏曲艺术
宁武郭鸿宾写 本文系转载非原创

  宁武是戏曲艺术传统悠久的历史地区之一。抗战前,宁武境内常年有十几个戏班演出,逢传统古庙会,还要邀请水平较高的字号戏班唱对台戏。加上土生土长的道情及大秧歌等小剧种的演出就更热闹非凡,演出不断。它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艺术享受,丰富和提高了贫困山区文化和艺术欣赏。那时在宁武演出活动的剧种主要是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早年称“上路戏”,解放后,始称北路梆子,今又由曲润海同志改称为雁剧。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北路梆子和其它剧种一样,是由戏剧文学、音乐唱腔、舞美选型、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的古老剧种。它的起源,尚无可靠根据,一般人认为是发源于蒲剧。因为早年的北路梆子艺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蒲州人,演员道白也一律念“蒲白”。它的板式和蒲剧基本相同,都称“乱弹”。过去北梆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生在蒲州、学在忻崞代州,红火在东西两口,老来在宁武朔州”。由此,说明梆艺人多系晋城南人,从小被北路“娃娃班”买来学艺,学成后到绥远包头,张家口一带演出而成名,老来死在宁武朔州一带,结束了一生的艺术生涯。

  北梆有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唱腔讲究大弯大调,唱起来千变万化,高亢激越,婉转动听。演员大多用背功音(真假声)演唱,以声带情,三回九转,极富魅力。好花脸演员须有炸音方可胜任。北梆的剧本亦有它的独特风格。它的唱词很长。依《白蛇传》为例,唱词中尚有“十炉香”、“十对里”、“十埋怨”、“十不该”、一出《断桥》能唱一下午。再加花女子唱《杀楼》能唱七十二个“动不动”,这和其它剧种是一个明显的区别。 

  北梆的表演亦有其独特风格。它擅长唱做并重的剧目,充分利用特技刻画人物。如“翎子功”、“梢子功”、“跷子功”、“纸幡功”、“拐子功”,“喷火”、“马鞭功”等均称绝技。

著名艺人三德旦、水上漂的“跷子功”,鱼儿生、花女子的“翎子功”,九岁红、七岁红的“梢子功”,十八红、小十六红的“马鞭子”,李月梅的“乌龙绞柱”、“喷火”,七岁红的“纸幡功”、“拐子功”及董福在《候上官采花》、《访白袍》的表演及眼神运用,均堪称绝技。在戏剧界久负盛名,自今无人可及。他们运用特技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舞台人物形象。

  过去北梆的戏剧分为“抱抱班”、“字号班”、“子弟班”等形式。“抱抱班”是由艺人自己组织的戏班。主要是在班主不领戏的情况下,由艺人自己组织起来的继续演出,以维持生活。这种戏班的服装道具都不讲究,演员的表演水平较差,一般都在小村庄演出。

  “字号班”是班主承戏。服装道具讲究,演员阵容整齐,有严格的班规。除班主外,尚有承事、掌班、写头,分管行政、业务和外交等事务。戏班内还有大伙房、二伙房,负责戏班的吃饭、号房、行李等工作。同时也是戏班的打手,这些人一般都会点功夫,或是当地的恶霸,或是官僚、军阀等人。此种班主主要是为了赚钱,演员入了这种班便失去了自由,任其剥削欺压。如崞县有个戏霸班主叫樊开虎,外号叫“三灰堆”。此人就是有名的恶霸,有黑恶势力,打手众多,又勾结官府,有靠山。演员若犯了班规就往死里打。外地的戏班到崞县演出,若得不到他的同意,便抢演员、砸戏箱,肆意捣乱,真是无恶不作。但是,这种恶也有人能对付的了。宁武有个班主名叫梁计明,因吃喝穿戴十分讲究,故有“舒班主”之称。此人领戏一无经济实力,二无靠山、三无武功。全凭三寸不烂之舌,见机行事随机应变,领戏十余载。据说,他的戏班到崞县唱戏,恰好“三灰堆”的戏班也在上阳武演出。当时戏班同仁劝他率班逃走,他却胸有成竹,自有打算。他从演员们闲谈中得知“三灰堆”爱听奉承话,有吃软不吃硬的弱点。他不言不语买了两包点心,二两大烟土,欣然登门拜访。他一进门便作揖大礼相拜,口称:“开虎叔,我来孝敬你老人家啦!”。“三灰堆”眉开眼笑。因他与梁计明是同龄人,称他开虎叔,觉得好玩。此后一番交谈,梁计明装出奴颜卑膝的模样,直吹捧爱听话。就这样以柔克刚,博得樊开虎的好感。从此,他的戏班在崞县活动,一直得到樊的照看。

  抗战前,二马营的徐保才和徐发达经营了一个较好的戏班“双盛园”。徐氏弟兄全靠能说会道,又有武功,会经营,将戏班经营了十余年。他的戏班曾邀请过许多名气大的演员参加演出。其中有马大黑、张天福、月月红、三虎旦、九岁红、七岁红、鲜鱼旦、虎头生、二女只等人。抗战爆发后,戏班解散。徐发达参加了八路军,任7支队连长,转战在忻崞、宁武、静乐等地。因他精通武术,故在抗战时,有了用武之地。新宁剧团成立后,他携侄儿徐富喜参加了剧团,在乐队弹三弦,任副团长搞外交等工作。晚年跟七股风、王卫国住在剧团,直至养老送终。

  “子弟班”一般是指一个村会唱戏的人们组织起来,季节性的演唱,或自娱自乐。也有另一种组织形式。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艺人主班,演员阵容大多数为兄弟、父子、师兄弟,或有师承关系的演员组成。例如著名艺术家五月鲜执掌的“长盛班”就是由二弟十二红、三弟六月鲜、女儿刘玉婵及徒弟水上漂等人为主角的“子弟班”。这种戏班一般都不是唯利是图,而是有难同担、风雨同舟,靠艺术维持生活。

  据一些老观众和徐发达老艺人生前回忆,在民国年间,有许多名气大的,技艺高的演员来宁武搭班或随戏班演出。他们中有马卜洛红(张天福)、小十三旦郭占熬、金兰红、红福生、十六红、十八红、十三红、三虎旦、正堂旦、八百黑、九百黑、狮子黑、鱼儿生、两股风、玉石娃、锁柱黑、三德旦、睡不着、大嘴丑、殿元生、月月红等人。这期间是北路梆子最兴盛时期。

  抗战爆发后,北梆受到极大的摧残。戏班解散,演员流离失所,有些演员改行谋生,有的惨遭敌人杀害。一部分演员搭中路梆子戏班以“风搅雪”的演唱。几百年的古老剧种面临灭绝的地步。

  宁武的局势相对稳定后,宁武俱乐部(地址东关和平街油房院)由神池道情艺人三旦仁领班唱戏。俱乐部有宝座(赌场)、买卖门市、卖彩票、非常热闹,每日三开戏,人山人海。戏班荟萃了著名北梆演员银风黑、福鱼旦、拉铃旦、水仙花、三女红、杨二女、九岁红、七岁红、十一红、海棠花、毛毛生。花女子、贾桂林、水上漂等名伶亦作短期演出。戏班还有钟钟红、王玉玺、一朵云、毛小生、马牙生、蝉鱼儿、珠子黑、蛤蟆丑、亚东丑等演员。这些演员都是身怀绝技,技艺超群的名伶。其中银风黑是崞县武震子“娃娃班”的佼佼者,跟毛毛生同馆。他嗓音洪亮,功架雄伟,做戏排场,刻画人物生动活泼,开脸勾画干净、生动逼真。是一位身受群众欢迎的花脸艺人。他的妻子福鱼儿是著名的青衣,唱腔优美多变,韵味浓郁。《三上轿》、《杀子报》、《白蛇传》、《乾坤带》、《血手印》等剧目都是她的拿手戏。

  花女子是一位戏路宽广,表演精湛的北梆坤伶。她青衣、花旦、小生、武生等行当都能表演,均有独特风格。《翎子功》更是她的拿手绝活。武戏能演《八大锤》、《伐子都》。

  宁武俱乐部的戏班在逆境中求生存,在敌伪统治时期,宁武人民在日寇的铁蹄下过着水生火热的生活,能在极端痛苦的年代,大饱眼福,看上好戏,也算一种苦中取乐的精神安慰。这个戏班一直演到抗战胜利,后因战事解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