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了两天时间,往返于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我去追星。也许更准确的说是去抱着一丝的希望去捕获一只再熟悉不过的精灵,或者被她捕获。后者听起来似乎更符合发生的一切。Bjork
2008年在上海的演出,在稍纵即逝的一个多小时内,带我进入了一个完美世界,好像整个城市中,只有那个场馆里是充满色彩,而其它地方变成一片灰白……
"2006年4月,飞机飞过环绕欧洲大陆的海面,往下看去,海面平的如同淡蓝色的布面,几座小小的冰山随意的浮在上面,阳光透过飞机的窗户贴在身上,我有一种想带上身上的阳光纵深跳下的冲动。当时在想:这里离Bjork的家不远了吧…
这位我从90年就开始喜爱的歌手,就来自欧洲西北的冰岛,看着海面的冰山,总感觉Bjork应该是从哪座冰山里破壳而出。"
上海体操中心是个很适合演出的地方,声场环境一流,舞台被动物图案的大旗和它们骨骼图案的小旗装饰着,好像动物王国的高级聚会。
当晚Bjork的着装和来自冰岛的管乐队的着装无疑都在衬托这一主题,走在时尚前沿的Bjork穿得如同一只花雀,牙买加色的褶裙非常抢眼。全场演出开始的干净利索,从新唱片Volta中的Earth
Intruder开始,Hunter,Joga,Army of
Me等大金曲一一登场,最后一首Declare
Independence同样来自Volta专辑。我很惊奇的发现,除了两首串场小段我实在叫不出名字,我居然知道全场演出每一首歌的名字。Bjork凌乱的舞步让她看起来就像一只精力充沛的小猴子,沙哑略带稚嫩的声音,让人彻底忘记她41岁的年龄。看Bjork的演出,犹如来到另外一个王国。
和很多人说我是Bjork的歌迷,他们或者不信,或者不屑。我不得不承认,Bjork的歌不适合热情如火的北京,也不适合琳琅繁华的上海。浮躁的内心会把Bjork的音乐排斥在外,因为她的音乐始终是一种冰雪的气质。90年代初,当Bjork来北京时,观众冷漠到极点(即使现在来,我也不看好),而当时媒体进行的莫名其妙的宣传除了暴露了鉴赏力艺术贫乏外,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倒是电视里播放的几个Bjork的MV让我大饱眼福,并且用录像机录下来,看了不知道多少遍。此次上海演出,媒体依然用“王菲的偶像”来形容Bjork,真让人感到一种亲切的无奈…
来我的博客踩脚印的人,有人是Bjork迷吗?有没有人看过她演的《黑暗中的舞者》(Dancer
In The
Dark)?如果你看过,你会和我有同感。无论走在时尚的多么前沿,Bjork身上再艳丽的颜色,对她来说也只是外衣,她对这些根本不屑一顾。这是Bjork出演的唯一一部影片,就是这一部影片,你能体会到Bjork内心的压抑。尤其最后她带上绞绳的时候,她开口告别自己的儿子和这个肮脏的世界。这时压抑的画面反而让人有了一种放松,因为一切终于要结束了。我周围没有几个人愿意把Dancer
In The
Dark看上第二遍,因为太过压抑,因为太过灰暗,可这不正是真相吗?
回家的火车奔跑在黑夜里,仓促的行程更让人觉得能够接触那完美的世界是多么的幸福。一个个的包厢逐渐安静,漂亮的列车员也不再穿熙于过道。带上耳机,Bjork的歌声婉婉道来:I
live by the ocean , and during the night I dive into it down to the
bottom underneath…this is my home…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