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厚积薄发,是吴秀波年过四十红遍大江南北的法宝。40岁的男人征服全年龄观众,靠的已经不仅仅是五官端正、身材健美了。尽管43岁的吴秀波有着34岁的面孔、身材和皮肤,但眼神骗不了人,一个经历丰富,甚至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的男人,眼神里多了一份成熟,几许淡定。他会顶着压力把剧本90%的台词都改掉,就为了还原一个更真实鲜活的人物,也会放弃一个从班底到创意都非常有卖点的剧本,为了让自己更专注于对得起观众的创作工作。一个多钟头的采访,他的谈话重点始终没变——戏剧。这也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回归台前的短短几年,他已如哪吒般三头六臂,面面俱佳。舞台很大,是因为他的心足够大。
http://s15/bmiddle/4d3113e8tb03f9052e21e&690
《大周末Hotspot》:H
Hold住,铁人的进攻!
在摄影棚里等候采访的时间总是漫长的,因为下一秒钟推门进来的人有着你最熟悉不过的脸,却可能展现出你最不熟悉的面孔。因此在等待的每一秒钟我们都在努力设计着开场白,想象如何才能给对方一个比较好的印象。当裹着小羽绒服从片场急匆匆赶来的吴秀波推门而入,当他窝在小小的化妆间里边吃简单的盒饭边等着化妆师的时候,我们想到了这样的开场白:贵圈儿都是铁人啊!
H:正在热播的《请你原谅我》里,徐天这个蓬松的长长的烫发造型是你给自己设计的吗?
W:对,这是我设计的。《请你原谅我》其实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而70年代国内还没有烫发的发型。之所以设计那个发型是我想告诉观众,其实这个事儿未必发生在某个特定的假想年代,它有可能发生在任意一个年代。
H:每天给戏里加这么多丰富的东西,会不会觉得是很累的事?
W:不不不,如果你活在戏里的话,你就活在这儿,你觉得你现在每说一句话很累吗?不累。就是想什么说什么。就在那个角色、那个场景里,地上那么多自行车我肯定会这么说。如果我不在那里,我心里想的是另外的事,我想我什么时候收工,下部戏什么时候拍。但我只要在那儿,我肯定先看的是满地自行车,我那辆自行车骑得那么旧了,我确实想换一辆。所以人在戏里说出来的才是戏里的话。
H:你把自己投入一个角色需要多长的过程?
W:这个不好说。整个创作过程从看剧本的时候就开始了。首先你对环境有非常清楚的了解,然后你对角色有个方向性的定位,其次你要调整好你的表演状态,在现场能够放松自己。然后在这种状态下等待角色上身,在等待过程中清除自己的杂念。简单来说你在打麻将的时候会忘记了我火上要做的东西。如果你在打麻将的时候还记着火上煮着东西,那么你就不应该打麻将,应该把东西做了。
H:你看自己演的戏吗?
W:我不太看自己拍的戏。演戏对于演员来讲,除了养家之外它本身像一种游戏。比如说下一盘棋,我的乐趣在于下棋的过程当中,并不在于胜负。这盘棋我下过了,我想看看这盘棋下得怎么样,可能会等到多年以后。拍完戏以后你所要得到的快乐和工作回味已经完成了。
H:你的角色都特拧巴,挺跟自己较劲那种,可能你自己演的时候很放松,但是角色呈现出来看上去很有张力,这也是你自己的设计吗?
W:由于现在电视剧的商业运作模式,你现在看到的电视剧大概平均三个月到五个月完成一个剧本,拍摄是三个月以内,后期是五个半月。所以你看到一堆堆砌的情节,你看不到准确的、让你觉得合理的、精彩的人物活动,更看不到角色自我的矛盾。所以演员现在还有另外一门功课,就是当别人给你一个剧本,你发现自己的角色没有自我矛盾的时候,你在前期就开始完成创作,就是你看剧本的时候如何完成角色的自我矛盾,这就是你看到的:哎,这个人挺拧巴的。特别简单,每一个人都想长出翅膀,但每个人都有笼子,这个笼子也是你自己给你自己的。作为我要塑造一个角色,就是我要放大那个翅膀,我也要让你清楚地看到那个笼子。
H:总听你在提年龄的事,是不是演戏在你心里有个年龄的界限?
W:演戏是个体力活。看我今天从早晨7点开始演戏骑马、打仗,到下午6点,2个小时拍照,拍完照采访。在你体力不充沛的情况下你其实是做不了这行的。
http://s7/bmiddle/4d3113e8tb03fa5dac52f&690
翻滚吧,执著的“叔控”们!
我们问吴秀波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这斑白的鬓角,是造型吗?他点点头说,是造型,老天造的,43了,给造成这样了。说话间我们仔细观察他的脸,非常近距离的,除了早生的华发,我们很难从这张脸上找到与年龄相对应的蛛丝马迹。“叔控”们不遗余力地热爱着这个人,爱他眼睛里时刻流露出来的成熟和诚恳。
H:你说过你有最好的影迷,对你来说,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W:意味着作为一个演员生命的价值。如果作为一个厨子,你做的饭没人吃,那你就别做厨子了。如果你作为一个演员没人看你的戏,那么你就别做演员了。
H:你在内心深处如何看待这样一个正在不断壮大的人群?
W:这只是剧场在扩大,而不是我在扩大。我只是专注于做我该做的,然后随着剧场越来越赚钱,来的人越来越多,我总觉得这是一种沟通渠道的状态。我一直形容自己就像是一只爬上火车的蜗牛,我只用我的速度行走,恰巧到一个高速运转的载体上才变成现在这样。
http://s3/bmiddle/4d3113e8tb03fb533d9e2&690
H:前提是你爬上火车。
W:对,这很正常。火车来来往往,有的火车叫演艺,有的叫工作,有的火车叫参军,人生不知道可以爬上哪辆火车,但都会爬上。
H:大家会说某个戏里有多少比例的你,这种说法对专业演员是不正确的?
W:对。如果真正认真分析的话,一个人就是十亿人,十亿人就是一个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你的家庭背景,你的人生际遇,你的修养,你的学识,形成了你的个性。在戏里这些都要进行调整,这个调大了你是个将军,那个调小了你是个罪犯,这个调大了你可能是个学者,那个调大了就是个英雄。
H:你把这些课本上的概念理论理解为现在这个样子大概用了多少时间?
W:25年。当我突然有一天意识到演戏是这样的时候,我才想起来原来25年前他们讲的时候我不以为是这样,或者说我根本没听懂,或者听懂了也不相信,即便相信了也做不了。如果既能听懂,又能相信,又能做得到,我相信需要一颗极为平实和认真的心,而平实和认真的心其实往往在人浮躁的状态里是看不到的。为什么看不到?因为你没有生命的需求。简单地说,只不过我当时存在着未来心,就看不到当下。存有过去心,也看不到。只有知道过去未来不重要,只有当下重要,认真地看清当下,认真地照镜子,告诉你一个圆没有起点终点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原来表演是什么。不是那么神奇的东西,那是什么?把自己放下,让别人进来。这是表演,就这么简单。
H:你的这些感悟和你所经历的有一个因果关系吗?
W:我不知道。我并不觉得自己的感悟有多么不同寻常。一个科学家通过他的学识和经验知道如何让航空飞机上天,一个女孩知道如何把妆化得好,一个修鞋匠知道如何把鞋修好,一样的人生感悟。有分别的是另外一方面的分别。这个修鞋匠和这个科学家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在你眼里是不同的。其实没什么不同,和你的生活状态一样。
http://s15/bmiddle/4d3113e8tb03fa95f9ede&690
快活吧,像孩子一样!
采访的过程中,吴秀波始终看着镜子,看着镜子里的我们,和镜子里的自己。他说人最难的就是往里看,看见自己。他说自己最大的好处就是忘性大,于是我们想起某句名言:快乐的人都是记性不好的人。
H:你有过在内心竖立榜样的时候吗?
W:有。榜样随时都会有。比如说小的时候看孙悟空、斯巴达克斯,不同的时间都会看到很多个这样的人。这些人的共性是都有方向感,你看羊、角马、野牛,这一个群里大家都跟着同一只走。简单地说,你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崇拜的榜样都是你认定那个时候在某一方面比你更具方向感的人。
H:那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时候成为别人的榜样?
W:没想过,我活我自己一辈子。
H:你实际上是把演戏和生活分得很开,希望观众通过戏剧了解自己这个角色,而不是你这个人,是吗?
W:我能分开的只是我的生活和我的工作,我不把生活中的疲劳和不愉快带到工作中去,我也不把工作中不能抽离的状态带到孩子面前。但是我的生活和我的工作构成我这个人。至于别人怎么看,这个不是我能左右的。
H: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W:憨。拆开是勇敢的心。
H:你现在的榜样是谁?
W:我儿子。跟他学勇敢、善良、放下、真心,我扔掉的都在我儿子身上。
H:能不能理解说放开眼界去学孩子的家长在思维上面解放?
W:不能,这说明这个家长老了。因为如果你自己观察会发现很多老人和孩子一样。这是生命的过程。当你刚生下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非常轻快地往前跑,看见一样捡起一样,随着你得到的越来越多,你会越来越沉重。当你任慢慢的苍老迈过一个个沟坎,不停地过一个个台阶,你需要扔下一样,再扔下一样。到最后你会发现其实和孩子一样。
H:你的口头禅是什么?
W:一样。比如你说我穿绿的好看还是穿红的好?一样。你说拍那个戏好还是这个戏好?一样。我是跟他打架好还是和好好?一样。我跟她结婚好还是不结婚好?一样。
H:把选择权给别人了?
W:不不不,真的一样。这是我的答案。今天做不做这个采访?一样。你明天做不做这工作了?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吗?一样。不一样的是念头,不一样的是你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