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者:朱明川
更多精彩案件,欢迎关注悬疑志同名公众号:xuanyizhi
加拿大一男子从小被父母抛弃,养父母对他也很严格,他在学校还常被同学欺负,因此性格内向。上学时,男子不敢与人交流,但经常幻想自己是黑帮老大。长大后,该男子诱杀了三名儿童,手段残忍。
经过精神治疗,在被释放当天,他却立刻再杀人,最后又被关了起来。
校园欺凌一直是各国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有些学生会患上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日后一旦爆发就会造成悲剧。
加拿大的彼得从小就胆小,不敢与人交流,见了同学们还会绕道走,谁都想不到这么一个懦弱的孩子会变成可怕的连环杀手。
彼得的原名叫彼得·伍德科克(Peter
Woodcock),1939年5月5日,他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彼得伯勒。
彼得的生父是一名工人,在养了彼得一个月后,他就将儿子送人了,但在领养机构的记录上,彼得一出生就有毛病。
从小,彼得就很爱哭,有人接近他,他就会大哭,哭声还特别奇怪,有些像小动物的声音。
这样不安静的婴儿,很多家庭都不喜欢,而有些寄养家庭只是想多申请政府的补助金,根本就没有想养孩子。
彼得辗转了好几个寄养家庭,在两岁的时候,还被一对养父母打得颈部都受了伤,严重到需要接受医院的治疗。
在彼得三岁时,一对叫弗兰克(Frank)和苏珊(Susan)的夫妇正式收养了他,他们一家都住在多伦多市。
苏珊的家教很严,彼得从小就害怕母亲,那种恐惧感到成年后也没有消失,后来他被逮捕时还说:我最怕妈妈了,我怕她会对我发火。
这么一个胆小的人,是怎么变成连环杀手的呢?
从小,彼得就胆小如鼠,经常被邻居家的孩子欺负,他有时还会躲进灌木丛里瑟瑟发抖。
苏珊虽然管教严格,但她还是有爱心的,不然也不会去自找麻烦,当彼得的养母。他们家很富裕,不必去骗取政府的补助金。
为了让彼得有个正常的人生,苏珊和丈夫弗兰克就决定,带着孩子去儿童医院做检查。
医生的检查结果说,彼得略瘦弱,发育正常,就是人容易紧张,恨不得不和人接触,但心理治疗的效果不明显。
由于彼得的性格古怪,即使看了医生也没有用,苏珊和弗兰克只好花大钱,送彼得去私立学校去读书。
到了11岁时,彼得还是无法与同龄人交流,一个朋友都没有,但此时的他除了胆怯,还滋生了愤怒。
因为没有发泄的渠道,彼得从小就爱幻想,有一次学校组织去参观加拿大博览会,他就在场小声地呢喃:我希望有一颗炸弹飞来,炸死所有在场的孩子。
过了两年,13岁的彼得被送到了安大略省的金斯敦,那里有一所学校专门接收有情绪障碍的少儿学生,但情况没有好转,反而更糟糕了。
彼得的不善交际没有任何改善就算了,他还在学校出现了非常强烈的性冲动,然后睡了一个12岁的女生,可他却说那是两厢情愿的性行为。
五十年代,人们的思想仍很保守,彼得的行为引起了学校的担忧,终于在他15岁时,学校就想办法让彼得退学了。
退学后,彼得又从金斯敦回到了养父母家,重新到原来的私校继续念书。可是,小孩子们并不会关心彼得是不是有情绪障碍,他们认出这个胆小鬼后,又都跳出来欺负他。
不过,老师对彼得的印象很好,他们都说彼得的科学、历史、语文都很出色,考试几乎都是一百分。
由于长期生活压抑,彼得就经常幻想,他是一个黑帮老大,有五百个小弟,帮派的名字就叫“温彻斯特高地帮”。
彼得最喜欢的东西是一辆施文牌子的自行车,红白相间,他经常骑着车到处溜达,因此在他幻想的帮派里,所有的小弟都是骑自行车的。
苏珊和弗兰克都知道彼得的幻想,也知道他开始有一些暴力倾向,但他们不知道,彼得一直忘不掉曾长期被欺凌的事,他已经被心魔控制了。
1956年9月15日,17岁的彼得骑着自行车去了多伦敦的展览广场,盯上了一位7岁大的小男孩。
这名受害人叫韦恩·马利特(Wayne Mallette),年纪还小的他不懂世道险恶,跟着彼得离开后,他就被活活掐死了。
在杀人时,彼得把韦恩当成了当年欺负他的坏蛋,掐人脖子时用尽了所有的力量。
为了让死者更像曾经的欺凌者,彼得还把韦恩的衣服都脱了下来,换了一套英国男生穿的衣服:西装外套、衬衫、格子裤。
韦恩虽然没有被彼得性侵害,但他的小腿肚,还有臀部都分别有一个咬痕。
彼得发泄完了,他又丢了一些硬币在尸体旁,像某种仪式一样。
韦恩的案子还没侦破,同年10月6日,彼得又骑车到了甘蓝镇(也译白菜镇),然后选了一个叫加里·莫里斯(Gary
Morris)的9岁男孩,骑车载他去了附近的樱桃沙滩。
加里没有欺负过谁,更与彼得不相识,但他却被彼得残忍殴打,并掐到昏迷。
经过多伦多市的法医鉴定,加里与韦恩的死因不同,他不是死于窒息,而是死于肝破裂。也就是说,加里是被打死的。
同样的,加里的尸体上也有咬痕,这个咬痕就在加里的脖子上,而他身边也散落着一些东西,但这一次不是硬币,而是一些回纹针。
除此之外,加里的衣服也被脱掉,换上了另一身学生装扮的衣服。
连续有两名小孩遇害,警方就开始严查,但那个年代技术水平太落后,彼得连杀两个人,竟然从没被怀疑过。
1957年1月19日,当风声过去后,按捺不住的彼得又骑着自行车出门,诱拐了一名叫卡罗尔·沃伊斯(Carole Voyce)的4岁女生。
那天,卡罗尔被载到了布鲁沃高架桥下,彼得很快就掐晕了她。
接着,彼得脱掉了卡罗尔的衣服,找来一根木棍,发狂地用木棍捅卡罗尔的下体,直至这名小女生惨死。
那个年代,刑侦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破案大多靠人。经过盘问,警方找到了一名青少年,他看到卡罗尔被一个男生骑自行车载走了。
这名青少年记性好,他对嫌疑人的特征描述,几乎还原了一切。素描师画了图后,警方就把它刊登到了《多伦多明星报》上。
1957年1月21日,在卡罗尔遇害后的两天,彼得终于被抓获了,他很痛快地承认,三起凶案都是他犯的。
这么凶残的一个人,在被逮捕时,彼得却说:我最怕我妈了,我怕她发火。
由于证物的问题,彼得只被以卡罗尔的谋杀案被起诉,在1957年4月11日,他长年的心理治疗记录救了他一名——那天他被判无罪,但要强制收治。
从那时起,彼得就被关到了精神病院,接受了各种治疗方法,他还成了许多专家的研究对象。
在医院里,彼得到处对病人说他有高层眼线,有个大黑帮,其他病人要当他小弟,必须给他口淫,还要给他烟抽。
当然,这些都是医生们不知道的事。在精神病院住了34年后,彼得由于表现良好,医生也说他病好了,于是允许他周末出去潇洒潇洒。
没想到,彼得一直在计划杀人,而且在治疗的时候,他还给另一位曾经被关进来的凶手布鲁斯·哈米尔(Bruce Hamill)洗脑,让布鲁斯和他一起杀害一名病友。
布鲁斯在渥太华杀过人,他也是靠精神病脱罪,在经过治疗后,他早就出院了,案发时在一家法院当保安。
1991年7月13日,布鲁斯到精神病院给彼得签署了一些文件,放出了彼得。
同时,一位叫叫丹尼斯·克尔(Dennis Kerr)的病友也暂时出院了,布鲁斯就把人骗到了医院附近的一片树林里。
彼得早就埋伏好了,丹尼斯一来,他和布鲁斯一起用刀狂捅受害人,差一些就将受害人的头部给砍下来了。
这还不算,丹尼斯一死,彼得就放干了丹尼斯的血,然后脱光了丹尼斯,对尸体做了不可描述的罪行。
整个过程,彼得都非常冷静,猥亵了尸体之后,他转头就走向两英里外的警察局去自首,他得意的表情似乎在嘲笑医生们:你们不是说治好我了吗?
从此,彼得失去了出院的机会,直到2010年3月5日去世(71岁),他一直被关在佩内坦吉申的精神病院,再也没有出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