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潘濂,海南人,英文名Poon Lim (1918年3月8日——1991年1月4日)曾独自一人海上漂流133天获救生还,有“中国的鲁滨逊”之称。

1918年3月8日年出生在海南一个农村家庭,父亲是走村串镇收徒传艺的武师。1936年经父亲托亲友将18岁的潘濂带去香港,先在“坦达”号轮船上当学徒。3年后,潘濂与英国船只“贝洛蒙”号签约,在船上当上了二等侍应生。
1942年11月23日14点10分,在大西洋上执行战时运输任务的 “贝洛蒙”号在亚马逊河口以东750英里处( 南纬00.30° 西经38.45° )被德军U-172潜艇的两枚鱼雷击中,“贝洛蒙”号上的55名船员大部分遇难。

在船下沉过程中,潘濂穿上救生衣,在船体爆炸之前跳船,经过两小时的水上飘荡,他发现了一艘船上的救生筏,这是一只“井”字形的木筏,木筏中央凹井约6英尺长,3英尺宽,两旁各有一个小隔间,两头分别置有金属箱,就像栏杆一样,把潘濂围在了里面。潘濂用帆布,把木筏围成一个2.5英尺宽的防护壁,把木柱竖在甲板四角,并系上帆布,搭乘顶棚,既可挡雨,又便于自由活动。
让潘濂感到惊喜的是,他在这只小木筏的金属箱内,发现了140升救命的淡水,还有罐头、巧克力、饼干、信号弹和手电筒等。食物和淡水虽然不是很多,但至少可以坚持一段时间,这些食物和工具,支撑起潘濂获救的信心。
海上漂泊,缺乏淡水是最致命的。好在夜间有短暂的降雨,水花噼里啪啦地从顶篷边缘往外溅,必须赶紧倾斜顶篷,收集积水。他用空罐头盒把含有淡淡咸味的积水,一罐一罐舀进水箱里,收集到越来越多的淡水。每天早晨,潘濂都要结绳记日。随着时光流逝,食物和淡水被消耗得所剩不多,必须马上寻找食物和淡水。
潘濂水性不是很好,经常在手腕上系着一根绳子,另一端绑在救生筏上,防止落水。当手电筒电量耗尽时,他又取出里面的弹簧,做成鱼钩,他找来缆绳,拆成一股股,重新搓成细小的鱼线,用来钓鱼。他还从救生筏板子上弄了一根钉子,弄弯做成钩子,专门抓抓较大的鱼,改用大钩钓鱼后,一次的捕获就相当于之前捕五六十条小鱼的份量。
然而,钓鱼没有鱼饵不行。他发现鱼群争食附在木筏边上的甲壳动物,便想办法敲碎甲壳,取肉当鱼饵。潘濂钓到了一条挺大的扁体鱼。他迫不及待把鱼头切下,除去鱼鳞,清洗内脏,将切成小块的鱼肉塞进嘴里。
然而,鱼腥味很重,生鱼肉难以下咽,他很快想到办法,把鱼切成鱼片晒在系在两根柱子的绳子上,海洋的气候很快会把鲜鱼变成鱼干。如此,也便于保存,以便及时之需。有一次,一场大风袭击了潘濂的救生筏,食物和水损失很大,但潘濂幸存了下来,他抓到了一只鸟,喝鸟血来解渴。

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他改用鱼肝、鱼心等内脏做鱼饵,引来鱼群。正当他沾沾自喜,却没有想到会因此引来鲨鱼。当他看到鲨鱼时,他没有想法逃跑,反而想办法抓住一条,他用鸟做诱饵,抓到的第一条鲨鱼有几英尺长,经过一番艰难的战斗,终于取得胜利,因为长期没下雨,潘濂切开鲨鱼,喝鲨鱼血止渴,他把鲨鱼鳍切成片,做成家乡的海南美味。
这段艰苦的日子里,潘濂有两次逃生的机会都被错过,先是一艘货轮,然后是一群美国海军侦察机。潘濂后来回忆说,他一口咬定说货船上面的人到了他,但因为船上的冷漠,并因为他是中国人而没有积极救援救他;美国海军飞机看到了他,空投了一个浮标在水里,不幸的是,这个区域被大风暴给袭击了,他又一次失去了被救的机会。他还曾经发现了德国U型潜艇在做射击海鸥的演习。
为了忘却时间,减轻精神压抑,潘濂不再结绳数日,代之以观月圆缺。长时间的恶劣环境,潘濂的大腿、手臂和肘部长出了脓疮,脚、关节等身体部位浮肿起来……气息奄奄的他,不时狠捏浮肿的肌肉,疼痛成为抵抗昏睡的唯一武器,潘濂知道,一旦向睡眠投降,便是永睡不醒的安息。为坚持到最后,潘濂无奈之下只能靠捕捉落在木筏上的海鸟为食,希望尽快恢复体力。
到岸的几天前,潘濂漂泊到接近陆地的河流出海口,因为他发现海水的颜色改变了,水不再是深蓝色了,历经133天的千辛万险,潘濂乘坐独自一人乘坐救生木筏绝地求生,终于1943年4月6日抵达巴西海岸,潘濂是被善良的一家三口巴西渔民搭救的,地点在巴西北部市镇萨里那以东,离巴拉州海岸约10英里的海域,船上1男2女,深褐色皮肤,外国服饰。男人挥手用英语喊话,以为潘濂是英国人。潘濂指着自己说,“chinese,I am chinese”。到岸时他瘦了18斤,三天后被带到巴西的贝伦市(Belem),在那里的医院里面治疗了四个星期,在英国领事安排下,假道迈美国迈阿密转纽约返回英国。潘濂后来得知“贝洛蒙”号55个人里面有11个人被救。
当被人告知他的传奇打破救生筏海上漂流世界纪录,潘濂曾说"I hope no one will ever have to break that record(我希望没人能打破这个世界纪录)." 因为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磨难,希望后人能避免这样的不幸发生。

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授予他大英帝国勋章(BME),赞扬“他在木筏上的经历漫长、危险和充满巨大困难的日子里所表现出的罕见勇气、刚毅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应变能力”,英国皇家海军将他的经历写成的野外生存手册。
当时的民国行政院授予潘濂荣誉奖状。美国战时海运局发出特别命令,批准潘濂佩戴美国商船战斗荣誉勋带,以表彰他的“勇气和刚毅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鼓舞各国海员”。
二战结束后,潘濂想移民到美国,由于受排华法的歧视,当时中国的移民数额已满未果,经中国领事馆干预仅获取“临时旅游者”签证,被准许到新泽西的赖特航空公司当零件检验员。然而,因为他曾获的声誉让他得了美国参议员华伦·马格努森给予他的大力帮助,最终美国第81届国会通过特别法案,让他获得了一个特殊照顾,最终获得美国公民身份。
1952年潘濂在美国纽约结婚安家,有子女四人,20世纪80年底潘濂曾携妻子返回故乡探亲。1983年,潘濂遇险40周年时,他在美国轮船公司任上以侍应生领班身份退休,从此颐养天年。1991年1月4日潘濂在美国布鲁克林去世,享年72岁。
(特别声明:除标注“原创”之外,其他文章资料部分来源于要常来,天涯、51区、百度贴吧、台湾论坛等网站,摘录仅供阅读探讨,不代表悬疑志同意其观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