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解读郭志凌“湖水”的隐喻
(2010-05-12 11:16:25)
标签:
转载 |
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一个诗人的诗作如果不能在语言、艺术本体的层面上有所提高,那其可读性一定是可疑的。在我的感觉里,诗人郭志凌的文字大多是那种掷地有声,朴实大气,可取暖可解饿,充满着激荡和热情。诗歌《远处呈现的水,不是蓝色》却给了我们异样的感觉、我们为此可以多角度去感受诗人的语言、所表达的事物以及平常生活的悉心体验。使得我们重新去解读一个诗人,解读一个诗人在坚持自我抒写方式的同时以及他的创新和延伸。
“远处呈现的水,不是蓝色”,那么,我们换一个角度。如果我们看到的事物湖里的“水”不是蓝色那该是什么颜色。更或者说我们所看到的事物真的是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吗?诗人并没有呈现出疑问,而是直接告诉我们远处呈现的水不是蓝色。如此,我似乎又感受到诗人熟知的一面,那就是作为西部诗人更作为男性诗人对语言的霸气和垄断以及作为一个诗人的自信。“尽管我十分渺小,在庞大的山体前/魔鬼城,只配做我的背景”这种语言的霸气和垄断在诗歌《如约去了趟魔鬼城》(出自诗集《冬眠的闪电》)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也正如《西部》编辑李东海在给郭志凌写的诗评《诗人的激情与诗歌的闪电
“被它们折射的阳光,更似结着冰棱的河/13层的窗棂,让我体验着恐惧的高度/试着让自己平静下来/让刹拉间的的冲动,抵达岸边的小船”,湖水再次被诗人以冰凌的形式存在。在这里“冰凌”也许隐喻着诗人多重情绪。或许诗人内心所表达的恐惧,并不是高处不胜寒,并不是站得高看的远,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作为诗人,内心对自然的膜拜对事物的担忧,对视野从主观到客观的判断,因这一切的情绪让诗人再次梳理理性和智性,回归理性和智性,因此诗人试着让自己平静下来,让冲动抵达岸边的小船。与其说是诗人的一种情绪控制,更不如说诗人已完全洞察了一个事物的表象。带着个人体验、体悟,从而对生活中那些隐秘的细节、事物和自己隐秘的情绪来一次彻底的交融,也是情和景的交融。
诗人最终从十三楼的感触中走向平静的体悟感恩。显然这样的平静和感恩是一种洞察世事的认可和开阔,是诗人的一种可贵的境界和一种真实性的抵达,带着真诚和意绪情怀。在最后一段里诗人写到:“能真正属于自己的宁静/一生只怕只有一次,对一只/惊恐的鸟和忙碌的我来说/离幸福那么近了,已经足够”,语言最终又从陌生、游离回归于平和。诗人语言表达中惯有的扎根生活泥土的健康而深沉探寻的气息,是心灵内里无羁行旅,是抵制事物之欲而走向人生、人性自然认同的平静。这是一次精神洗礼和回归,这种回归带着感恩和自我的知足感。如此,湖心的事物已不再重要了,湖心的水是不是蓝色已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我们都生存在这个空间以及在各自的空间里生活,重要的是诗人的文字和精神如水一般清透、明朗。或许“湖水”在诗人的文字里不是蓝色的,而在诗人的意识里必定是蓝色、是诗意的,是理性和智性的诗意抵达。如此,我便彻底的感受到了诗人在这首诗里对于“湖水”的隐喻。
附诗:
远处呈现的水,不是蓝色
我的目光,越过齐肩的楼群
鸟一样准确地,落在湖心
一群鲤鱼扛着波浪
像转场的羊群翻过山坡
远处呈现的水,不是蓝色
被它们折射的阳光,更似结着冰棱的河
13层的窗棂,让我体验着恐惧的高度
试着让自己平静下来
让刹那间的冲动,抵达岸边的小船
关掉机器的噪声和周边的杂音
能真正属于自己的宁静
一生只怕只有一次,对一只
惊恐的鸟和忙碌的我来说
离幸福那么近了,已经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