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实现教研方式的转型与创新?

(2012-08-01 13:53:50)
标签:

陈玉忠

泉山区

校本研修

教研室

智多星

育儿

分类: 专业成长

如何实现教研方式的转型与创新?

                     ——第二届全省教研室主任高级研修班综述 

                                  

                              《江苏教育报》记者于国宁


  “要强化‘以转型为重’的理念,紧密结合江苏基础教育实际,认清转型的紧迫性,提高转型的自觉性,把握转型的方向性,增强转型的有效性。”在1月5日-7日举行的第二届全省教研室主任高级研修班上,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在谈到“教研方式转型与创新”这一话题时如此强调。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建立一种全新的教研工作模式,切实提高教研工作的实效性呢?会议期间,记者就这一话题进行了采访。

    从“个别化成长”到“全体性提升”

  长期以来,教研工作秉承了服务教师的传统,通过“自上而下”地执行教学政策、开展教研活动,对部分教师的专业成长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相关调查中也显示,不同年龄、不同资历的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往往存在较大差异,他们很难在教研部门组织的活动中被“一网打尽”。如何才能让更多的普通教师通过参与教研活动而获益,实现基于自身实际的专业化成长呢?

  南京市玄武区教研室将目光放在了校本研修上,他们通过推进和完善基层学校的校本研修,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增加一线教师的受益面。“我们安排每位教培人员联系两所学校,要求他们必须参加两次以上该校的校本研修,在活动中引导学校在‘研什么、怎么研’上多思考、多探索,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该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沈峰表示,通过这种教培人员“主题式参与”的制度安排,大大提升了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许多教师通过参与研修活动,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高,多元开放、合作共进的研修文化,使广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而徐州市泉山区则通过教研基地的辐射作用,有效放大了教研活动的积极效应,促进了基层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该区教研室主任陈湘告诉记者,他们将全区中小学整合划分为6个片区,坚持开展连片教研。“各片区通过专业引领、校际会课、专题合作、专家会诊、主题论坛、教学互访等不同方式,引导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多种主题的校本研修活动,形成了‘滚雪球’式的良好发展局面,由学科校本研究的‘星星之火’,形成了宽领域、大面积的‘燎原之势’。”正如该区一位老师在学习笔记中所说的:我们虽然不在同一个学校,但通过研修活动分享彼此的智慧与创造,化解教育生活中的疑难与困惑,催生职业生涯的梦想与未来,目的是为了能更智慧地教,学生能更主动地学……
    变“遥控指挥”为“贴身服务”

  教科研的对象是课堂,教研员的生命力也在课堂。然而,过去有许多教研员往往坐在办公室里给学校或教师发号施令。在这种“遥控指挥”中,教研员由于对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状况了解不透、掌握不准,从而导致教研工作脱离实际、偏离方向,造成了基层广大教师对教研人员产生反感、形成抵触,影响教研工作效果。

  针对这一现状,宿迁市教研室推出了“贴身服务”式的教研。他们要求教研员以平等心态对待一线教师,听课、评课、交流都不以专家自居,而以同事之位相处,服务内容从“听你上课、我评你听”的光说不练,转变为“你上我评”与“我上你评”的“做练合一”、手口统一。“从2012年开始,我室所有教研员每年都要到基层学校上至少两节研究课,同时对教研员开设讲座、组织教学沙龙等活动也有相应规定。”该市教研室副主任徐维军表示,这种“贴身服务”式的教研,让一线教师有了与教研员平等交流的机会,消除了教师对教研员的 “畏惧感”和 “抵触感”,增加了“亲近度”与“信任度”,教研效果大大提升。

  无独有偶,泰州市高港区教研室对教研员提出了“学校就是研究室、课堂就是办公点”的工作要求,他们把工作重心下移至学校、学科组、班级。“为了使教研员真正成为不离一线的研究员,从2010年起,我们就实行了教研员蹲点薄弱学校制度。”该区教研室主任吉波介绍说,所有学科的专职教研员一律到全区质量最薄弱的学校去蹲点指导,查找薄弱点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指导;同时为薄弱学校教师上好示范课、引领课,探寻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不当“事后诸葛亮” 要做“战前智多星”

  组织教研员深入学校,通过随堂听课、调阅资料、召开座谈会,寻找管理和教学中的成功做法和存在问题,然后予以肯定或批评——毫无疑问,这类做法对规范学校教学管理行为,提高教师们的学科教学水平等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射阳县教研室主任陈玉忠在与校长老师们的交流中却发现,这样的视导远远不能满足基层的实际需要。“有些老师还戏称我们为‘事后诸葛亮’,认为这种视导充其量只能算是 ‘亡羊补牢’。他们更希望教研员们能在学期初就给予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做‘战前智多星’。”

  为此,该县教研室组织全体教研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反思,形成了“指导在先,服务跟上”的共识。他们精心研制学科教学规范,分别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教学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操作方法;同时明确了考核实施细则,列出了6个A级指标、35个B级指标,对学科教学的全过程进行量化考核。“这样的制度设计,改变了以往教师们在教学中走了弯路后,教研员对他们‘指手画脚’的情况,有效地避免了视导的随意性和滞后性,促进了教学过程的规范化,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陈玉忠说。

  为了使教研工作更具实效性,淮安市教研室的做法是变 “检查”式教研为“参与”式教研。他们要求教研员不仅仅去学校听课、评课,还要参加课前的备课组活动和课后的“行为跟进”,经历备课、上课、诊断,再备课、再上课、再诊断的反复过程。每次教学视导时,他们都要求教研员带讲座到学校,减少“查”的行为,突出“导”的功能,受到基层学校一致好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