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如羹焉:hé rú gng yn;
水,火,醯,醢,盐,梅:shu,hu,x,hi,yán,méi;
以烹鱼肉:y png yú ròu。
典出: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年》。
原文: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执以薪,宰夫和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释义:和谐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加以调和,使味道适中,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过就减少调料。
扩展资料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关于‘和’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里齐国名相晏婴论“和”与“同”的这段话,以正反对举的方式,讲了“和”重于“同”的道理。习近平主席引用这段话,生动而深刻地表明处理国际关系以及对待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往,应持有的“和而不同”的态度和基本原则。
晏婴讲“和”与“同”的关系,背后还隐藏着更为深刻的含义。
其一,各种事物或因素的差别,是“和”的前提,但差别不是对立,而是能够做到求同存异、殊途而同归,实现共赢。
其二,在处理人际关系或国际关系时,判断是非的标准必须是天命人心,而不是嗜好私欲。
其三,从更为宏观的层次看,“和”与“同”具有某种统一性。
《礼运》篇提到的“大同社会”,便是这种“和”的状态不断发展与演变的结果。由此可见,晏婴虽仅就君臣关系论及“和”与“同”,但他所表明的崇德义、尚和谐、重民生的理念,可谓意味深长、影响深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