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约湘裙翠桃红

(2015-02-07 08:51:54)
标签:

杨果

情郎

白鹭

乐府

分类: 文史笔记

风约湘裙翠桃红

/乐云

 

越调,宫调名,《中原音韵》说它的特点的“陶写冷笑”,多用来抒情写意。小桃红,曲牌名,句式为七、五、七、三、七、四、四、五,共八句。杨果写过多首同名曲调,其主题多展示采莲女的委婉曲折的情感世界。本曲是一首写采莲女思念远方情郎、盼望能比翼双飞的抒情小曲,彰显出江南民歌清新自然、不饰雕琢的艺术特色。

“采莲湖上棹船回,风约湘裙翠”,首二句写景叙事,以廖廖数字,勾勒出采莲女采莲归来的场景:夕阳西下,在晚霞余晖的映照之下,年轻美丽的采莲女划船而归,澄静的湖面上,和煦曼妙的轻风拂过,采莲女身上那翠绿色的湘裙,在风中微微拂动。

然而,美景永远是稍纵即逝,在归家的路上,采莲女隐隐听到远处那悠扬清越的琵琶声,琶琶声如泣如诉,触动得采莲女数行清泪汩汩而出,不能自抑。“一曲琵琶数行泪”典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白居易在九江浔阳江头送客之时,偶遇长安琶琶歌女,有感于“同是天涯沦落人”,乃发出“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人生喟叹。此处借用白居易《琵琶行》典故,其意在传递对远方“伊人”的思念,采莲女是多么盼望她的那位情郎能早日归来团聚啊!遗憾的是,即便芙蓉花开尽,依然没有情郎的半点消息,女主人公的内心痛苦可想而知。“芙蓉”,向来有“水芙蓉”与“木芙蓉”之分,从此诗描写对象来看,此处当指“水芙蓉”,即荷花。此处,“芙蓉”另有一双关语,即“夫容”,取丈夫回家团聚之意。

“晚凉多少,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当采莲女在泪水涟涟地回到家后,回顾四寂无人的凄凉,夜凉如水的孤独,其内心的伤痛煎熬可想而知。她想起那双宿双飞的鸳鸯与白鹭,那么自由自在地嬉戏游乐,而自己却形影相吊,不知情郎何日归来,在强烈的对比与反衬之下,采莲女缠绕已久的思念与悲伤之情喷薄欲出,一泻千里。

杨果写采莲女作品甚多,此曲之所以以胜出一筹,原因有三:一是善于选取最精辟之意象,作传神贴切之描摹。二是以写景来写情,情景交融,将采莲女的情感曲折融汇于其日常生活之中。三是曲辞华美,极富文采,如写“湘裙”之翠,琵琵声中之泪,“红鸳白鹭”之翩翩双飞,文笔绚烂,形象生动,难怪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花柳芳菲”。

 

附:作者简介及作品原文

 

杨果(11951269),字正卿,号西庵,祁州蒲阴(今河南安国)人。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登进士第,官至参知政事,卒谥文献。工文章,长词曲,著《西庵集》。《元史》说:“果性聪敏,美风姿,工文章,尤长于乐府,外若沉默,内怀智用。善谐谑,闻者绝倒。”《太和正音谱》说:“西庵之词,如花柳芳妍。”

 

【越调】 小桃红

采莲女

                                         杨果

 

采莲湖上棹船回①,风约湘裙翠②,一曲琵琶数行泪。望君归,芙蓉开尽无消息③。晚凉多少,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

 

注:

①棹:本是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此处意指划船

②约:掠,拂。湘裙:用湖南一带所产丝织品做的裙子。

③芙蓉:荷花,此处也可看作“夫容”的谐音。乐府民歌常用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如“莲”谐“怜”(爱),等等。这两首《采莲女》,即是仿乐府民歌而作。

风约湘裙翠桃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