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通识何为?
(2013-12-10 17:21:37)
标签:
水平关键专业命题教学手段 |
分类: 国内时评 |
工科院校通识何为?
文/乐云
工科院校践行通识教育,是近年来中国大学教育的潮流,然而在打造一流通识教育的方法、手段与成效上,情况不太乐观,甚至有陷入重重困境之虞。工科院校通识何为?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与对待的问题。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大学教育培育的是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公民,而不是欠缺内涵与思考的工具和机器。然而,在以专业教育为主导的工科院校中,由于过份强调专业与知识的传授,“工具思维”和“理性思维”泛滥,其结果必然是学生人文精神与素质教育的匮乏与弱化。如何杜绝此类现象,关键是要认识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关系。
目前,有些教育管理者对通识教育存在两个认识误区:一是担心通识教育会抢占本属于专业教育的资源,影响专业教育的发展,二是简单地将通识课与公选课相提并论,认为不过是专业课程的补充与辅助。而事实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两个方面,二者并非主次或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譬如,哈佛大学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就明确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巧妙地嫁接与融合起来。
从认识论范畴出发,工科院校要打造一流通识教育,至少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意识到通识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必须予以不断的研究与投入,要长期不懈,真抓实干,而不仅仅当装饰或摆设。
二是效仿台湾师范大学等高校,成立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校长牵头,协调各方面力量,定期召开通识教育会议,努力探索通识教育的可行之道,同时寻求政策与资金方面的支持保障。
三是将通识教育摆在与专业教育对等的地位,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四是从学校的办学层次与专业背景出发,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通识教育,而不是简单照搬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模式。如北大的“元培学院”以及复旦的“1+3”书院模式,可以为工科院校通识提供借鉴参考,但绝不能简单复制。
就方法论而言,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可以从核心价值观、经典教育、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等层次进行有效探索与尝试。
首先, 工科院校的通识教育必须拥有一个核心价值观,即要具备一个明确的目的与理念。美国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西方的人文经典,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应着眼于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科学观念的结合。具体到我校来说,其核心价值观是人文精神、国际视野、社会认知和创新思维,人格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其次,从培养“真正的人”这一教育命题出发,工科院校的通识教育,须将经典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经典是全人类和各民族发展的不竭宝藏和源头活水,践行经典教育,无疑将极大地推动人格教育的培养。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计划”以及中国复旦大学的“经典读书计划”,无一不是经典教育在中西方的缩影。
再次,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在课程设计与课程安排上必须契合“大学精神”。须知,通识教育不是通才教育,不是一味地强调人的知识的广博性和工具性,而是侧重于“大学精神”的彰显。通识教育不能一哄而上,不能演变成专业课的概论课,而是必须有所取舍。目前,有些工科院校通识课程达200多门,看似大而宽泛,但有些课程实际不太适合通识教育,有些课程雷同重复较多,应该予以合理化精减。
最后,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应侧重“识”的教育,也即思维方法的教育。通识教育不在于让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系统专业的知识,而是训练学生运用和分析知识的方式方法。无疑,它对通识教育的学习制度与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促使通识教育的老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寻求适合学生主体性与多样性的教育模式。
由于先天不足,工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存在种种困难,但只要教育管理者予以充分重视,教育执行者不断努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打造一流的通识教育将不会仅仅只是梦想,同时也会极大地提升专业教育的质量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