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看待“伪君子”?
(2013-11-25 22:00:55)
标签:
学生真可路跟您小人时期文化 |
分类: 国内时评 |
我们该如何看待“伪君子”?
文/乐云
何同学:
你好!非常抱歉直到现在才给你回信,原因有二,一是最近确实很忙,二是你的问题语言表达上有些零乱,导致我对你的问题脉络不能及时厘清。但既然你来问,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梳理一下答复你。
先来看你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你说:“如果有一个胸无半点墨水,肚子却有数斤坏水的人,因为一些偶然的、特殊的行为,人们都以为他很高尚。那么,当他坏的一面最终被揭露出来,人们都对他嗤之以鼻的时候,请问老师您还会用那一个‘佩(呸?)’字来评价他吗?”首先,你不觉得你的假设本身是存疑的吗?一个胸无半点墨水,肚子却有数斤坏水的人,在现实中是比较少见的,这样的人,本身就很难在社会立足,更何谈高尚?虽然你说是偶然或特殊的行为,但我实在很难找出这样的例子来。如果有,请你列举出来。
再来看你的第二问题,你说“如果这个人担心他那一肚的坏水改不了,终有一日,酿成上述之恶果,整日忧心忡忡,那又该如何是好呢?”如果周边的人有一肚子坏水,如果是朋友,你可以好心规劝他,如果他屡劝不改,你大可选择回避与疏远,尽量不要跟他打交道。你之所以会担忧,是因为担心他终有一日会酿成恶果,远离他就不会有这样的担忧。如果无法疏远,那就须时刻保持警惕,一旦发现他有异常行为,要及时制止或报警。当然,你所说的情况在现实中都是极少的,所谓的“一肚子坏水的人”,更多存在我们的臆想之中。将心比心,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正常状态的正常人,我们应该将更多的信任投射到他人身上,而不是以邻为壑,以邻为敌。
你的第三个问题是:“请问在他们犯错的时候,我们用‘伪君子’的眼光来看他,合适吗?”犯错和“伪君子”,这本身是两个不同的话题。可以分解为三个层次来理解:
其一,“伪君子”必须有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在公众面前,他一向具有乐善好施和仁义道德的外表,是大家公认的君子形象。
其二,犯错的性质和大小决定着犯错的后果。是人就要犯错,但犯错分有心与无心,分私心和公心,分大和小,这必须区别对待。如属前者,则基本可判断出他内心“恶”的迸发,当训诫与惩罚。如属后者,则是无意为之,当可提醒而改之。
其三,真正的“伪君子”,他即便犯错,也会刻意隐藏或伪装,表现给大家的是仁义善良的一面,只有等到大家识破后,才落实他“伪君子”的身份。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放言》诗,“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他表达的就是这层意思。
有的人,道貌岸然,善于伪装,有时会欺骗别人,获得别人的信任,但最终狐狸的马脚会露出来,终落得个被人唾弃的下场。“伪君子”之所以引人愤恨,原因在于它的欺骗性,利用了人们的善良来欺骗,自然更容易引发恶感。不过,虽然“伪君子”令人厌恶,但并一定代表它带来的后果比“真小人”更恶劣。“伪君子”和“真小人”相比,要看他们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的恶果程度有多重,而不仅仅是他们身上的标签。在我看来,二者之间都必须有底线,否则只会沦落为恶的比拼与较量。
以上答复,不知是否满意,欢迎继续讨论。
祝冬安!
附何同学的来信:
乐老师您好:
学生:何某某
2013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