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该如何看待“伪君子”?

(2013-11-25 22:00:55)
标签:

学生

真可

路跟您

小人

时期

文化

分类: 国内时评

我们该如何看待“伪君子”?

/乐云

何同学:

你好!非常抱歉直到现在才给你回信,原因有二,一是最近确实很忙,二是你的问题语言表达上有些零乱,导致我对你的问题脉络不能及时厘清。但既然你来问,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梳理一下答复你。

先来看你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你说:“如果有一个胸无半点墨水,肚子却有数斤坏水的人,因为一些偶然的、特殊的行为,人们都以为他很高尚。那么,当他坏的一面最终被揭露出来,人们都对他嗤之以鼻的时候,请问老师您还会用那一个‘佩(呸?)’字来评价他吗?”首先,你不觉得你的假设本身是存疑的吗?一个胸无半点墨水,肚子却有数斤坏水的人,在现实中是比较少见的,这样的人,本身就很难在社会立足,更何谈高尚?虽然你说是偶然或特殊的行为,但我实在很难找出这样的例子来。如果有,请你列举出来。

再来看你的第二问题,你说“如果这个人担心他那一肚的坏水改不了,终有一日,酿成上述之恶果,整日忧心忡忡,那又该如何是好呢?”如果周边的人有一肚子坏水,如果是朋友,你可以好心规劝他,如果他屡劝不改,你大可选择回避与疏远,尽量不要跟他打交道。你之所以会担忧,是因为担心他终有一日会酿成恶果,远离他就不会有这样的担忧。如果无法疏远,那就须时刻保持警惕,一旦发现他有异常行为,要及时制止或报警。当然,你所说的情况在现实中都是极少的,所谓的“一肚子坏水的人”,更多存在我们的臆想之中。将心比心,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正常状态的正常人,我们应该将更多的信任投射到他人身上,而不是以邻为壑,以邻为敌。

你的第三个问题是:“请问在他们犯错的时候,我们用‘伪君子’的眼光来看他,合适吗?”犯错和“伪君子”,这本身是两个不同的话题。可以分解为三个层次来理解:

其一,“伪君子”必须有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在公众面前,他一向具有乐善好施和仁义道德的外表,是大家公认的君子形象。

其二,犯错的性质和大小决定着犯错的后果。是人就要犯错,但犯错分有心与无心,分私心和公心,分大和小,这必须区别对待。如属前者,则基本可判断出他内心“恶”的迸发,当训诫与惩罚。如属后者,则是无意为之,当可提醒而改之。

其三,真正的“伪君子”,他即便犯错,也会刻意隐藏或伪装,表现给大家的是仁义善良的一面,只有等到大家识破后,才落实他“伪君子”的身份。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放言》诗,“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他表达的就是这层意思。

有的人,道貌岸然,善于伪装,有时会欺骗别人,获得别人的信任,但最终狐狸的马脚会露出来,终落得个被人唾弃的下场。“伪君子”之所以引人愤恨,原因在于它的欺骗性,利用了人们的善良来欺骗,自然更容易引发恶感。不过,虽然“伪君子”令人厌恶,但并一定代表它带来的后果比“真小人”更恶劣。“伪君子”和“真小人”相比,要看他们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的恶果程度有多重,而不仅仅是他们身上的标签。在我看来,二者之间都必须有底线,否则只会沦落为恶的比拼与较量。

以上答复,不知是否满意,欢迎继续讨论。

祝冬安!

                                                乐云

                                               20131125日星期一

附何同学的来信:

 

乐老师您好:

    我是市营123)班的何某某。昨天,我在您的《<</SPAN>论语>导读》课上,发了我在大学课堂上的第一次言,心情极为紧张。幸而坐在我旁边的同学,与我同班,他帮我将手举了起来,这样便开始了我的第一次发言。

    我发言的问题是这样的:“老师您在讲‘知者利仁’的时候,讲到了‘伪君子’这词儿。最后,老师您用的那个‘呸’字,真可谓画龙点睛了。但如果有一个胸无半点墨水,肚子却有数斤坏水的人,因为一些偶然的、特殊的行为,人们都以为他很高尚。那么,当他坏的一面最终被揭露出来,人们都对他嗤之以鼻的时候,请问老师您还会用那一个‘呸’字来评价他吗?第二,如果这个人担心他那一肚的坏水改不了,终有一日,酿成上述之恶果,整日忧心忡忡,那又该如何是好呢?”

   上述两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伪君子,很多人都将其理解为在众人面前,表现得十分的符合仁义道德,但背地里却干出一些很可耻的事情的人。那么,上述问题所涉及的无辜者是符合上述特点的。但是,要将此人归入“伪君子”的行列,又好像不大合适。但是,倘若那些最终鄙相尽露的伪君子们都以此自居,天下岂不大乱?

   然后,老师您在解答我的问题的时候,讲到了人有时候会犯错,有时候又会表现得很优秀,不同时期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是不同的。只有当这人走完了人生的旅途,盖了棺之后方有定论。那请问在他们犯错的时候,我们用“伪君子”的眼光来看他,合适吗?

    至于第二个问题,我觉得作为那个无辜者,他应该比谁都更清楚,他那一肚子的坏水一旦流出,后果将会如何。怎么办,应该是他最为关注的事情了。

    当然,他向所有人解释他并不是什么君子这一做法,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这肯定没有人相信。

    我妈也经常说我思想复杂,想很多没有用的东西,我也是承认这一点的。如果老师您也认为上述问题是一些没有用的问题,那就让它“@深不知处”吧(^.^)

    也请老师原谅我力接九斤老太的罗嗦,让我再讲一件事吧:在这次课结束之后,我跟着一位一路跟您走的,一路跟您谈论了很多问题的同学(就是那一个坐在我旁边的,与我同班的,帮我将手举起来的,帮我开始了我的第一次发言的同学)。其实我的目的是想八卦一下他想问的问题。老师您回答的话,让我想起了两句古话,第一句是:“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第二句话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可见我是很喜欢昨天你们所谈论的问题的。

    至于我昨天突然跑掉,那是因为我急着去看书,准备考11月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所以没有给老师您说一声“拜拜”,现在想来,觉得很不符合礼节,就想借此机会道歉,好让我的心舒服一点。如尚有不当之细节,望老师原谅。

    祝老师心想事成,工作顺利

学生:何某某

201310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