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西王母弱水《西游记》天宫文化 |
分类: 小说闲谈 |
西王母为何被称作天宫外交家?
文/乐云
与如来佛祖、观音菩萨来源于印度佛教不同,西王母是汉民族自己创造的一位“最伟大、最美丽的女性神”,她美丽端庄,品德贤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神话体系中的重要人物。
早期的西王母是一位凶狠残暴、半兽半人的怪神。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文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皆有。”
长着人的面孔,老虎的牙齿,豹子的尾巴,这就是西王母的原始形象。而她生活的环境则更是凶险:既有“鹅毛飘不起”的弱水环绕之,又有炙烤难耐的焰火之山御之。凶险的环境造就出丑陋凶恶的女神。它手中掌有“司天之厉及五残”之权,随时能够向人间降下瘟疫和刑罚,给人间带来绵绵无尽的灾难。
汉代以后,西王母的形象有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是职能变了,它掌起了管理能令人人长生不死药的权力,成为汉代求仙若渴的皇帝、方士们顶礼膜拜的对象,汉代人对长生不死及成仙的渴望,无形中拉近了西王母和人们之间的情感距离。其二是外貌的由丑到美,她摇身一变为一个风姿绰约的绝色佳人。《汉武帝内传》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王母上殿东向坐,著黄金褡,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玄凤文之舄。视之年可三十许,修短中,天姿掩霭,容颜绝世,真灵人也。”
这段文字至少传递出三条信息:其一,西王母拥有绝世容颜;其二,年龄大约三十余;其三,出身显贵却又拥有慈悲心肠。比如她就曾将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赐予汉武帝。至此,西王母的这一形象牢牢地扎根于人们心中。
《西游记》传承了对西王母的这一形象认识。她居住在“琼香缭绕,瑞霭缤纷”的瑶池仙境;在蟠桃园亲手栽种能益寿延年,长生不老的仙桃。这些“夭夭灼灼”的仙桃具有着非同寻常的功效:三千年一熟的蟠桃,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六千年一熟的蟠桃,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九千年一熟的蟋桃,人吃了则更是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小说中津津乐道地叙述蟠桃的神奇,又和传说中西王母掌管长生不老仙药这一职能相互呼应。
但《西游记》中对西王母形象还是有些细微的改造。主要归结为两点:其一是小说中的西王母被赋予玉帝夫人的尊贵地位,这从各路神仙下属对她“王母娘娘”的称呼上可见一斑。其二是王母娘娘每年都要大开宝阁,在瑶池大办“蟠桃胜会”,只要是有俸禄的神仙地老,均在被邀请之列(孙悟空没有俸禄,因而不在邀请之列)。而正是这两处小小的改造,使得王母娘娘身上体现出另外一种职能,即安抚。
读过《西游记》的读者可能都会有这样的认识,玉帝是个乖戾、残暴、 冷酷的君王。在他的淫威之下,天上各路神仙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以致卷帘大将失手打碎玉玻璃都引来其他人的“大惊失色”。虽然依靠这种高压政策,玉帝获得了暂时的至高无上,但长而久之,必然对天宫的统治不利。王母娘娘的“蟠桃胜会”适时地缓和了天宫的这种紧张气氛。每年的蟠桃会,她广邀各路神仙,大宴宾客,一方面既有以玉帝的名义安抚下属的意思,另一方面也能探听各路动向,维护天宫的长治久安。
我们当然不会忘记如来降服孙悟空后的“安天大会”。在安天大会上,只见王母娘娘引一班仙子、仙娥、美姬、毛女,飘飘荡荡舞向佛前,施礼道:“前被妖猴搅乱蟠桃嘉会,请众仙众神,俱未成功。今蒙如来大法链锁顽猴,喜庆‘安天大会’,无物可谢,今是我净手亲摘大株蟠桃数颗奉献。”一番巧妙的奉承硬是让向来不动声色的如来佛祖欣然领受。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王母娘娘不仅是玉帝的“贤内助”,更是一位颇有手腕的天宫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