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天取经唐僧为何一直忧心忡忡?

(2012-06-14 23:05:08)
标签:

文化

唐僧

平顶山

唐王

分类: 小说闲谈

西天取经唐僧为何一直忧心忡忡?

/乐云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经写过一部风靡一时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讲的是当人们没有信仰、没有真理、也没有共同遵守的原则时的一种深刻的无奈和悲凉。当生命中那些值得珍视的东西都失去之后,剩下来的只有躯壳在天空中飘荡,游移不定。小说以六十年代苏联入侵布拉格的“布拉格之春”为背景,表达了生命处在虚无状态之下的深层价值迷惘。由此可见,这“轻”正是生命中所不能承受的,因为失去了它,我们的生命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色彩。

但是否能够说,生命因为有“重”便能够承受呢?恐怕未必。比较典型的例子便是唐僧,在取经途中,他时常因为生命中所承受的“重”而显得忧心忡忡,始终处在精神极度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

小说从开始便赋予唐僧的取经某种忠君报国的政治色彩,取经的宗教活动被视为一项经国济民的大业。唐王从阴间归来之后,为超渡冥府孤魂,修建“水陆大会”,请玄奘法师开演经法。唐王之所以如此大张旗鼓地做这场法事,主要是出于平息自己内心惶恐的需要。而后,观音菩萨受如来佛祖的派遣,到长安寻找取经人。她对唐太宗说:“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佛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唐太宗喜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菩萨的话正敲打在太宗的心坎上,自然,选派取经人去西天取经便提上了日程。

玄奘的毛遂自荐正好满足了唐太宗的需要:“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玄奘充分领会到唐王的喜好,而他将取经与国家的稳固和太平紧密地联系起来,再一次提醒了读者,玄奘其实是将取经看作他效忠皇帝的一个大好机会,而不是历史上所广泛认同的为了研习佛经的需要。

为了让玄奘死心踏地地为自己效力,唐王祭出了一系列的安抚措施。首先是与玄奘结拜为兄弟,并口称“御弟圣僧”,让玄奘感激不尽地立下誓言:“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其次,玄奘临走时,他将其送出城外,并执壶酌酒,举杯饯行。更令人叫绝的是,唐王亲自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并嘱咐玄奘:“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可以这么说,为了让玄奘效忠于己,唐太宗是殚精竭虑。

唐僧带着唐太宗的重托踏上了西天之途。事实上,从一开始,唐僧对这次取经大业是否能够完成就不自信。他对徒弟们说:“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真实的情况是,唐僧承担取经的重任,更多地还是一时的冲动,而一旦受到君王的青睐后,他已经是毫无退路可言,除了去取经外,他还有什么理由留在大唐呢?

唐僧一路西行,虽然也收了三个神通广大的徒弟,但他对取经的恐惧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明显的例子便是他面对高山大河时的一筹莫展,涕泪横流。第十五回,唐僧的坐骑在鹰愁涧被小白龙吞吃,他说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说完,泪如雨下。第二十二回,路过流沙河,见那八百里宽的河水,他不禁忧嗟烦恼。第三十二回,路经平顶山,唐僧见前有高山,担心有虎狼阻挡。第四十七回,面对“茫然浑无海,一望更无边”的通天河,他大惊失色,哽咽道:“徒弟啊,似这等怎了?”西行路上,荆棘密布,困难重重,不仅有妖精人为地设下重重陷阱,更有因自然条件的恶劣而造成的种种阻碍。唐僧对高山大河的恐惧,一方面来源于人类自身对自然的崇拜而产生的敬畏心理;另一方面,也有对前途吉凶未卜的担忧。在唐僧看来,自身的安危存亡倒是小事,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完成唐王交待的任务。对于他来说,取经的首要意义是对唐王效忠。这并不是说他对取经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而是因为在他心中,取经被赋予了特定的政治内涵,即取经的成败已不是个人的事情了,它转而成为国家兴亡盛衰的关键所在。

第八十五回,他曾流泪对被缚的樵子说:“樵夫啊,你死只是一身,无甚挂碍,我却死得不甚干净。”樵子问何故。他回答道“我本是东土往西天取经去的,奉唐朝太宗皇帝御旨拜活佛,取真经,要超度那幽冥无主的孤魂。今若丧了性命,可不盼杀那君王,孤负那臣子?那枉死城中,无限的冤魂,却不大失所望,永世不得超生;一场功果,尽化作风尘,这却怎么得干净也?”正是出于一种对国家、对唐王的忠诚和责任,唐僧义无反顾地踏上西天之旅。可惜的是,这种忠诚与责任有时实在是太“重”了,让他时时有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为了缓解唐僧的紧张情绪,作者在第十九回特意安排乌巢禅师为其传授《多心经》。乌巢禅师对唐僧说:“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其后他又解释:“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归纳起来,乌巢禅师主要还是劝诫唐僧要“收放心”,也就是说要将眼前的魔瘴置身度外,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取经大业。

对此,唐僧牢牢地记在心上。然而他能否真正做到这一点呢?事实上是没有。因而孙悟空老是奚落他将乌巢禅师的话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平顶山智斗”这一节,唐僧面对高山顿生恐惧,行者劝解道:“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你莫生忧虑,但有老孙,就是塌下天来,可保无事。怕甚么虎狼!”虽然唐僧天天都要将《心经》念上个百十来遍,但他对《心经》的理解远远比不上悟空。究其原因,还是国家与唐王的两副重担让他不堪其负。他对取经的理解,还停留在世俗的报国效忠上。取经,已不是一项求佛归真的宗教信仰,而更多地寄托着唐僧的政治理想与追求,是释向儒的靠拢。

当然,唐僧也有暂时忘记生命之“重”的时候。西游途中,他常常得到孙悟空的帮助与劝解,为他心境的调整起到决定作用。第五十六回,端阳佳节之际,唐僧又见一座高山阻路,他勒马回头对孙悟空说:“悟空,前面有山,恐又生妖怪,是必谨防。”当悟空回答道:“师父放心。我等皈命投诚,怕甚妖怪!”悟空斩钉截铁的回答让唐僧“甚喜”,甚至于加鞭催骏马,放辔趱蛟龙,跑到山崖上观望。第六十五回,唐僧面对高山,一扫过去的愁绪百结,而是扬鞭指道:“悟空,那座山也不知有多少高,可便似接着青天,透冲碧汉。”让人很难相信是一向懦弱的唐僧口里说出来的话。随着取经磨难一个个被克服,唐僧的自信心逐渐变得强了起来。

但不能说唐僧从此便信心满怀。在他心中,唐王的重托一点都没有忘。每当夜深人静,朗月悬挂,他便不由自主地对月怀人,思念故土亲人。他对取经的虔诚坚定,更多地是从唐王与故土那里汲取力量,而不是从佛教的教义和《多心经》。一方面,他不堪生命之“重”,因而常常心怀忧虑与恐惧,对取经前途比较悲观;譬如第八十一回师徒落脚镇海禅林寺,唐僧偶受风寒,头悬眼胀,浑身皮骨皆疼。他以为大限已到,欲写书给唐王,表示“僧病沉疴难进步,佛门深远接天门。有经无命空劳碌,启奏当今别遣人。”唐僧的举措其实也是一种不堪其忧的表现。另一方面,由于他时时将唐王的临别重托牢牢记在心上,因而面对取经途中的各种磨难,他都凭自己的一颗诚心慧心坚持了下来,最终完成了取经大业,完成了唐王的重托。

既有阻碍,又有促进,这或许便是我们对唐僧忧虑恐惧心理的合理诠释。


西天取经唐僧为何一直忧心忡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