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师生的非常智慧

标签:
孔子中国非常师生《论语》师生关系文化 |
分类: 学术研究 |
非常师生的非常智慧
——评石毓智《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文/乐云
从汉代司马迁《史记》、何晏的《论语集解》到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从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到近现代杨树达的《论语疏证》、程树德的《论语集释》,直至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和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古往今来,对《论语》的阐释解读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然而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由于儒家经典的特殊身份,人们在阐释与解读《论语》时,更注重其中的仁德传统与微言大义,执着于“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的循环论证中,其观察视角和理论依据,均难以突破儒家伦理的樊篱。
今读 石毓智教授的新著《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以下简称《非常师生》),着实给我耳目一新之感,其创新之处在于,本书不仅以“翔实的史料、科学的质疑、人性的视角,为我们重新解读孔子和他弟子们的成功秘诀”,同时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尤其在中国社会激剧转型的变革期,《非常师生》一书,对如何构建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对中国的教育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说,《非常师生》的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重点体现为两点:其一是作者以孔子和他的弟子这对“非常师生”关系这一全新角度切入,重点阐述师生之间的非常智慧。长期以来,人们在阐释和解读《论语》时,往往强调孔子语录中的经典语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论语》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资源与思想温床。但石毓智教授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注意到孔子弟子们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假如没有这批优秀的学生,还会不会有这位中华民族的圣人”的疑问?其中的问题卓有见地并发人深思。
确实,如果没有孔子和孔子弟子们的教学相长,相辅相成,又何谈影响中华文化数千年的《论语》典籍?正是认识到孔子和孔子弟子之间的特殊性与重要性,石毓智教授每每以其烛照幽隐之笔,烛照出“非常师生”的非常智慧,这智慧,不仅是属于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也是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心灵记录。
其二,《非常师生》的创新性还体现在方法论上的独特性。作为浸淫于传统文化多年,又沐浴过欧风美雨的华裔学者,石毓智教授在考察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上无疑具有一种更全球性的视野与眼光。尽管他推衍出了一些大胆新奇的结论,但这些结论的论证都逻辑严密,史料充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在阐述孔子和孔子弟子的师生关系时,作者大量运用了人性论、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女性主义等西方现代阐释学理论,并和自己的人生体悟结合起来,既俯瞰全局,又洞察入微,既鞭辟入里,又言之凿凿,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启发性。
从现实意义上说,《非常师生》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面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镜子。所谓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然而不幸的是,近些年来,由于功利主义的盛行,大学师生关系也沾染上极其功利的色彩,甚至出现一些权利义务混乱的现象。一方面,不少大学生对教师缺乏起码的尊重,认为教师学术能力有限,师生之间感情冷漠,形同路人;另一方面,不少教师也抱怨现在的学生难以教育,对教师缺乏起码的尊重。正是由于这种沟通的不畅和情感的淡漠,以致经常出现教师体罚学生、学生打骂教师的非正常现象。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发生的“杨帆门”事件以及“学生弑师案”,以一种血淋淋的态势将师生关系的紧张恶化呈现在我们面前,引起广大有识之士的深刻反思。
考察孔子及其弟子们的相处之道与教育之道,他们师生相处的那种和谐幸福关系,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爱汤姆士·哥顿曾经说过:“师生之间应该是坦诚相对、彼此关怀、独立而不依赖、尊重对方、彼此适应对方的需求。”孔子之所以和弟子关系和谐,最重要的恐怕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彼此尊重,坦诚相对,独立而不依赖,信任而不迷信,这些可贵的师生相处之道,即便放在今天,依然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
当然,依笔者窃见,《非常师生》也存在一些细微的不足之处,最主要体现在作者在解读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师生关系时,有些方面过于依赖西方的心理学、教育学、女性主义等理论,有些方面过于以今人的视角来评判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师生的言行,缺乏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了解之同情”。
1930年,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曾经说过:“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专著,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而古代哲学家去今数千年,其时代之真相,极难推知。”陈寅恪高屋建瓴的真知卓见,无疑为我们评判古人的是非善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意义。当然,这样的要求可能有些苛求的味道,因为毕竟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也不可能和古人的心意完全相通,从这个意义上说,石教授对孔子及其弟子的阐释解读,无疑是一次与古人心意相通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