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乐老师聊高考
乐老师聊高考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097
  • 关注人气:1,8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明正德皇江南传》与帝王生活的娱乐化

(2011-11-20 09:16:13)
标签:

李凤姐

南楼镇

正德皇帝

双凤奇缘

文化

分类: 小说闲谈

《大明正德皇江南传》与帝王生活的娱乐化

/乐云

明代的历史小说尤其是历史演义,以政治、军事问题作为小说的重心,因而对日常生活采取了漠不关心的态度。小说家亦不会对帝王私生活给予过多的留意。但清代中期的历史小说,明显有将帝王生活娱乐化的倾向。如《北史演义》中,作者便敷衍了北齐皇帝高欢与其他女性的一系列风流韵事。这一趋势在十九世纪的历史小说中呈现出清晰的印记,其中的代表作品有《双凤奇缘》、《大明正德皇江南传》、《前明正德白牡丹传》等。

《双凤奇缘》以历史上的著名美女王昭君的故事为主线,敷衍了昭君与汉王的爱情故事。《双凤奇缘》虽属历史小说,却遵循了才子佳人小说的几种叙事惯例:第一,才子佳人往往一见钟情,并历经磨难,最终结成眷属。如王昭君与汉王的故事。第二,奸臣当道,往往使才子佳人故事横生波折,并使国家利益受损。如奸相毛延寿加害昭君,引领番王攻打汉朝等。第三,君王昏庸无能的结果是良将忠臣郁郁不得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更突出的特点是将政治事件与风流韵事联系在一起。如匈奴番王只因觊觎昭君的美色而大兴干戈;汉王因想念昭君而茶饭不思;昭君之妹赛昭君因姐屈死番邦,誓为其报仇,遂促汉王御驾亲征,直捣番城。《双凤奇缘》意在叙昭君与汉王之爱情,但其穿插忠奸斗争与军国大事,容易给读者一种错觉,似乎历史上的军国大事乃肇端于男女之间的争风吃醋。这种将历史事件简单化与男女情事化的倾向在满足下层平民审美情趣的同时也传递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识见有限。

《大明正德皇游江南传》则表达了平民对皇帝风流韵事的欣羡。小说出版于1832年,叙正德皇帝寻花问柳,微服出宫,与征西大将军周勇扮作叔侄,私往江南冶游,至南楼镇,遇当垆卖酒女李凤姐,留恋不归的故事。其中穿插了藩王宸濠谋反、太监刘瑾谋逆事,但其中最吸引读者的地方,却是正德皇帝与卖酒女李凤姐的风流韵事。关于正德皇帝的这段逸事,民间一般存在三种版本:其一是“深明大义”版。据《劳久笔记》记载,正德皇帝江南冶游时偶遇卖酒女李凤姐,并临幸之。事后正德令其入宫伴驾,但李凤姐以社稷为重,最终撒手人寰。[i]其二是“忧愤而死”版。据《前明正德白牡丹传》叙,正德帝临幸李凤姐后回到京城,出游所遇诸人,均有安置,独忘李凤姐。凤姐忧愤而死,正德伤心后悔不已,厚葬凤姐并建庙供祀配享。其三是“野外遇合”型,以《大明正德皇游江南传》为代表,正德皇帝在南楼镇巧遇李凤姐,结成一段露水姻缘。事后,正德封李凤姐为西宫,又封其兄李龙为国舅。

在对这三种版本进行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大明正德皇江南传》的独特之处:第一,浓郁的喜剧色彩。在前两个版本中,正德与李凤姐的艳事以悲剧作结,令人叹惋。而《大明正德皇江南传》中以轻松幽默的喜剧为主。小说第三十六回,叙正德与李凤姐在酒楼打情骂俏之事:

 

李凤开声骂道:你个客官,好生无礼,为何走进我们店中,大呼小叫。少主正在鼓噪,忽闻背后宛转莺声,回头一看,见帘内现出一位二八佳人,花容月色,玉质冰肌,不觉神驰意荡,即便近前施礼道:娘子休怪,想小生入来宝店许久,只见无人,连唤数声,亦无人答应,若不把桌子乱打,那得娘子出来,请问娘子有甚么酒菜?快些搬来,待小生一醉。李凤曰:我们这里未有现成酒菜的,客官爱用甚么?先惠菜金,对奴家说知,待去办来。少主曰:我看娘子独自一人,况且纤纤玉手,焉能采办得来,莫若小生入内,与娘子共相弄罢!李凤答曰:客官舍得腰间物,奴家办得海中鲜,何劳多虑?若有银子,你快些拿来。少主听罢,就向身边取出银子一锭,递与李凤,李凤道:男女授受不亲,请客官放在桌上,待奴家来取。少主一笑,便把银子放在桌中,李凤上前取了……不一时间回来弄好,李凤就命人搬了出来。……李凤出来问道:客官欲取甚么东西?少主戏曰:我今并无可取,只为独自一人在此饮嚼,甚是无味,特请娘子出来,共同一醉,未知娘子意下何如?李凤听罢,掩袖含羞低声骂道:客官此言甚是无礼!奴家非比青楼妓女,客官勿以杨花见待。倘不思念斯文,我对哥哥说知,就怕有些不便。正德答曰:你即开得酒店,……陪饮三杯,亦是何妨?你令兄有何本事?对他说知,小生为何不便?李凤曰:我哥哥满身武艺,为人硬直,忿打不平,他今游猎未回,遂使奴家在此。倘若对他说知,说你把奴家调戏,是必把你捆绑起来,送到衙里,那时你就有些不便了!正德听罢,拍掌大笑道:我只估他怎样的不便,原来却是如此,我怕那些官员见了小生,还要下跪哩。李凤又曰:客官!……只客别人,这句说话,焉敢客得奴家,除非你是当今皇帝,或者他就下跪哩!正德笑曰:虽皇亲国戚,亦要听吾唤呼。李凤曰:你出此大言,莫非真是皇帝不成?正德道:你既知皇帝,何不下跪?

 

这段对话充满民间戏谑气息,表达的是活生生的民间审美趣味。它说明,敷演皇帝的风流艳事,极大地满足了下层民众了解神秘皇权的愿望,因而在民间很有市场。此外,李凤姐的形象蕴含了平民少女对美好未来的愿景。前两个版本中,故事明显经过文人的加工,在铺叙正德皇帝的风流艳事时不忘塑造李凤姐深明大义,以社稷为重的形象,融合了伦理说教的因素。而《大明正德皇游江南传》中,作者抛弃了李凤姐身上厚重的道德说教色彩,还原出一位平民女子面对帝王示爱时所呈现的受宠若惊的心态,因而显得真实可信。



[i]《劳久笔记》云:“明武宗在宣化,有女子李凤姐者,年十四五,有殊姿。其父设酒肆,以凤姐当垆。一日,父适外出,帝微行过之。见其凤神绰约,国色无双,不禁眯眩。入肆沽饮。凤姐送酒来,帝误以为娼妓之流。突起拥抱入室。凤姐惊喊,帝急掩其口曰:‘朕为天子,苟从我,富贵立至。’且示以信物。女喜,任帝阖户,解襦狎之。落红殷褥,实处子也。帝大悦。……欲封凤姐为嫔妃,命其自择。凤姐固辞曰:‘臣妾福薄命微,不应显贵,恐于身不利。今以贱躯事至尊,曷胜荣幸之至。伏愿陛下早回宫阙,以万几为念。则臣妾心安,较爵赏为荣矣。’帝颔之。因睹凤姐玄衣玄裳,益显娇媚,故不强易宫装。凤姐恒于枕畔筵前,委曲劝帝还宫。帝乃择日,与凤姐并辔齐驱。至居庸关,凤姐睹所凿四大天王像,怒目生动,眩晕坠马。帝亲扶之,疾外退,驻跸行宫。凤姐伏枕泣曰:‘臣妾自知福薄,不能侍宫禁,请帝速回。’帝曰:‘若是朕忍弃天下,不忍弃卿,决不归矣。’凤姐一恸而绝。或曰:‘帝之宠妃,遣刺客暗杀之也。’帝哀怜甚,命葬关山之上,宠以殊礼,用黄土封茔。既追念其言,奋然曰:‘小女子尚知以社稷为重,安忍背之。’遂还宫。” 见蒋瑞藻编《小说考证》,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75276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