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师徒的佛心观月
(2011-05-08 00:21:27)
标签:
唐僧汉苑gb2312宋体佛性文化 |
分类: 小说闲谈 |
唐僧师徒的佛心观月
文/乐云
《西游记》第三十六回,唐僧师徒夜宿寺院。当夜,玉宇深沉,一轮明月朗照大地。唐僧出门小解,见此佳景,忍不住将悟空、八戒和沙僧三人喊醒,一起享受这无边的风月。
虽然是一样的月光,一样的皎洁可人,但师徒四人对月色的理解却大相径庭。唐僧对月思乡,口占一首古风长篇:
皓魄当空宝镜悬,山河摇影十分全。
琼楼玉宇清光满,冰鉴银盘爽气旋。
万里此时同皎洁,一年今夜最明鲜。
浑如霜饼离沧海,却似冰轮挂碧天。
别馆寒窗孤客闷,山村野店老翁眠。
乍临汉苑惊秋鬓,才到秦楼促晚奁。
庾亮有诗传晋史,袁宏不寐泛江船。
光浮杯面寒无力,清映庭中健有仙。
处处窗轩吟白雪,家家院宇弄冰弦。
今宵静玩来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园?
清丽无边的月色,勾起唐僧浓浓的思乡之情。虽然对取经事业心诚志坚,却无法进入佛心观月的境界。此时,唐僧心中盘桓的是如何才能完成唐王交付的重担。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却凡心未解,尘心未消,故而遭到悟空的奚落:“师父啊,你只知月色光华,心怀故里,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规绳也。”
随后,悟空以他的阴阳理论将月色光华阐释了一番,并作佛偈云:“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气象全。采得归来炉里炼,志心功果即西天。”归纳悟空佛偈的涵义,主要在说明“月”与佛性的修炼和体悟的关系,即修炼和月光的圆缺一般,要经历重重磨难,“月”的每一次圆缺其实都是一次心灵的超越,佛性的一次升华。悟空的阐释赢来沙僧的赞赏,并补充道:“水火相搀各有缘,全凭土母配如然。三家同会无争竞,水在长江月在天。”沙僧从月色光华中看到的是一种圆融交合的境界,认为只有浑然一体,物我两忘,才能达到佛性的最高境界,这其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悟空与沙僧都从月色中看到了佛性,看到了人与月的那种两相映照的境界。李白有诗云:“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也是讲人和自然的水乳交融的关系。这里,已经分不清是我在看敬亭山,还是敬亭山看我了。没有了主体客体之分,或者说主体和客体已经分辨不清了。唐僧从悟空与沙僧的佛偈中看到了这一点,因而茅塞顿开,如醍醐灌顶。
只有猪八戒,睡意朦胧中根本就没有领会“此中真意”。他对唐僧说:“缺之不久又团圆,似我生来不十全。吃饭嫌我肚子大,拿碗又说有粘涎。他都伶俐修来福,我自痴愚积下缘。我说你取经还满三途业,摆尾摇头直上天!”八戒那里还有闲情逸致去赏花弄月,在他心目中,睡个安稳觉,然后明天好赶路,这才是正事。此处,八戒的愚顽不灵其实衬托出他的实在,他将取经看作是一桩伟大的事业,为了修得正果,他是一定要完成的。而能否通过取经真正达到佛性的超脱与升华,在他看来是无所谓的。小说最后说他嫌如来的封位低,依然不依不饶地要讨个“公理”,看来即使大业已成,他也远远没有超脱。
月光的普照与佛性的普在之间确乎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关系。佛教认为,真如佛性是宇宙间各种现象的精神本体,遍在一切,神妙莫测,不生不灭,湛然清净,永恒存在,故名实有。它通过因缘条件,和合而成宇宙间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被和合而成的东西,是虚幻不实的,因而是假有。真如佛性的这种分而不减、散而仍一的特性,龙光禅师用了两句诗来表现:
千江同一月,万物尽逢春。
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二赞弘明禅师说:“公之全体大用,如月照众水,波波顿见而月不分,如春行万国,处处同时而春无迹。”可说是对龙光
元觉《永嘉证道歌》中有两句意思相近的话: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大珠慧海禅师说:“能生万法,唤作法性,亦名法身。马鸣祖师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无生,法无从生,亦无名字。迷人不知,法身无象,应物现形。遂唤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如人吃笋,总吃法身也。”是的,真如佛性无所不在,我们日常的普通生活中,处处充盈着禅机。
有位僧人对他的师傅说:“我参禅许久,却从未得到有关佛道的教诲,请您发慈悲心,指点我吧!”师傅答道:“这是什么意思?你每次向我请安,我不都回答了吗?你端茶时,我不都高兴地接受了吗?你还想得到什么呢?”真如佛性无处不在,平易亲切,并不需要长途跋涉到远方去追寻。
唐僧师徒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见识到了佛性的无处不在,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让佛性之光发扬光大。